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販賣食物的小販攤檔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家珮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為實現「無處不旅遊」理念,香港應支援具有本土特色的販賣食物的固定和流動小販攤檔,並提升郊遊旅客的美食體驗。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位處以下地點的固定熟食小販攤檔數目:(i)街上(即俗稱「大牌檔」的攤檔)、(ii)熟食小販市場,以及(iii)公共屋邨(即俗稱「冬菇亭」的攤檔),並按全港18區列出分項數字;
(二)過去三年,每年獲批准販賣食物(包括但不限於炒烤栗子、煨烤番薯、水果及焗蛋等)的流動小販牌照數目,並按貨品種類列出分項數字;
(三)過去三年,每年獲批准繼承或轉讓「大牌檔」牌照的申請數目,並按繼承或獲轉讓牌照者與原有持牌人的關係列出分項數字;
(四)過去三年,有否以試驗形式或其他形式發出新的「大牌檔」牌照;如有,每年發出的數目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過去三年,房屋署有否為轄下公共屋邨內的「冬菇亭」進行裝修或翻新工程;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六)過去三年,每年政府重新編配空置固定小販攤位時,有多少個攤位編配予販賣食物的流動小販牌照持牌人;
(七)鑑於當局於二○一五年四月十四日本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轄下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的會議上表示,會考慮推出試驗計劃,把現有出租率偏低的公眾街市改建為離街熟食中心,為個別熟食攤販提供經營場地,供應傳統「大牌檔」式熟食、傳統小吃或其他形式的小食,有關工作現時的進度為何;
(八)香港旅遊發展局現時有否向旅客及國際傳媒推廣「大牌檔」和「冬菇亭」等所提供的香港地道特色美食;如有,詳情為何;
(九)當局近年有否檢討小販政策;如有,詳情及檢討後推出的改善措施為何;及
(十)鑑於有意見認為,現時很多郊野公園只設有小食亭,無法滿足日漸增多的郊遊旅客,當局有否考慮在郊遊徑的出入口附近便利位置設置餐廳及讓固定和流動小販攤檔販賣特色食物;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社會大眾對小販和其販賣活動有不同意見和期望,政府致力平衡各方需求及意見,讓持牌小販(包括販賣食物的小販)可根據市場需求經營,同時確保食物安全、環境衞生和公眾安全,以及避免對當區居民造成滋擾等。就陳家珮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和房屋局,現回覆如下:
(一)過去三年(二○二一年至二三年),在街上固定攤位、熟食小販市場和公共屋邨熟食攤位經營的小販牌照數目,按全港18區的分項數字載於附件一。
(二)過去三年(二○二一年至二三年),每年獲批准販賣食物的流動小販牌照數目,按出售貨品種類的分項數字載於附件二。
(三)過去三年(二○二一年至二三年),有兩宗大牌檔的牌照繼承/轉讓申請獲得相關區議會支持,分別涉及一對母子和父子,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已在二○二一年和二○二三年批准有關申請。
(四)社會上對「大牌檔」有不同意見,包括認為會對受影響地區的居民造成滋擾,亦有意見認為「大牌檔」對附近食肆造成不公平競爭。「大牌檔」經營模式難免造成一定程度的街道阻塞和環境衞生問題,要找到合適地點(例如不會對居民造成滋擾、有足夠或穩定人流支持經營、不會對附近食肆做成惡性競爭等)的挑戰極大。對於一些現時運作良好的大牌檔,政府會與相關機構研究以合適的方法推廣,以保存和發揚本港獨特的「大牌檔」文化。至於新的「大牌檔」,過去三年,食環署未有新簽發「大牌檔」牌照。若有合適的建議地點並獲相關區議會支持,食環署會持開放態度作出考慮。
(五)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不時檢視現有零售設施的使用情況,視乎個別屋邨及零售設施的實際情況,例如樓齡、設施的狀況及設計、人口年齡分布及周邊環境,亦考慮多項相關因素,包括社區需求及各持份者的意見、技術及財務可行性和對現有商戶的影響等,研究優化轄下零售設施以提升其商業潛力及購物環境。房委會一直密切監察熟食檔位設施的狀況,適時進行維修/翻新/改善工程。過去三年(二○二一年至二三年),除了基本翻新工程,房委會曾按需要為一些熟食檔位進行不同規模的改善工程,例如為南山邨的熟食檔位進行改建工程,重新間隔檔位面積以更切合居民需要。現時,博康邨、富山邨及石硤尾邨亦有熟食檔位正進行消防改善工程包括更換消防花灑系統,重建現有牆壁等。
(六)政府在二○一九年及二○二二年共推出540個空置固定小販攤位以供編配,當中包括108個預留給持牌流動小販申請的相關牌照配額。最終共有四名曾獲批准售賣食物的流動小販提出申請並參與揀選攤位,隨後均已獲編配攤位。
(七)就改建出租率偏低的公眾街市為離街熟食中心,供「大牌檔」熟食或小食檔經營,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轄下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對有關建議未有共識。在關閉或整合使用率偏低的街市後,現時食環署會騰出地方作其他用途,惠及市民。
另一方面,現時各區已設有合共41個熟食中心、熟食市場及熟食小販市場,包括受市民歡迎的海防道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和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加上其他私營的餐飲處所,為市民提供不同選擇。如有「大牌檔」因發展/工程項目而需搬遷,食環署亦會向有關檔主提供遷至熟食小販市場經營的選項。
(八)香港素有「美食天堂」美譽,除了有多個米芝蓮星級食府,充滿特色的地道美食亦深受旅客歡迎。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一直透過不同渠道宣傳香港美食,吸引全球旅客親自來港品嚐。旅發局的宣傳工作包括:與內地和海外知名媒體合作,製作以香港美食為主題的節目,並走訪不同區域的「大牌檔」,加深客源市場對香港美食的認識,例如在旅發局支持下,《我要做廚神:澳洲版》近期來港取景,以港式街頭小食及米芝蓮星級體驗為題材;旅發局邀請不同演藝名人,例如馬來西亞女星林明禎、荷里活男星亨利高汀走訪油麻地廟街、中環戶外美食「大牌檔」,並拍攝短片介紹地道美食;旅發局在DiscoverHongKong網頁設有專頁,羅列地道的香港「大牌檔」小炒推介,當中包括「大牌檔」和「冬菇亭」;旅發局透過「香港.大城小區」宣傳及推廣中環的「大牌檔」、廟街夜市、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等。
(九)政府不時檢視有關小販的各項安排,並會按需要推出措施或作出調整,以切合社會需要。舉例而言,食環署分別在二○一九及二○二二年推出空置固定小販攤位供重新編配,至今已簽發523個新小販牌照。食環署亦分別在二○二二及二○二三年應業界的建議,增加觀塘裕民市集及廟街的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可售賣貨品的種類,以便利持牌人出售預先包裝的食品和飲料及/或乾貨。
(十)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會視乎郊遊人士的實際需求及環境配套等因素於郊野公園合適的位置設置茶座、茶水亭及自動售賣機,為到訪的遊客提供小食及飲品。郊野公園所在之處大都缺乏基建配套,例如自來水及電力供應,完善的排污水設施等,因此難以提供更全面的餐飲設施。現時郊野公園內已共設有七個茶水亭、35部飲品售賣機,以及在西貢的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設有一間由非牟利團體經營的茶座。若持有小販牌照人士有意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販賣,可按《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第208A章)向漁護署申請許可證,漁護署會按實際情況考慮及審批,包括環境衞生問題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等。如郊野徑出入口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外,現時持牌流動小販可按其牌照的經營地區標註在相應地區販賣。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