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對外商品貿易統計
政府統計處今日(十二月三十日)發表的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顯示,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本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錄得按年升幅,分別上升2.1%和5.7%。
繼二零二四年十月份錄得3.5%的按年升幅後,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商品整體出口貨值為3,947億元,較二零二三年同月上升2.1%。同時,繼二零二四年十月份錄得4.5%的按年升幅後,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商品進口貨值為4,381億元,較二零二三年同月上升5.7%。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錄得有形貿易逆差434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9.9%。
二零二四年首十一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二零二三年同期上升9.1%。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上升6.7%。二零二四年首十一個月錄得有形貿易逆差3,451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7.7%。
經季節性調整的數字顯示,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一月止的三個月與對上三個月比較,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下跌3.5%。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下跌1.4%。
按國家/地區分析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與二零二三年同月比較,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上升3.9%。此地區內,輸往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新加坡(升78.4%)、越南(升42.1%)、菲律賓(升39.6%)和中國內地(內地)(升3.9%)。另一方面,輸往印度(跌28.8%)和泰國(跌7.7%)的整體出口貨值則錄得跌幅。
除亞洲的目的地外,輸往其他地區的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跌幅,尤其是荷蘭(跌30.2%)和英國(跌19.7%)。
同期,來自大部分主要供應地的進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台灣(升38.6%)、新加坡(升31.4%)、韓國(升16.4%)、菲律賓(升8.8%)和馬來西亞(升8.3%)。另一方面,來自越南(跌19.6%)的進口貨值則錄得跌幅。來自內地的進口貨值則大致維持不變。
二零二四年首十一個月與二零二三年同期比較,輸往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越南(升27.1%)、泰國(升22.5%)、內地(升15.7%)和美國(升11.0%)。另一方面,輸往印度(跌16.2%)的整體出口貨值則錄得跌幅。
同期,來自大部分主要供應地的進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韓國(升32.8%)、越南(升29.9%)、新加坡(升18.9%)、內地(升7.1%)和馬來西亞(升6.9%)。另一方面,來自菲律賓(跌6.4%)的進口貨值則錄得跌幅。
按主要貨品類別分析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與二零二三年同月比較,部分主要貨品類別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增106億元,升28.1%)和「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99億元,升5.2%)。
同期,部分主要貨品類別的進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246億元,升13.9%)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增180億元,升67.8%)。
二零二四年首十一個月與二零二三年同期比較,部分主要貨品類別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1,838億元,升10.2%)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增1,141億元,升30.8%)。
同期,部分主要貨品類別的進口貨值錄得升幅,尤其是「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1,643億元,升9.0%)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增1,200億元,升41.7%)。
評論
政府發言人表示,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商品出口貨值按年繼續錄得增長。輸往內地的出口進一步上升,輸往多個亞洲市場的出口錄得不同程度升幅。與此同時,輸往美國及歐盟的出口回落。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增加和貿易磨擦升溫將會為香港的出口表現構成挑戰,儘管內地多項提振經濟措施應能提供一些支持。政府會密切留意情況。
進一步資料
表1載列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的分析,表2載列二零二一年一月份至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原來的按月貿易統計,而表3則顯示同期經季節性調整的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
表4載列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經本港整體出口往十個主要目的地的商品貨值,而表5則載列進口自十個主要供應地的商品貨值。
表6和7載列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十項主要本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品類別的貨值。
本文所載的對外商品貿易貨值是以當時的價格計算。在比較不同期間的貨值時,並無扣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另有專為分析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對外商品貿易貨量和價格變動的統計數字,將於二零二五年一月中發表。
詳細分析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份本港對外商品貿易表現的統計資料,刊載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號的《香港對外商品貿易》。該報告將於二零二五年一月初出版,用戶可以在政府統計處網站(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pcode=B1020005&scode=230)瀏覽及下載。
查詢有關商品貿易統計數字,請與政府統計處貿易資料分析組聯絡(電話:2582 4691)。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