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命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會見傳媒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以下是新任命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今日(十二月五日)會見傳媒的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未來我在運輸及物流局的工作會包括以下四個重點:
第一,在交通運輸基建方面,鐵路是香港公共交通的骨幹,一個高效率和覆蓋面廣的系統,不但方便市民的出行、回應廣大民生的需求、方便人流物流,亦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未來我會帶領我的團隊全力推展各項本地的鐵路項目。當中大家可能都熟悉的東涌東延線、小蠔灣站、屯門南延線、北環線第一期古洞站,以及洪水橋站的工程已經展開。這些項目將會於二○二七年起陸續落成,而北環線主線項目預計會於明年動工。
至於港島線的南港島線(西段),隨着我們最近公布採用綠色智慧集體運輸系統,我們會於明年立即開展詳細的設計和規劃,力爭於二○二七年開展前期的建造工程。我亦會全力推展跨境的鐵路項目,即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及北環線支線,結合內地推展基建項目的優勢,提速提效。最近我們就啟德和東九龍的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廣邀意向書,採納創新的技術和思維將程序盡量壓縮及同步進行,這正正是一個例子。
而在道路方面,貫通九龍東西的中九龍幹線的施工工程亦會預計於明年年底完成,我會督促有關的部門做好之後的通車配套安排。
在航空方面,我會帶領局方和機場管理局合力提升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包括於未來兩年大力擴展航空網路。運輸及物流局將會採取更主動、更策略性的部署與海外地區商討航權。而機場管理局明年初亦會公布就擴大機場城市的發展大綱圖,我會統籌各個部門全力協助和協調,務求各個項目能夠由明年起有序落實,發展世界領先的機場城市。
第三,航運業和物流業一直都是香港重要的資產,未來的發展是有賴香港進一步發展為海陸空多式聯運的角色和操作。海運業的而且確是面對不少的挑戰,包括其他港口的競爭、工業轉移,以及地緣政治等各個不同因素的影響,但是這個正好是讓我和我的團隊在未來的時候變革求生。我會積極發展香港作為國際轉口港的角色,加強與大灣區港口的協作,發展綠色港口和智慧港口,務求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競爭力,發展高增值的海運業,促進經濟發展。我會於明年上半年內完成新的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的成立,廣納業界代表為海運港口發展作出貢獻,出謀獻策。
第四,民生方面,自從順利落實三隧分流達至有效的交通管理後,我們剛剛得到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向立法會提出一個立法的建議草案,會於政府明年五月收回大欖隧道之後實施分時段收費,利用科技和精準的交通數據預測,積極去推進智慧交通這一環。在公共交通方面,我局亦都會持續與營運者一起提升服務水平和安全,同時竭力做好把關工作,令到市民可以在可負擔的情況之下乘搭公交服務。而就社會最近都很關注的個人點對點服務,即的士或網約車的未來發展。我會本着改革求變的精神,一方面積極推動的士行業的革新,的士車隊將會在明年陸續落地;而另一方面,我亦都會就網約車平台引入新的規管制度,我們亦會於明年訂定立法建議,目標是以市民出行的便捷和安全為依歸。
最後,作為問責局長責任任重道遠,我會帶領團隊上下一心與社會各界加強溝通,凝聚共識,務求令我們的政策和措施推出的時候更得民心、更接地氣。多謝大家。
記者:現時不少內地城市都推行城市智慧交通,而你剛剛也提到智慧交通的發展,請問具體會有甚麼措施?會搭建甚麼基建網絡?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多謝你,這個是很好的問題。其實我們這屆政府在過去的兩年裏,推出了「三隧分流」以至即將推出的大欖隧道分時段收費,這正正體現了我們利用科技去做好交通管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們局方與運輸署,以至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成員亦有拜訪內地不同的城市,參考它們在交通管理及城市規劃方面如何利用科技和大數據去做好實時管理。未來,我們即將會推出一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報告。當中,我們希望和大家闡述如何多加利用科技和基建,使市民能夠更好利用公共交通,在出行時有更好的掌握。眾所周知,香港地方面積有限,而我們的財政亦不容許不斷加建道路,始終空間有限。對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能夠盡用公共交通服務以滿足市民的服務需要,我們很願意再加把勁。
