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四題:推動原區就業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陸頌雄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過去因區域發展不平衡,令大量居住在新界地區的居民需要跨區就業,部分居民每日通勤時間長達三小時,而居民車費支出和通勤時間增加,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平衡。就推動原區就業,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全港18區的職住比率和居民跨區就業的比率分別為何;
 
(二)鑑於政府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包括龍鼓灘)及發展北部都會區(包括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有否預計該等發展將提升屯門區、元朗區及北區的職住比率至多少;
 
(三)鑑於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表示,會在二○三五年或之前停用煤作為日常發電,而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亦在《2022可持續發展報告》表示,青山發電A廠較舊的燃煤機組將在未來數年退役,政府將如何利用青山發電廠用地提高區內的職住比率;及
 
(四)現時屯門和元朗工業區的活化及再工業化進展為何;有關活化措施會否配合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有否預計能增加多少個就業職位?
 
答覆:
 
主席:
 
在香港,由於傳統市區在工商業發展較為成熟,因此目前仍有較多工作職位聚集在港九市區一帶。居於新界的市民需要往返市區上班情況依然甚為普遍。為香港進行長遠規劃時,改善職住平衡是我們的願景之一。為此,政府在二○二一年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中,建議透過策略性的土地用途布局,在例如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引入更多不同種類的經濟用地,推動產業發展和創造工作機會,並在該等新發展區提供住宅,拉近工作地點與居所的距離,減少上班人士的通勤時間,改善生活質素。
 
現就提問的各部分回覆如下:
 
(一)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截至二○二三年年中,全港勞動人口約有55%(即約190萬人)居住在新界區。然而,於新界區內就業的人數只佔全港約32%(即約86萬人)。有關全港18區的勞動人口及就業人數的數據,請參閱附件。政府並無備存有關居民具體而言如何跨區就業的數字。
 
(二)正如上述《香港2030+》最終報告提出的方向,政府推展新界各個新發展區時,將致力提供更多的產業用地,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以北部都會區為例,其中一個具體發展目標爲「產業導向,職住平衡」。政府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在發展完成後,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工作職位。新增的就業機會相信有助減少相關地區市民跨區通勤的需要,推動職住平衡。舉例而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位於北部都會區西部,連同元朗、天水圍、元朗南新發展區和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流浮山)一帶,定位為北部都會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新發展區不但可提供大量公私營房屋單位以應對房屋短缺的問題,亦可供應商業及產業用地,以發展金融、專業服務、物流服務等,促進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另外,配合新發展區而規劃的新鐵路及公路基建,亦有助改善居民整體的交通出行情況。
 
此外,我們正就龍鼓灘填海及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以發展高增值經濟產業如高端綠色產業、先進建造業和現代物流園等,預計可以為屯門區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區內職住平衡的情況。這項研究亦會按擬議發展的交通需求建議改善措施,包括探討擴建連接龍鼓灘和屯門西地區至屯門市中心的龍門路,以及在龍鼓灘填海區內興建新道路的可行性,改善區內和對外交通連接,以便利在區內區外上班的市民。我們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就該區的土地用途建議諮詢相關持份者。
 
(三)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在二○三五年或之前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並且長遠達至二○五○年前淨零發電的目標。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青山發電A廠的四台燃煤機組中,有三台已在二○二四年或之前退役,而餘下的一台燃煤機組亦預計將在數年內撥作緊急後備用途或退役。據了解,中電最快於二○二七年展開有關拆卸工程,預計工程會在展開後大約五至六年內分階段完成。政府會適時與中電探討用地的長遠計劃。
 
(四)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表示,當局一直積極通過不同措施,推動新型工業化及傳統製造業利用科技進行升級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性,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在推動新型工業化方面,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的輕型工作間及共用工作間等設施,預計可於二○二四年年底前供租戶陸續進駐,支持微電子產業的發展。
 
發展局亦一直推動業界就老舊工業大廈進行活化。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把多項「活化工廈」的措施延長至二○二七年年底,以持續鼓勵老舊工廈重建或改裝。自有關措施於二○一八年推出以來,城市規劃委員會共批准了71項因重建工廈而放寬地積比率(上限20%)的申請,當中有三宗申請位於屯門及元朗區。延長有關措施,有助善用各區現有工廈,推動經濟發展。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