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白內障手術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順潮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答覆︰

問題:

據悉,現時全港約有69 000名長者輪候公立醫院的白內障手術,而以醫院管理局九龍西及新界西聯網為例,該手術的輪候時間分別長達4.3年及4.6年。有意見認為,雖然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會提高公營醫療服務的白內障手術量至少兩成,但香港人口不斷老化,需要接受該手術的病人數目只會越來越多,因此長遠需要以多種渠道減低病人的輪候時間。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估計,在提高白內障手術量後,病人的輪候時間可以減低多少;政府有否為此訂立指標;

(二)鑑於有意見指出,屬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的白內障手術計劃「耀眼行動」非常成功,政府會否考慮擴大長者醫療券的適用範圍至耀眼行動,從而提升長者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的財政能力及增加耀眼行動的吸引力;及

(三)鑑於據悉,現時病人需在醫院管理局白內障手術輪候名單上輪候18個月或以上,才符合資格獲邀參與耀眼行動,政府會否考慮放寬該門檻,以減低輪候公立醫院白內障手術的人數?

答覆:

主席:

就林順潮議員的問題,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鑑於(i)人口老化、(ii)醫護人手流失往私營市場,以及(iii)三年新冠疫情導致手術積壓,公立醫院白內障手術輪候時間持續上升。

目前全港約有360名眼科專科醫生,不過只有79人在醫管局服務,而他們更要負責培訓114名年輕專科培訓醫生。為確保病情有急切需要的公立醫院病人能獲優先治療,醫管局實施分流安排,白內障病人會由眼科醫生甄別,第一優先類別為緊急個案,例如成熟白內障和視力較差,醫管局的目標是在兩個月內為該等病人施手術,其過去一年的實際輪候時間中位數是一個月;第二優先類別,例如職業上有需要,目標是在12個月內施手術,而實際中位數是七個月,換言之該兩個類別均達標。不過,其他則為非優先例行個案。現時全港公立醫院共約有69 700名病人輪候白內障手術,第一優先、第二優先和例行個案分別約為170、6 000和63 500宗,白內障手術的整體實際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4個月,而第90個百分值,即最長輪候時間為38個月。林順潮議員在問題中提及的九龍西及新界西聯網,所引用的輪候時間數字其實是第90個百分值。兩個聯網的輪候時間中位數應該均為14個月。

中位數輪候14個月以至10%病人需輪候超過三年並不理想。政府聽到社會人士對公營眼科服務,特別是白內障手術的輪候時間過長表示不滿。加上面對人口老化,預期白內障手術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就此,醫管局必須帶頭與眼科業界合作,採取改革措施,探索創新資源和模式,多管齊下提升白內障手術量,包括:

(i)整合現有白內障手術排程,設立專屬手術時段,以及訂立每個時段的平均手術完成宗數的目標;

(ii)籌備增設高流量白內障手術中心,建立團隊並優化流程,預計於二○二五年第一季開始計劃;

(iii)提升眼科服務人手,包括加強招聘及培訓本地畢業生,續聘退休人員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和兼職人員,並利用特別酬金計劃,開展額外服務節數;及

(iv)繼續以公私營協作模式推行「耀眼行動」白內障手術計劃,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

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提升白內障手術量至少兩成,即於二○二五至二六年度增加最少5 000宗額外的白內障手術。考慮需求持續增加,按數據推算,五年後的一般白內障預約手術預計平均輪候時間將可減少約10個月。

(二)政府自二○○九年起推行長者醫療券計劃,目的是鼓勵長者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服務。醫療券不適用於如住院和手術等第二層/第三層醫療服務。《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亦提出應善用長者醫療券計劃的資源,以確保有效達致推動基層醫療的目標。

「耀眼行動」資助的白內障手術屬第二層醫療服務,醫管局為每名參與計劃的病人提供定額8,000元資助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手術,而病人需自行支付不多於8,000元作為共付費用。二○二三至二四年共有6 036名病人參與該計劃,單計醫管局資助實際開支接近5,000萬元。容許以醫療券支付有關共付費用將抵觸長者醫療券和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原意,同時會形成重複資助,政府並沒有打算改變有關安排。

(三)「耀眼行動」計劃會邀請醫管局之白內障手術輪候名單上適合接受局部麻醉手術的一般個案病人,而輪候時間較長的病人會優先獲得邀請。現時獲邀請的病人輪候時間已下降至14個月或以上。計劃會適時檢視病人的輪候時間。

醫管局公私營協作計劃讓較有負擔能力的病人透過共付模式選擇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服務,有助減少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壓力,並善用私營界別有剩餘的服務容量。在研究擴展現有或引入新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時,政府都必須審慎考慮相關醫療政策及策略性採購服務的原則,顧及多項因素,包括不斷轉變的服務需求、病人意願及負擔能力、醫療服務的潛在風險和質量、私營市場服務容量及適應程度、會否加劇公營醫療人手流失,以及令私營醫療收費通脹等,以免適得其反。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