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推動氫能應用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克勤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指出,本地第一個公眾加氫站於上月落成,為增加香港的氫能應用場景,以及打造香港成為國家氫能示範中心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關於推動氫能應用,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主動邀請本港擁有大規模車隊的商業機構(例如車隊汽車數目達100架以上的商業機構)參與氫能客運車輛的試驗項目,以推動更多的氫能應用和實踐;
(二)會否主動邀請跨境貨物運輸企業,探討跨境貨運使用氫能貨車的可行性;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有否了解兩間電力公司(兩電)有關混合氫能發電的未來計劃;會否要求兩電日後所有新建的天然氣發電廠需加入特定比例的混燒氫氣發電;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會否推出試行計劃,將氫能廣泛應用於運輸及建造業,例如於搬運貨物時應用氫能電池叉式起重車,以及於工地應用氫能移動機械(例如推土機、搬土機、挖掘機及卡車等);
(五)有否計劃加強培育本地的氫能產業相關人才;如有,詳情為何;及
(六)會否就推動氫能應用和實踐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合作,以共同推動大灣區的氫能產業發展?
答覆:
主席:
氫能是一種具潛力的新能源,應用範圍廣泛,全球都在加速推進氫能經濟及應用的發展。香港雖然地少,人口密集,不容易成為綠色能源的主要生產基地,但可以利用氫能幫助香港綠色轉型,邁向碳中和。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香港也可以成為綠色低碳技術的示範窗口,助力對外輸出內地和香港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可幫助各地的綠色轉型提供綠色融資和專業服務。政府已在二○二四年六月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以期穩慎有序地營造有利本地氫能發展的環境。
為協助香港把握氫能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及經濟機遇,環境及生態局在二○二二年成立了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就氫能在本地的安全使用共同制訂良好作業模式、規範和標準等,同時透過推動本地氫能試驗項目,在配合香港發展需要的前提下,積極研究各種氫能技術的發展及商業化路徑。至今,工作小組先後審視並原則上同意了18個開展氫能源試驗項目的申請。
就陳議員提出的問題,經諮詢機電工程署(機電署),我現回覆如下:
(一)、(二)及(四)工作小組一直統籌各政策局和部門的工作,透過試驗項目推動氫能在本地應用。目前已開展或準備開展的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的試驗包括雙層巴士、洗街車、垃圾車、用作接載地盤員工往來工地及在工地內行駛的旅遊巴/小巴、跨境客運巴士及跨境物流車等。工作小組歡迎更多車隊或跨境貨物運輸企業加入測試,以累積更多試驗數據和經驗,評估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與傳統的燃油車兩者在本地應用的運作表現。當中,車隊規模較大的運輸企業參與相關試驗,相信會具有一定的資源調配及經驗推廣優勢。《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在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資金,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協助企業推進試驗項目,我們將適時公布計劃接受申請的詳情。
氫能作為一種可運輸及能源效益極佳的能源,相當適合應用於移動機械(包括工地用車)等領域。香港的建築行業已經開始在缺乏足夠電力供應的偏遠地區工地(包括新發展區的大型工地),探討利用氫能作分散式供電,以代替使用傳統柴油發電機為工地辦公室及機械供電的可行性。政府持續與相關業界持份者(例如建造業議會)進行溝通,積極探討在工程項目上應用氫能設備的空間,試驗在香港發展不同的氫能應用場景。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已原則上同意了多個在建築工地應用的氫燃料試驗項目,包括在工地內試驗氫燃料電池「叉式起重車」,及利用氫能發電設備,為工地辦公室及電動機械提供電力。
(三)配合氫能的發展,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正積極探討混合氫能發電的可能性。為長遠引入新能源發電作準備,中電表示已與通用電氣公司簽署協議,共同探討在龍鼓灘發電廠,試驗利用氫氣混入天然氣發電的可行性。此外,港燈表示正探討在現時的天然氣發電機組燃料內,摻入氫氣的可行性,以逐步過渡至使用100%綠色氫氣燃料,實現發電「淨零碳排放」。
(五)人才培訓對本地氫能產業長遠發展至關重要。機電署積極推動氫能技術專業人才的培訓,現正與職業訓練局(職訓局)及氫燃料系統的供應商探討,為氫燃料從業員設立相關安全培訓課程。在機電署的推動下,職訓局已先後與檢測標準機構中國檢驗及氫燃料系統生產商上海重塑能源集團於六月十四日和六月十八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借助它們在氫能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為香港氫能產業培養更多技術人才。
(六)機電署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監局)及海關總署在技術層面保持密切交流。其中,機電署已與海關總署共同打造氫燃料樣本運送的綠色通道,並簡化運氫車輛通關安排,以便利各種跨境運氫車輛由內地向香港輸送氫氣作為燃料使用。另一方面,機電署亦和市監局保持緊密溝通,確保有效執行安全監督管理及品質管制工作,並積極促進兩地在氫能製造、儲存、運輸、使用等產業鏈的交流和合作。機電署正與市監局探討促進香港與內地安全監督與品質檢測標準的對接工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標準、團標、國標以至共同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已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簽署《關於香港氫能發展和應用的合作備忘錄》(《合作備忘錄》),以加強在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應用示範、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合作備忘錄》內容包括進行氫能產業技術交流及經驗分享;中石化在環保署的已修復堆填區用地興建製造綠氫的示範系統,生產綠氫供本地使用,以促進香港氫能發展及推廣氫能應用普及化;中石化亦會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加強有關氫能的宣傳教育,讓公眾了解全球安全使用氫能的發展趨勢。
國家在氫能產業的發展上有堅實的基礎,大灣區內的佛山南海區更是內地較早布局發展氫能產業的示範區。政府會繼續致力透過區域合作推動氫能發展,包括積極跟進特區政府與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省大灣區辦的對接機制。這可與其他議題的區域合作機制起着相輔相成的作用,包括粵港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小組轄下的珠江三角洲空氣質素管理及監察專題小組推動跨境新能源車輛應用,以及機電署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在技術層面的聯繫和合作。
香港將繼續善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發揮作為國家與國際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拓展人才、資金與發展機遇,助力國家輸出先進綠氫科技及產品,爭取國際市場認可及強化競爭優勢,與大灣區優勢互補,為助力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工作薄盡綿力,也致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