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題:支援粵劇行業的發展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霍啟剛議員的提問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的答覆:
 
問題:
 
據報,作為粵劇重要演出場地的北角新光戲院將於明年三月結業,屆時業界將面臨尋覓新的演出及排練場地,以及如何安頓及培訓粵劇從業員等問題,對粵劇行業的穩定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新光戲院結業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當區並沒有與其規模相若的粵劇表演場地,政府有否計劃聯同商界共同為粵劇發展而興建一個永久表演場地;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政府會否考慮為粵劇從業員提供支援,包括進一步為粵劇團體優先安排場地表演,以維持粵劇從業員的生計;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據了解,因應新光戲院即將結業,周邊商戶擔憂失去觀眾客源而不再續租,政府有否計劃盡快在當區尋覓新址,供原於新光戲院演出的粵劇團體表演,以延續當區建立已久的「粵劇經濟」?
 
答覆:
 
主席:
 
粵劇是香港重要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亦是香港首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政府十分重視粵劇的發展,一直積極通過不同途徑支持粵劇的傳承、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包括(一)發展粵劇演出場地;(二)培育粵劇專業人才、鼓勵創作及繼承傳統;(三)推動粵劇教育及拓展觀眾、鼓勵社區及民間參與;以及(四)保存粵劇精粹、展示文物珍藏。
 
為了更有效協助發展粵劇這門別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藝術,政府於二○○四年設立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就香港粵劇發展的相關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並於二○○五年設立粵劇發展基金,支持有助保存、推廣及發展粵劇的計劃和活動。基金成立至今已批款約兩億元,支持超過1 200項粵劇計劃,向粵劇界提供多方面支援,包括傳統及創新粵劇演出、文化交流、藝術教育及社區推廣、兒童/青少年培訓及演出、專業培訓、研究保存及出版計劃等。
 
我們在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發表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中,訂立四個發展方向,當中包括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在這個方向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提出要推廣嶺南文化特色,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其中一項具體措施便是支持培育粵劇高質量發展,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傳承傳統特色及創造具時代感的粵劇文化。
 
就霍啟剛議員的質詢,我綜合答覆如下:
 
新光戲院在一九七○年代開幕營業,是一所播放電影,並有粵劇、舞台劇等節目上演的戲院,過去數十年新光戲院為香港市民提供不少娛樂,亦逐漸發展成一個重要的粵劇演出場所。我們明白業界及社會人士對新光戲院將於明年初關閉感到惋惜,亦對粵劇演出場地表達關注。事實上,新光戲院是否繼續經營的討論在二○○五年已經開始。雖然新光戲院經營與否屬於商業考慮,但政府當時亦清楚知道粵劇界關注缺乏合適場地的問題,特別是在沒有新光戲院之後的情況。因此,政府在過去十多年來抓緊時間進行多項工程項目,先後撥款興建了多個不同規模的公共場地,專門供粵劇和其他戲曲表演使用。有關場地包括於二○一二年啓用的油麻地戲院、於二○一四年啓用的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及排練設施,以及於二○一九年啓用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及茶館劇場,較十多年前額外提供2 000個座位,改善了演出場地不足的問題。除了增加優質的粵劇表演場地外,這些場地亦為培育粵劇新秀、排練培訓、拓展觀眾群、推廣教育等提供了更多設施。
 
與此同時,政府推出了粵劇演出優先租場政策及特別訂租措施,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於轄下五個大型表演場地為本地粵劇職業班推行特別訂租措施,每年預留共70天演期作粵劇演出之用。此外,粵劇團體亦可租用其他由康文署管理的演出場地作表演之用。
 
康文署亦透過場地伙伴計劃,讓其轄下演藝場地與演藝團體/機構(包括粵劇團體)建立伙伴關係,以提升場地及伙伴團體的藝術形象和特色、擴大觀眾層面。現屆場地伙伴計劃於二○二二年四月至二○二六年三月推行,當中有四個粵劇團體獲選為場地伙伴。
 
香港交通網絡完善,這些優質表演場地均鄰近港鐡站,便利各區市民到訪。我們會與康文署、西九文化區及粵劇業界加強宣傳工作,吸引更多人士前往這些表演場地欣賞優質的粵劇演出。
 
正如我剛才所說,政府一直透過多元的渠道及方式支持粵劇發展,而清楚了解業界當前所需非常重要。就此,文體旅局在二○二二年底開始就粵劇發展主要範疇向兩個與粵劇有關的諮詢委員會進行意見調查,委員普遍認為「編劇培訓」、「演員」、「拓展年輕觀眾」和「加強宣傳」,對推動粵劇發展至為重要和急切。其後,我們於二○二三年在委員會下成立了聯席小組跟進討論,以便兩個委員會進一步探討策略性發展方向,以及提出具體的建議措施。委員和業界均同意未來的粵劇發展應該鼓勵高質素演出,傳統與創新兩者並行。委員會目前正積極研究在現有基礎上,以先導計劃模式推出新的資助項目,以期配合和達至支持《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中提出要培育粵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政府會繼續留意粵劇界和廣大市民的需要,適時檢討本地粵劇發展的需要,並致力提供足夠及適切的場地。我們亦會與粵劇界保持緊密溝通,因應業界的需要制訂相關的場地使用和租用政策,並從多方面支持粵劇的傳承及發展,弘揚中華文化。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