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教育局局長就「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完善本港融合教育政策」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今日(七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完善本港融合教育政策」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
 
感謝郭玲麗議員提出的議案,鄧飛議員提出的修正議案,表達對融合教育政策的關注和建議。
 
在中、小學階段,政府採取「雙軌制」推行特殊教育,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教育局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在家長的同意下,轉介他們入讀資助特殊學校,以便接受加強支援服務;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會入讀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建基於「平等機會、因材施教」的精神,我們深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潛能,在學校適當的支援和輔助下,他們都可跨越學習障礙,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投入主流學校的生活。
 
在現行的融合教育政策下,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五個基本原則,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同時採用「三層支援模式」,為不同程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融合教育的推行,是學校所有持份者,包括教職員、專業人員、家長及學生都需要參與,以建立學校的共融文化;同時讓學生懂得理解、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在日常生活以關懷、友愛和包容的態度與其他人相處,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促進社會的和諧共融。現時共融文化已植根於本地校園,我們很開心見到許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學校適當的支援和輔助下,克服限制和困難,與其他學生一起愉快地學習及成長,融入學校與社會。隨着學校和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接受及特殊教育需要的意識提高,識別機制日益進步,近年被識別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人數有上升趨勢。二○二三/二四學年,於公營普通學校就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約有64 220人。
 
教育局一直為公營普通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及人手、推展以實證為本的支援策略、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及對家長的支援,以及推動跨部門、跨界別協作和家校合作,全方位支援學校推行融合教育,協助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自二○一七/一八學年起,教育局加快推出優化措施,投放在融合教育的開支由二○一七至一八財政年度的15億元,大幅增加至二○二三至二四財政年度的38億元,增幅高達百分之一百五十,顯示政府對融合教育的重視和長遠承擔。以下,我會重點闡述教育局優化融合教育的工作:
 
(一)資源及人手方面

為協助學校更有系統和有策略地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育局為每一所公營普通學校增設一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統籌主任),以帶領學生支援組,持續規劃、推行及檢討各項支援措施及資源運用,並以跨專業團隊協作模式與其他科組及專業人員彼此緊密合作,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我們又持續優化融合教育資助的安排,由二○一七/一八學年起,學習支援津貼新增涵蓋有精神病患的學生;而由二○一九/二○學年起,我們整合各項融合教育資助計劃,把學習支援津貼推廣至全港公營普通學校;又大幅增加學習支援津貼的津貼額。當津貼總額達到特定指標時,學校還可獲換取或額外獲得一至三名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在這些政策之下,學校除了有更穩定的教師團隊,還可以按學生需要,以「個別計算,整體運用」的原則,靈活地結合和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津貼,為同學提供更適切及多元的支援,例如增聘教師及教學助理、外購專業服務、推行共融活動等,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另外,教育局又為學校提供額外的專業人手。現時,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已覆蓋全港公營普通學校,並逐步為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公營普通學校提供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逐步提升至一比四,以便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更全面和定期的個案跟進和介入服務。在二○二三/二四學年,共有448所公營學校獲提供優化服務。
 
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已於二○二三/二四學年全面推行。教育局為學校組成群組,開設約410個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為有語言障礙的學生提供更穩定、持續、多元和密集的校本言語治療服務,幫助他們或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發展言語、語言、溝通及與語言相關的學習能力。
 
(二)教師專業方面
 
要成功落實「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教師團隊非常重要。在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架構下,我們為教師提供三層有系統的課程,即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並訂定培訓目標。由二○二一/二二學年起,開辦網上基礎課程,讓教師可以更有彈性地修讀,又增加「三層課程」的培訓名額,讓更多教師可以接受有系統的特殊教育培訓。此外,教育局為新任的統籌主任安排約120小時的專業培訓課程,讓他們更有策略地為學生安排適切的支援,加強與其他科組的協作,進一步推動家校合作,建構校園共融文化。
 
