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公布二○二三年廢物統計數字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今日(十二月十九日)公布「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年的統計數字」。報告臚列二○二三年香港的固體廢物,包括都市固體廢物(涵蓋家居廢物和工商業廢物)、整體建築廢物及特殊廢物在棄置和回收或循環再造方面的統計數字。

香港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連續兩年下跌,二○二三年為397萬公噸,平均每日10 884公噸,較二○二二年的每日11 128公噸減少2.2%。當中廢塑膠減少了10.5%;整體廚餘減少了3.4%,其中家居廚餘更減少了12.6%;廢紙和金屬則分別下跌了3.2%和9.5%。而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比二○二二年的每日1.51公斤按年下跌4.7%。在二○二三年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三大類別中,廚餘佔29%,其次是廢紙及廢塑膠,分別佔20%及19%,均低於它們佔二○二二年都市固體廢物的相關比重。

另外,隨着政府二○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二○二三年塑膠購物袋棄置量約為37.2億個,較二○二二年約54.3億個大幅減少約31.5%,而當中單計平口袋的棄置量更按年下跌超過60%。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連續三年上升,最新由二○二二年的32%升至二○二三年的33%,總回收量增加超過5.5萬公噸。當中回收作本地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於二○二三年為約45萬公噸,較二○二二年的約42萬公噸增加8%,增長主要由塑膠物料(約7千公噸)、廚餘(約7千公噸)及含鐵金屬(約1.6萬公噸)的本地循環再造所帶動。

環保署發言人指,為達致二○三五年「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今屆政府著力推動綠色減廢回收文化,透過「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及廚餘收集網絡,推動市民積極參與減廢回收。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出現明顯下降,而回收率則持續上升,反映政府多年推動減廢回收的努力開始收到效果。

至於建築廢物方面,政府透過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落實 「污者自付」原則以及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建築業界從源頭減少建築廢物的產生量,以及盡量將已產生的建築廢物,分別透過配對在工程直接重用,或運往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暫存以備將來重用。至於部份受工地條件限制的小型工程,例如家居裝修及店舖拆卸,較難在原地為建築廢物進行篩選重用。為此,政府在過去數年透過宣傳教育、強化執法行動以及協助小型工程收集建築廢物的先導計劃,鼓勵有關小型工程將建築廢物作合規及付費的妥善棄置。

近年建築廢物的統計數字顯示相關策略的成效。二○二三年建築廢物整體產生量較二○二二年每日減少約 4 300公噸(9%)至平均每日45 560公噸,並重用了當中超過90%(每日41 132公噸)。至於送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由二○二二年增加300噸(7%),至二○二三年約每日4 428公噸。相信是由於在二○二三年本地公司終止業務以及開展新業務的數目均比二○二二年增加,因而產生更多裝修或拆卸小型工程有關的建築廢物。

環保署亦鼓勵私人企業將建築廢物升級再造,製成如環保磚、陶瓷製品及戶外鋪地等材料。土地方面,現時環保園已有企業營運建築廢物循環再造設施,環保署亦有為回收再用建築廢物提供短期租約用地。此外,回收基金亦有資助不同企業的建築廢物升級再造項目。

展望未來,政府會抓住愈來愈多市民參與減廢回收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社會建立綠色減廢回收文化。除分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外,政府亦會推行各項減廢回收措施,包括:(一)繼續鼓勵私人住宅處所參與《減廢回收約章》,並通過優化「綠在區區」回收設施服務時間、在全港倍增住宅廚餘收集設施,以及加強公眾和校園減廢回收宣傳教育等措施,提升市民的回收意識及習慣;(二)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為生產者責任計劃訂立一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共同法律框架,方便日後逐步引入包括塑膠飲料容器和紙包飲品盒等產品;以及(三)通過拆牆鬆綁措施,將現時用作回收用途的短期租約用地加大可用面積和延長租約年期,讓回收業界有更多空間發展升級改造。

同時,政府正全力發展先進高效的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網絡,包括在石鼓洲旁興建中的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1;以及在今年底為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2進行公開招標,配合特區政府及市民的努力,向「零廢堆填」目標進發。

報告及「香港都市固體廢物-2023年概要」的電子版本可於環保署網頁下載:www.wastereduction.gov.hk/chi/assistancewizard/waste_red_sat.htm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