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四題:改善荃灣海濱水質

以下是今日(十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穎欣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書面答覆︰
 
問題:
 
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中訂下目標,在本年底前將個別地區(包括荃灣)有嚴重氣味的排水口污染量減少一半。據報,近日有關政府部門表示已經提前完成了上述目標,在荃灣海濱的污染量已減少約八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鑑於據報,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上月表示,在荃灣區發現70宗錯駁渠管個案,當中36宗已經修復或在驗收中,該等錯駁渠管個案的具體位置分布和所進行的具體修復措施為何;對於餘下尚未修復的錯駁渠管個案,政府的修復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為何;
 
(二) 鑑於環保署表示,修復錯駁渠管個案後,接下來的工作是繼續找出其他污染物的源頭,該項工作的進展及目標為何,以及有何計劃監察荃灣海濱的水質情況,例如會否對駁錯渠管的業主作出檢控,以防止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 當第(一)項所述的渠管修復工程完成後,政府有何具體措施確保該等渠管在未來能夠得到長期及有效的維護和管理,以及該等措施是否涵蓋預防性維護及應急修復計劃;政府會否引入新的技術來提升渠管的耐用性和運行效率;
 
(四) 政府有否計劃將修復荃灣海濱渠管的成功經驗和成果,以及當中所應用的技術推展至全港範圍,以改善香港海濱整體的污染量及氣味濃度;政府會否與環保團體和專家合作,共同推動改善海濱污染的工作;
 
(五) 鑑於據報,政府在荃灣體育館設置了監測儀器,持續監察荃灣海濱的氣味變化,該等監測儀器所收集的數據的詳情為何(包括如何確保該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過去兩年,政府就荃灣海濱水質及空氣質素所收集的數據為何,以及該等數據有否顯示逐步改善的趨勢;及
 
(六) 政府有否短期及長期計劃持續改善荃灣海濱水質及氣味情況;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一向非常重視改善維多利亞港(維港)水質。自政府推行「淨化海港計劃」後,維港兩岸地區(包括荃灣區)所產生的污水已全面截流至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維港整體水質已大幅改善。曾因水質欠佳而停辦的維港渡海泳已在二○一一年復辦,賽事更自二○一七年起遷回維港中部的經典賽道。為進一步改善餘下維港近岸水質和氣味問題,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訂下目標,在二○二四年年底前將維港兩岸特別是荃灣、深水埗和九龍城區有嚴重污染問題的排水口的污染量減少一半。自此,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主要在上述三個重點地區進行大規模污染源調查,檢查了超過8 000個雨水和污水沙井,抽取了接近2 000個水樣本進行化學及大腸桿菌含量分析,亦使用了色粉測試、探測機械人、探地雷達、聲納探測船和其他先進設備識別污染源,並透過與渠務署和屋宇署通力合作修復有問題的污水渠。現時修復工程正逐步完成,上述三個重點地區的相關排水口的整體污染量已減少約八成,氣味問題亦已大幅改善,廣受附近居民的歡迎。
 
就陳穎欣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一)在荃灣區發現的個案主要集中在較早期發展的地方,如眾安街(大陂坊、二陂坊、三陂坊和四陂坊)、路德圍,以及享和街一帶等。環保署在荃灣區的追縱污染源調查,竭力檢查了超過1 000個雨水和污水沙井,抽取了超過400個水樣本進行化學及大腸桿菌含量分析,成功找出區內共70個渠管錯駁位置,並隨即聯同渠務署和屋宇署作出跟進及糾正,至今已修復其中36宗涉及較大污染量的個案,減少約九成污染量。錯駁個案具體區域分佈見表一。餘下34個有待完成的錯駁個案主要涉及較複雜的施工環境或技術問題,例如工程需在繁忙的行車路面及佈滿地下公用設施的狹窄後巷進行,大大限制施工的空間。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內完成處理餘下的錯駁個案,進一步改善該區海濱水質和氣味的問題。

(二)在繼續找出污染源的進展和目標方面,環保署在荃灣區實施持續監測計劃,採用了創新方法進行追查,包括於部分策略性位置的雨水沙井安裝監察攝錄系統,全天候監察沙井內的水流情況。若發現有異常排放時,智慧功能會即時發出提示報告,以便迅速採取跟進行動。這嶄新方法較傳統每次派員開啟沙井檢查更有效,可以持續監察上游有否污水流入雨水系統並找出污染源,從而節省人手。此外,環保署已應用其他創新科技監測渠管狀況,包括使用聲納探測船,以及透過探地雷達掃描地底渠管,在不需開掘道路的情況下即時產生影像顯示地下雨水渠與鄰近的污水渠的連接情況。環保署亦於荃灣海灣近岸位置設有三個恆常近岸水質監測站,分別靠近大涌道、馬頭壩道和大河道箱型雨水渠出口,每月進行採樣監測水質,指標包括溶解氧和有機污染物含量(五天生化需氧量)等,以持續監察荃灣海濱的水質情況。

