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為賽馬會杏林「心」間計劃啟動禮主禮致辭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十二月九日)下午為賽馬會杏林「心」間計劃啟動禮主禮的致辭全文:
陳鎮仁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定發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常務副校長)、卞兆祥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臨床中醫藥)及賽馬會杏林「心」間計劃負責人)、陳載英女士(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譚贛蘭女士(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首先很感謝香港浸會大學邀請我出席今天的啟動禮。這裡很多嘉賓均是我非常熟悉的。
這裏展示了精神健康疾病的11項癥狀。我覺得在座各位──包括記者們,肯定也有一些這類癥狀。我自己也會緊張、壓力和疲倦。昨晚做夢不多,惟有時晚上也會多做夢,可能未必很嚴重,但總會有一些癥狀。你可問問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這11項癥狀,我相信大家總有一些,只是程度上的分別。雖然好像說得很輕鬆,但是精神健康及心理健康在香港這個速度快而且壓力大的社會,難免是一個挑戰。當然,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一個很大的波動,一般我們可以透過聊天、吃飯、睡覺或跟朋友之間互動獲得解決,或者經運動出一身汗消除一部分;但有些則可能累積久了,就需要他人幫助。
在這方面,我很高興浸會大學在香港賽馬會的資助下,聯同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一起開始新的方法——透過中醫手段幫助一些在精神方面受困擾的人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相信Imelda (陳載英女士)稍後也會再作介紹。在我看來,有了中醫的協助,可謂如虎添翼的。過去我們的手段,一方面多向傳統西醫或心理醫生求助;另外我們就從社區做起,過去多年來不斷加強社工的培訓,用很多過來人的經驗──我們稱作朋輩支援服務,做了很多工夫。在過去十多年,除醫療外,我們在社區福利層面做了大量工作,就像建造樓梯一樣,一級一級的蓋起來,做了很多工夫。
今日看到有中醫的幫助,我打從心裏覺得很開心。因為看中醫對很多人而言,不覺得會被標籤化。我們經常擔心被人歧視,現在社會進步了,但始終大家總是覺得要去看一些跟精神心理有關的服務時,有些人就沒法踏出一步;但叫你看中醫、喝些湯包,應該不是很難。如果我們有了中醫的幫忙,再加上新生會在社區層面提供的支援服務的話,我們希望可以盡早幫助一些精神開始出現困擾和有困難的人士。「及早介入、及早治療、及早康復」,這是我們希望見到的。我們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一直也處理不到,令情況慢慢惡化至某一個階段,無可避免要尋求精神科的治療。雖然也會有這些個案,但我們總是希望幫得一個就一個。
今日這個啟動禮,我認為是一個開始,只要我們通過這個計劃,證明了中醫確實能幫助處理情緒健康,在精神困擾方面能給予幫助,再結合新生會用一個實證的方法——不只是談「信」,是談實證——有實例給大家看到好處的話,我相信可以幫助很多人,對於我們應對精神健康的挑戰是重要的一步。今日有很多媒體朋友在這裏,我也很少在致辭中跟媒體作呼籲。我希望大家能廣泛報導,讓更多市民知道有這個計劃、知道有這個途徑,只要他覺得有困難的話,如果他不想尋求傳統的西醫幫助,其實中醫也能幫助他。我希望藉這個機會,向全社會作一個這樣的喊話。
在這裏,我再次感謝浸會大學、賽馬會及新生會,我相信計劃必定能取得成功。我也期待你們參與計劃後作分享,讓我們知道經過中醫和新生會的介入,我們可以取得甚麼成果,以解決我們在精神健康方面所面對的挑戰。
多謝大家。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