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開拓深港海洋經濟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錦輝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答覆︰
 
問題: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繼續推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包括在黃竹角海和大鵬灣新魚類養殖區發展深海養殖,以及推動休閒漁農業,而北部都會區亦有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的規劃。此外,深圳於去年發表《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3-2025年)》,提出統籌深港環大鵬灣海域、海島等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有意見認為,深港於大鵬灣大有合作開拓海洋經濟的機遇,亦具備共同打造藍色糧倉的可能。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曾否與深圳市政府商討,與大鵬灣漁業發展相關的海洋生態保育、現代化水產養殖,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共管和合作;如有,詳情為何;如否,會否與深圳市政府共商把大鵬灣打造為藍色糧倉;
 
(二)就建構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旅遊、生物和海洋等產業上合作的進度為何;及
 
(三)有否在海洋基礎科研及高等教育等方面,推動深港業界、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相互合作;如有,詳情為何;如否,政府會如何促進有關的合作?
 
答覆:
 
主席:
 
就黃錦輝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及教育局後,我現就問題回覆如下:
 
(一)政府一直就大鵬灣海洋生態的保育和在該區發展新魚類養殖區與深圳方面緊密合作,務求讓港深兩地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
 
在保育海洋生態方面,港深雙方透過由環境保護署與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組成的「大鵬灣及后海灣(深圳灣)區域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就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保持聯繫和合作,保護大鵬灣水環境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經兩地政府的努力,大鵬灣的水質維持良好,對於保育海洋生態,特別是分布在香港東北部,包括吉澳、印洲塘、荔枝窩及東平洲一帶水域的石珊瑚,起了重要作用。
 
在發展深海養殖方面,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已在大鵬灣指定面積約400公頃的新魚類養殖區,並會推動漁民在新魚類養殖區使用鋼鐵桁架網箱或其他類型的深海網箱作養殖,以現代化作業模式提升養殖產能和價值。與此同時,漁護署與深圳市政府和業界組織在漁業發展方面保持緊密合作,例如與深圳市政府轄下深圳市海洋發展局、深圳市港澳流動漁民工作處及深圳市港澳流動漁民協會進行定期溝通及互訪,並透過舉辦培訓課程或參觀活動積極推動兩地漁民團體的技術交流和溝通。
 
港深兩地也有合作提升水生生物及漁業資源,例如明年的「全國放魚日」,雙方就計劃在大鵬灣水域同時進行增殖放流活動。我們會繼續進一步深化與深圳有關水生生物及漁業資源養護方面的合作。
 
另外,漁護署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探討水產養殖技術的合作及進行互訪及交流。漁護署、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和業界代表於二○二四年一月到訪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就海洋生物的繁育與貿易、海洋牧場等議題進行交流座談會,以及到研究院的繁育基地和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工作站考察,探討未來合作方向。
 
(二)在旅遊方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表示會透過港深雙方在「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下成立的「沙頭角合作區工作小組」,在優勢互補、互利互贏的精神下,與深方攜手推動沙頭角的文旅合作,以「低密度、高質量」和深化歷史文化元素的原則,推進沙頭角的旅遊發展。
 
藉環境及生態局於今年三月指定紅花嶺郊野公園為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之機會,漁護署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簽定了《「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合作加強保護兩地邊境具高生態價值的生境。此外,鄉郊保育辦公室會結合鄉村文化特色,於明年初以沙頭角谷埔村為試點,舉辦以「聲—色—味」為主題的跳島遊活動,提升大眾自然保育意識,促進城鄉共融,創造經濟效益。
 
(三)政府十分重視科研交流,並透過多項措施在資金、支援科技初創企業、基建設施及人才等方面為不同科技範疇(包括海洋科技)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表示現時香港共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一所為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致力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科研團隊合作進行創新研究,特別是在污染監察和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生態系統對壓力源的響應及生態修復等範疇,為保護和管理海洋環境及社會福祉作出貢獻。創新科技署亦透過「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向六所指定大學提供資助以支援它們的團隊創立科技初創企業,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部分獲得資助的初創企業從事海洋科技的研發項目,並於內地進行部分研發工作。此外,各公營研發中心會繼續就推動不同範疇的科技發展(包括海洋科技)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交流聯動。
 
在教育方面,教育局表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一向可按其角色定位及市場需求開辦不同課程及進行研究。該些大學近年也開辦了與海洋科學有關的課程,以培育更多海洋科學及研究人才。此外,政府努力推動、便利和鼓勵香港與內地在高等教育合作,尤其在科研合作方面,支持兩地院校優勢互補,積極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功能。
 
多謝。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