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教育局局長就「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完善本港融合教育政策」議員議案總結發言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今日(七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完善本港融合教育政策」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郭玲麗議員提出的議案,鄧飛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多位議員的建議和寶貴意見。
 
事實上,政府非常重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長及發展,亦十分關心他們的家長及照顧者,致力為他們提供適時及適切的支援。在政府與學校持續的努力下,現時共融教育文化已植根校園。建基現有的優勢我們會繼續優化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支援,以及與學校一同積累更多良好融合教育的經驗。
 
及早識別、評估及幼小銜接
 
就議員關心及早識別和評估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以及幼小銜接的情況,政府一直透過跨部門的協作,幫助學前機構及教師及早識別有發展及行為問題的小朋友,轉介他們作評估及接受適時的支援。此外,學校、教師、家長亦可經註冊醫生或心理學家,轉介12歲或以下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至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測驗中心)接受評估,測驗中心會根據個別同學的需要,制訂康復及跟進計劃,安排轉介合適的醫療、訓練及教育服務。教育局在家長的同意下,亦會把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評估資料或進展報告,送交他們將會入讀的小學,確保小學能及早知悉他們的特殊需要,提供支援。小學亦須按照學生的實際需要制訂適切的支援安排,並向家長提供「幼小銜接支援概要」,幫助他們了解學校的支援安排,以作更適當的配合,提升支援的成效。
 
就議員對測驗中心及公營精神科服務輪候時間的關注,我們明白議員對評估輪候時間特別關心,我們會與相關的政策局及部門跟進,處理議員提出的意見。
 
對於有議員關注在融合教育下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的支援安排,教育局現時向學校提供「學習支援津貼」,讓學校整體和靈活地結合校內不同津貼、人手及資源,全面地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學校的跨專業團隊,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教師、訓輔人員、學校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等會緊密協作,既可強化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亦可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進展,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相關策略配合,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就議員建議應用資訊科技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方面,事實上,為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效,教育局正積極發展運用資訊科技策略和教學資源,我們會分階段推出,例如多媒體教材及教學工具、數碼互動教學平台、數碼學習遊戲、軟件等,協助學校及家長更有效地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至於引入藝術治療和音樂治療、應用人工智能、新科技等方式或新的測試模式的建議,我們亦會認真探索。
 
額外資源的運用
 
有議員關注教育局如何確保學校妥善運用額外的資源和人手,以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我們為確保學校的額外資源用得其所,已明確要求學校秉持公開及透明的原則,透過恆常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在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方面的校本措施。在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的自我評估機制下,學校須清楚列出學校提供的支援服務,包括如何運用「學習支援津貼」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亦須在每年的學校報告內闡述學校的融合教育政策、所獲得的額外資源和為學生提供的支援服務等,並把學校報告上載至學校網頁,讓持份者可以閱覽。教育局人員亦會定期訪校,按需要指導及協助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制訂積極而可持續的支援措施。
 
就不同學生提供平等教育機會和營造關愛校園方面,根據我們的觀察及與辦學團體、學校及相關持份者的溝通,學校普遍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並且已累積多年的實際經驗,積極推行融合教育。很多學校指出統籌主任的設立能有效帶領學生支援組,持續規劃、推行及檢討各項支援措施及資源運用,並聯繫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員與科組教師同心協力,加強支援同學的學習需要。而在建立關愛校園文化、制訂政策及實施方面,我們亦收集了不少學校成功的例子,並透過「融情‧特教」(SENSE)資訊網站與學校及持份者分享。
 
專業的支援
 
為了持續優化融合教育的成效,教育局的專業人員亦會定期探訪學校,就學校的政策、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教學策略、資源運用、家校合作等事宜提供專業意見。教育心理學家、教育聽力學家和校本言語治療師會為學校提供個案評估、諮詢、教師培訓及專業支援等服務。
 
目前,所有公營中、小學皆獲得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定期訪校,為學校提供支援,以提升學校的能力,照顧學生的不同教育需要。有關服務涵蓋補救性、預防性及發展性的工作,在學校系統、教師及學生幾個層面,支援學校以照顧學生的不同教育需要。教育局亦推行「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以提供更全面和定期的個案跟進和介入服務,全面提升照顧同學的需要。在二○二三/二四學年,已有超過五成的公營學校提升有關服務。
 
至於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方面,教育局分階段在公營普通中、小學校開設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讓學校組成學校群組聘請校本言語治療師,為有語障的學生提供更穩定、持續、多元和密集的校本言語治療服務,協助他們或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發展語言和溝通能力。目前,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已全面推行。
 
