​醫務衞生局局長主持第十九次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會議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六月二十八日)主持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檢視《香港癌症策略》(《癌症策略》)的落實情況,並與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討論應對策略和措施。
 
盧寵茂教授表示:「癌症多年來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每日平均有超過40人被癌症奪去生命。二○一九年七月公布的《癌症策略》是香港首份就癌症防控工作制訂的全面計劃,羅列了一系列適用於二○二○年至二○二五年期間與預防及治理癌症相關的策略。在醫護專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項以實證為本的應對癌症行動已經有條不紊地開展。」
 
委員會在會議上審視了二○二一年以全港人口為基準的癌症數據,以及主要癌症的各類癌症監測如發病、死亡和存活率等數字。其中,本港於二○二一年錄得38 462宗確診患癌新症(男性佔18 943宗,女性佔19 519宗),即平均每日有105人確診癌症。肺癌及乳腺癌分別是男性及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
 
盧寵茂教授說:「本港癌症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於過去二十年來穩定上升。而多類癌症的分期存活率亦顯示,病人如能及早發現癌症並盡快接受治療,存活率便會越高。大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達90%或以上,個別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狀腺癌等)的早期患者存活超過五年的比例甚至與一般人近乎無異。香港完善的癌症資料庫不僅可為癌症監測提供可靠數據作重要參考依據,更可為政府和各持份者就制訂癌症防控策略與推動醫療發展提供重要資源。」
 
他強調︰「要減低患癌風險,第一級預防策略(即減少接觸致癌風險因素)至為重要。政府一直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宣傳、教育、推廣、立法控制及規管等措施,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例如健康飲食、恆常體能活動及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煙酒,以減低患上包括癌症在內的非傳染病的風險。」
 
委員在會議上檢視和討論了各項癌症防控措施的進度,包括:
 
監測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負責本地癌症監測的工作,致力記錄及整合各類癌症資料,並透過科學化數據分析協助社會制訂各項癌症服務的規劃、監察及評估。中心近年除了協助評估香港現行的癌症篩選普查計劃(例如大腸癌篩查計劃和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外,亦加強搜集和編纂更全面的癌症監測數據,包括就十類香港常見的癌症提供整全而準確的分期資料、九類癌症分期存活率分析,以及三類癌症最常見的生物標記整合發布,以協助各持份者作出準確判斷,加強癌症防控。
 
預防及篩查
—————
 
衞生署一直以推廣健康生活模式作為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並致力加強癌症的公眾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癌症預防及篩查的意識,包括透過網頁、電視台、電台、報章、雜誌、社交媒體等媒介發布健康教育資訊和宣傳。
 
大腸癌篩查計劃於二○二○年全面推行,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截至去年十二月,超過426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篩查計劃,當中約33 100人確診大腸腺瘤及約2 900人確診大腸癌。在大腸癌篩查計劃下篩查出確診患上大腸癌的個案中,約57%屬較早期階段(即大腸癌第二期或以下)。
 
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亦資助合資格的25至64歲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自去年四月起,衞生署改用靈敏度較高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為合資格婦女提供子宮頸癌篩查服務。此外,截至去年十二月,約534 800名25至64歲婦女已登記使用衞生署的「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她們可透過系統查閱篩查結果及接收覆檢建議。
 
另外,衞生署於二○二一年下半年推出第一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以風險為本的方式為合資格婦女在其轄下的三間婦女健康中心、四間母嬰健康院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提供乳癌篩查。截至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已有30 048名44至69歲的女性接受乳癌的風險評估,當中8 484人(28%)獲轉介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政府現正籌備下階段的乳癌篩查工作,並會適時公布詳情。
 
為配合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發展,醫衞局轄下的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積極推廣健康人生計劃,增強市民預防疾病和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的意識。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已於去年九月出版《香港基層醫療健康人生計劃參考概覽》(《參考概覽》),為醫護專業人員提供一套以實證為基礎的全面健康指引。《參考概覽》下的健康人生計劃強調預防疾病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性別、年齡及家族病史等因素,制定以預防疾病為主的個人化計劃,內容除了涵蓋疫苗接種和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外,亦包括癌症篩查。按衞生署的建議,50至75歲人士應進行大腸癌篩查,並根據個人風險因素進行前列腺癌和乳癌篩查等。與此同時,自去年十月六日起,多項政府資助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包括癌症篩查計劃)只容許已加入《基層醫療指南》的醫生參與。
 
診斷治療及康復者支援
——————————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持續改善懷疑患癌病人的診斷服務,以跨專業團隊盡快為病人安排檢查及診斷。九龍西聯網早前已試行為懷疑患上肺癌的病人提供跨專業團隊的診斷服務。醫管局正探討將服務擴展至其他聯網,以惠及更多病人。
 
在治療方面,醫管局將於二○二四/二五年度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安裝新的直線加速器,以增加放射治療的服務量,並按臨床需要更新及添置不同臨床範疇所應用的醫療設備,例如用於放射治療的智能治療計劃系統。
 
醫管局亦擴大了藥物名冊的範圍,以納入用以治療癌症的新藥物和擴大個別專用藥物的臨床應用範圍。此外,醫管局正積極與私營醫療機構商討合作,轉介特定適應症的兒童腫瘤科病人至私家醫院接受質子治療。在支援康復者方面,醫管局正按照已訂立的服務框架,逐步加強護理和專職醫療服務,以照顧癌症康復者的不同需要。
 
研究
——

醫衞局一直致力透過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與癌症預防、診斷、治療和存活相關的研究,從而制訂以實證為本的衞生政策,務求降低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協助病人減輕病情,改善其生活質素。自政府公布《癌症策略》以來,基金已支持230個研究員擬定研究項目、12個促進健康項目和27個研究奬學金計劃項目,以及多項與癌症及其風險因素相關的委託研究,例如有關評估大腸癌篩查和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成效的委託研究。
 
由醫衞局局長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於二○○一年成立,成員來自公私營界別的癌症專家和醫生、學術界人士以及公共衞生專家。委員會就制訂癌症預防及控制策略提出建議,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及篩查、治療、監察和研究等工作的方向。其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定期檢視國際和本港的證據,並就癌症預防及普查制訂適合本港情況的建議。此外,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醫管局和醫衞局研究及數據分析辦事處分別負責癌症監測、治療及研究工作。

盧寵茂教授(前排中)、醫衞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前排左四)、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前排右四)、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前排左二)和委員在會議前合照。
盧寵茂教授(前排中)、醫衞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前排左四)、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前排右四)、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前排左二)和委員在會議前合照。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