為修復駁錯個案,渠務署會對公共污水和雨水系統的狀況和結構作定期檢查,一旦發現污水渠管或渠井有損壞情況,會盡快安排進行修復工程。在樓宇錯駁方面,屋宇署會根據《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發出法定修葺/清拆令,敦促或命令有關業主履行自身責任糾正渠管接駁錯誤問題,就命令未獲遵從的個案,屋宇署會按情況採取執法行動。就荃灣區正在跟進中的30宗樓宇錯駁個案,其中22宗正展開糾正工程,屋宇署會繼續跟進其餘8宗已發出法定命令的個案。

(三)當渠管復修工程完成後,渠務署會定期為渠管進行巡查和清理淤塞物,確保渠管系統運作正常,並且會按計劃為現有地下渠道的運作情況及結構狀況進行檢測和評估,以風險為本的原則,有序安排和制定合適的更換及復修渠管計劃,例如以不同方法於現有渠管內,以無坑挖掘方式安裝玻璃/聚酯纖維內搪層,加強渠務系統的保養。這些先進渠管更換及修復技術,可以延續渠務系統的可靠性,並同時減低工程期間對市民的影響。渠務署的承建商亦已預留修復渠管物料和人手,可適時緊急調配以進行應急修復渠管工程。與此同時,渠務署致力開發和應用各種不同的創新科技及機械設備,輔助渠務工作,包括遙控裝載式清淤機械人、遙距操作的管網檢測機械人、使用無人飛行機進行渠道閉路電視勘察和智能水位感測設備。這些設備不但提升渠務工作效率,更能夠降低工程風險,保障工人的安全。

(四)根據在荃灣區修復渠管錯駁的成功經驗,環保署已將當中所應用的技術推展至各個重點地區,並一直與不同機構和大學研究團隊保持緊密溝通,集思廣益,攜手改善海濱環境。其中,環保署在二○二二年起聘用香港科技大學團隊在荃灣體育館設置監測儀器,專門監測與荃灣海濱氣味相關的空氣污染物硫化氫(H2S)的濃度。渠務署亦與香港科技大學另一團隊合作研發新技術,透過在沿岸的箱形排水渠出水口安裝大型簾幕和使用「氣味控制水凝膠」,以減低氣味傳出。政府未來會繼續與各領域專家合作,採用創新而又可行的方案進一步鞏固維港水質和氣味改善的成效。

(五)為了客觀評估糾正錯駁對改善海濱氣味的實際成效,政府在荃灣體育館和維港其他海濱位置設置了氣味監測儀器,持續監察海濱的氣味變化。香港科技大學團隊會定期為監測儀器進行維護及校準,並對收集數據進行驗證,以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荃灣海濱的監測數據顯示,主要導致氣味的硫化氫濃度呈明顯下降趨勢,在二○二四年八月錄得的硫化氫濃度比二○二二年初下降八成。每月錄得的平均濃度數據載於圖一及表二。

至於水質方面,在荃灣西海濱三個雨水渠出口附近水域錄得的監測數據顯示該處近岸水質有明顯改善,海水中的溶解氧量整體平均增加約三成,有機污染物含量則整體下降約四成。近岸水質監測站錄得的年度平均水質數據載於表三。
 
環保署於今年八月在荃灣海傍向市民進行了訪問。有七成半受訪市民同意海濱氣味有所改善,當中有一半更認為氣味有明顯改善。

(六)為持續改善荃灣海濱水質及氣味問題,除了進行調查和糾正錯駁等在(二)至(四)所述的短期措施外,政府將繼續落實以下中、長期改善措施:

(i)清淤工程:為荃灣區三條主要箱形雨水渠(大涌道、大河道和馬頭壩道雨水渠)定期進行清淤工程,以減低污染物或沉積物經雨水渠排至近岸水域;

(ii)渠管更換及修復工程:為防止污水渠管因滲漏而影響荃灣海濱水質,政府會透過工務工程項目修復荃灣區內部分老化地下污水渠。截至二○二三年十二月,荃灣區內約有11公里的污水渠管正在更換和修復,工程將分階段於二○二六年年底前完成;以及

(iii)鄉郊污水收集系統:為川龍及老圍進行鄉村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工程預計二〇二五年年底前完成;並且為荃灣區內鄉村地區進行鄉村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包括新村、和宜合和上葵涌。工程會待收地程序完成及獲得立法會撥款後開展,預計需時約三至五年完成。

總括而言,政府會繼續推進各項改善及監察措施,致力打造荃灣海濱成為親水文化的新地標。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