教師培訓
 
就議員建議強化校本課程的調適,加強多元評估等,這些與我們的政策目標一致。我們一直通過提升教師專業,強化校本課程的發展和調適,以照顧學生多元的需要。為此,教育局亦在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提供有系統的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即「三層課程」),並訂定培訓目標,學校需有系統地安排教師修讀這些課程,以提升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成效。近年參加這些課程的人數持續上升,由二○一七/一八學年的1 485人增加至二○二二/二三學年的6 399人,增幅超過三倍。教育局亦已增加培訓名額以回應需求。除上述課程外,教育局亦為尚未接受相關培訓的統籌主任安排120小時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專業培訓課程」。至於幼稚園方面,現時絕大部分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已最少有一名教師完成基礎課程。此外,教育局亦一直為教師舉辦不同專題培訓活動,讓教師知悉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最新發展,以及與同儕分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良好措施。
 
另外,各師資培訓大學已在師資培訓課程內加強有關特殊教育的內容,裝備職前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會繼續檢視學校的培訓進度,有系統地安排教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
 
教育局一直聆聽業界的意見,持續檢視和優化融合教育在職培訓課程的內容和安排,以切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需要。
 
跨部門、跨界別協作
 
就加強跨部門、跨界別的協作方面,政府一直透過衞生署、醫管局(醫院管理局)、社署(社會福利署)及教育局的跨部門合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評估、學前康復服務及學習支援服務。此外,教育局亦透過跨界別協作,因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情況及需要,與大專院校硏發評估工具和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套,及向學校提供加強或額外的專業支援,例如推行中文分層支援教學模式計劃,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等。同時,教育局亦推行學校伙伴計劃,邀請在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特殊學校成為特殊學校暨資源中心,協助普通學校掌握支援有關學生的技巧和策略。
 
就議員建議優化「融情‧特教」網頁,涵蓋其他部門的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資訊,我們會與相關部門聯絡跟進。
 
升學及就業輔導
 
有議員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畢業後的出路表達意見。教育局明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升學及就業方面,因其限制或困難,較一般學生需要更多的協助。教育局編製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內清楚指明,學校應設立機制,透過生涯規劃教育,加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對自己及社會發展的認識,以裝備他們作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學校負責升學及就業輔導的教師、負責生涯規劃的教師和學校社工會就學生的個人能力、性向及興趣,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家長介紹合適的升學及就業途徑,讓學生知道有關進修或工作的要求,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願,協助選取配合個人能力及需要的出路。
 
在升學方面,政府致力為年輕人提供靈活多元及多階進出的升學途徑,包括學士課程、副學位課程及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課程。為便利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報讀專上學位課程,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亦設立一項輔助計劃,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自願遞交其殘疾狀況資料。輔助計劃下,院校可就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入學申請作適當考慮,盡早提供適當的入學輔導資料,並協助有關學生了解各院校在他們入學後所能提供的特別輔助及設施。在職專教育方面,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亦提供平等學習機會予所有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根據專上院校提供的資料,過去五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六離校生升讀大專院校,包括學士、副學位和相關課程的人數持續上升。現時,資歷架構下已有不同範疇的認可課程,涵蓋學術、職專及持續培訓等不同界別,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修讀。
 
家長支援
 
至於家長支援方面,我特別感謝鄧飛議員在修正議案提出。我們非常關心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家長在這方面會面對不少挑戰和壓力,一直透過家校合作的模式支援家長,並為學校及其家教會提供不同的津貼,協助學校舉辦各種推廣家校合作的活動、家長教育課程、親子活動,從而建立正向的家庭文化,提升家長及學生的身心健康。
 
我們鼓勵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家長善用由社署津助的家長/親屬資源中心提供的服務,增強家庭的功能,應對在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子女時所遇到的困難及壓力。另外,社署亦設立24小時照顧者支援熱線,由專業社工提供評估、轉介、解答照顧者的問題。同時,如在公立醫院求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及其家長也可向有關醫務社工尋求協助。
 
結語
 
主席,我再次感謝郭玲麗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鄧飛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亦感謝各位議員對融合教育政策的關注。為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的團隊一直以無比的愛心及耐心,在不同層面,透過各方面的調適和支援策略,照顧學生的需要及成長,幫助他們發展多元智能,同時協助有不同抱負和能力的學生銜接多元出路。推行融合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幫助不同持份者理解、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建立互助互愛、互諒互讓的價值觀和態度,建構和諧共融的社會。融合教育的對象和獲益者不單只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更是全體員生、家長和辦學團體,以至整個社會。我們相信要有效推行融合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展望未來,教育局會繼續與其他政府部門及不同持份者加強溝通協作,與學校一同努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政府亦會繼續檢視融合教育推行的情況,聽取業界和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在有需要及可行的情況下,加快推出優化措施,進一步提升融合教育的成效,讓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可以發揮所長,回饋社會。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