在職前培訓方面,教育局與提供師資培訓的大學在二○二三年擬定師資培訓課程框架。各師資培訓大學已在師訓課程加強有關特殊教育的內容。教育局會審核有關課程,完成並符合修讀要求的畢業生,可獲取等同於基礎課程的資格。
 
(三)跨部門及跨界別協作方面
 
政府非常重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成長及發展,一直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和「跨界別協作」的原則,通過不同政策局及部門的合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多元及全面的支援服務。其中,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評估、診治及轉介接受康復服務;社會福利署(社署)提供學前康復服務和協助家人照顧他們的特別需要;教育局提供學習支援,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發展潛能。
 
此外,教育局一直與其他部門及相關界別溝通協作,加強協同效應,強化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工作,例如透過與非政府機構協作及安排跨專業人士到校,協助學校輔導有自閉症的學生發展學習、社交和情緒方面的適應能力;透過學校伙伴計劃,邀請在支援有智障學生方面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特殊學校成為特殊學校暨資源中心,透過分享經驗和支援技巧、短期暫讀計劃等方式,為普通學校及其教師提供專業支援,以照顧就讀普通學校有智障兼有嚴重適應困難的學生。
 
(四)轉銜及生涯規劃方面
 
教育局與社署、衞生署和醫管局設有協作機制,確保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由幼稚園升讀小學時,小學能及早知悉他們的特殊需要,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小學的學習生活。在升中銜接方面,教育局及小學會因應家長的意願,將學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資料送交他們即將入讀的中學,以確保學校能盡快提供支援。此外,教育局於二○二一/二二學年建立中學與大專院校之間的資料傳遞機制,讓中學在取得家長與學生的同意後,把離校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資料,透過特殊教育資訊管理系統,直接傳遞至學生入讀的本地院校,進一步提升中學離校生銜接及適應專上教育的效能。
 
另外,教育局從多方面加強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學校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盡早了解個人的興趣、能力和方向,以及掌握職場資訊,為未來升學和就業作好準備。其中,教育局一直透過商校合作計劃與不同工商機構、政府部門和社區組織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事業探索活動,包括職業講座、工作坊、工作場地參觀、職業展覽、工作體驗等,協助他們認識不同行業。教育局亦鼓勵商校合作計劃機構夥伴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多元化的事業探索活動,不少零售、服務業及酒店業都有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活動。
 
另外,教育局為教師提供不同類型的專業發展活動、推廣區域發展網絡,例如按學校及教師需要舉辦各類專題研討會,其中包括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升學及就業發展需要和潛能,讓教師認識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生涯規劃服務、升學就業輔導技巧及不同升學及就業途徑。
 
(五)家校合作方面

在推進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家校合作是成功要素之一。教育局要求學校設立恆常機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學校須向新生和其家長簡介學校的融合教育政策及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並按個別學生的需要邀請家長出席不同的個案會議,定期與家長一起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展。學校每年亦須向有關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幫助他們了解學校的支援措施,並作出適當的配合,以達致更佳的支援成效。此外,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及校本言語治療師會與統籌主任、學校社工及教師等協作,透過諮詢及校本培訓,加深家長對培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了解。

教育局又設立「融情‧特教」(SENSE)資訊網站,介紹融合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資源,並載有學校的實踐經驗分享、《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單張及一系列有關培育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單張等,方便家長取得有關融合教育的最新資訊及網上資源。此外,教育局的一站式家長教育網頁「家長智Net」,適時發放支援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資訊,包括親子關係、子女管教、家長情緒管理等,又為家長提供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實用資訊,協助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促進子女身心發展。
 
總而言之,政府十分重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福祉,並持續投放額外資源和加快推出優化措施,致力為他們提供多元及全面的支援服務,鼓勵學校通過不同的支援策略,照顧學生多元的學習需要,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銜接多元出路,幫助他們成為獨立、有自學和適應能力的人,迎接人生挑戰。多謝主席。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