另外值得要提的一點是就創新科技而言,我們剛剛就啟德及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發出意向書邀請。這正正反映我們很歡迎及期望多一些如內地的新式技術系統為香港帶來新氣象。(提交意向書的)反應相當熱烈,我們現正作初步分析。啟德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方面,我們目標於明年招標,而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亦會於二○二六年招標。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比較智慧、新式及創新的系統,我們一定會做到提速提效,希望讓香港追時間、追速度及追創新。
記者:局長你好,有幾條問題。第一,你本身有沒有外國國籍?如有,會怎樣處理?第二,剛才你提到航權,現時三跑未達最高容量,與航權都有關係,有沒有具體計劃如何與內地相討爭取航權,令三跑達到最初102班次的目標?第三,前局長剛卸任,有沒有觀察到以往有何工作,未必做得理想或有需要補足的地方,日後避免重複犯錯、再加強?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多謝你三個問題,我先答第三個問題。其實林局長(前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運輸及物流局與我和我的團隊過去一直合作無間、並肩作戰,亦建立了很好的基礎。日後我會利用我們過去做出的成績,繼續帶領我的團隊,凝聚共識,亦為他們注入新動能,正如剛才行政長官所講,讓市民可以更加清楚明白團隊的工作。我亦會在這方面與各界和社會加強溝通,以及盡量多宣講,講好我們的故事。
第二,就航空方面,三跑道系統落成,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有序地將現行的運力隨年份加強。按照《基本法》,香港有獨立與其他海外地區商討航權的權力,就此亦很多謝中央一直對我們的信任。在海外拓展航權方面,我們最近亦在內部機制做了一些優化,包括加強調研,亦會聯同機管局(香港機場管理局)和航空公司,以至其他相關的局,在我們局的統籌之下做好策略性部署,務求當我們和其他海外地區商討一些新航權,或在現行航權之下擴展一些航點或航班時,能確保香港能提升和鞏固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我亦希望可多開放、百花齊放,用好我們在三跑系統下的運力。
至於最後的問題,關於我個人,我可以好簡單清楚直接回答大家,我沒持有外國護照。
記者:局長你好。首先,剛才你多次提及,希望市民有個能負擔的公共交通。最近商討巴士加價,市民認為加幅太大,但議員就認為屬結構性問題。你認為是否合理?在這方向上未來再探討時,應如何處理?第二,除剛才提及的大方向或政策外,在本港交通上,你出任運輸署(署長)時做過中西區電子道路收費,會否將此計劃重新提上日程?謝謝。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多謝你兩個問題。公共交通服務收費及市民可負擔的議題,從來都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難題,亦要取得一個好的平衡。其實,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一直領先全球,亦是全球少有,容讓私營機構以商業模式運作,不需要政府資助去營辦,這個亦是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很多其他城市來到香港交流時,都在這方面向我們取經。當然,市民的出行對他們日常的負擔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處理一些公共交通服務申請加價的建議時,我們一定會以市民的角度為出發點,考慮他們的可負擔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希望讓市民知道,服務營辦商的財政可持續性亦非常重要。他們需要有穩健的財政狀況,絕不是容讓他們謀取暴利,而是讓他們有足夠資源投放在服務上,無論是加強服務質素、對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的投資、加強對車長的安全及水平的要求,以至要吸引人才做車長等,這幾方面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一定要做好嚴謹的把關工作,從而給市民信心,知道政府發揮了監察作用。
另外的問題提到中西區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這幾年香港在科技方面是日新月異,我們在交通管理上亦都下了不少工夫。我們永遠不可以停在某一個點,只看當時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日新月異,亦要機動地審視每個地方交通運輸的情況。這一方面,當我們檢視香港整體交通管理時,我們會全面去看。多謝大家。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英文部分)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