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局長就「落實推動醫療改革」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一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就「落實推動醫療改革」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我感謝陳凱欣議員提出「落實推動醫療改革」這項議案,以及黃國議員、陳永光議員和林哲玄議員提出的修正案。

確保高效醫療系統與時並進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系統,多項健康指標領先世界,屬全球人均壽命最高(註一)而嬰兒死亡率最低(註二)的地區之一。根據二○二○年「彭博醫療效率指數」,香港排名全球第二。二○二二/二三年度香港公共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只為4.1%(註三),這數字較經濟發展水平相若的地區為低,但我們已能提供全港接近九成醫療服務,並達致國際高水平的醫療質素,顯示公營醫療系統極有效運作。

我們的成功也帶來不少挑戰。例如長壽令香港整體人口高齡化,慢性疾病急速上升;優質而收費低廉的公營醫療服務吸引大量服務需求,令醫療系統負擔非常沉重。加上香港公營醫護人手短缺,以及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種種成本上升和治療機遇,我們的醫療系統必須不斷變革求新,以應對各方面的挑戰。

醫療體制改革

現屆特區政府一直把醫療體制改革放在心上,亦走在路上。行政長官早於二○二二年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已指出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必須作出改革,「改革」一詞已在(現任行政長官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出現,並已提出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醫務衞生局在二○二二年十二月便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部署並制定基層醫療發展方向及策略。接下來的二○二三年《施政報告》重點提出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改革創新藥物器械審批註冊。而二○二四年《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章節更以「深化醫療體系改革」為主題,表明政府會全面審視醫療體系的定位和目標,改革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衞生署和基層醫療署這鐵三角的職能和分工,推進基層醫療發展,提升公營醫療服務,匯聚醫療專業人才等。這些正正是陳凱欣議員議案內所提的內容。

推進基層醫療服務

在落實推進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政府正透過二○二三年十一月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推進「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和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擴闊社區醫療網絡。截至今年一月九日,超過94 800名市民參加計劃,在超過54 400名已完成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的參加者當中,接近四成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

政府會繼續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包括:

(一)強化基層醫療管治架構,賦權基層醫療署設立質素保證及監察機制;

(二)今年完成制訂社區藥物名冊,並於明年分階段於全港18區推出社區藥房計劃,令市民可更便捷地獲得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

(三)今年內擴大「慢病共治計劃」的服務範圍至血脂檢查,以更全面評估及妥善的方法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四)經地區康健中心及家庭醫生模式,提供乙型肝炎的篩查及持續管理服務;

(五)將更多地區康健站擴充為地區康健中心,並擴展服務網絡,整合現有衞生署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服務;

(六)重新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專為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醫療服務。

另外,我特別想以口腔健康為例子,解說本屆政府如何全方位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於二○二二年成立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全面檢討口腔健康護理,並於去年年底發表總結報告。政府已採納工作小組的建議。

其中,小組提出的「做闊做淺」策略正是要積極發展以預防為重的基層口腔健康護理。政府今年將陸續推出多項新措施,包括:

(一)安排牙科衞生員在個別地區康健中心試行口腔健康服務,為市民提供口腔健康教育和護理;

(二)推出為期三年的「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青少年使用私營牙科檢查服務,引導他們終生維持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

(三)利用現有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新增為學前兒童提供口腔檢查及預防性牙科服務。

為配合牙科服務的新發展,立法會於去年七月通過政府提出的《2024年牙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全面革新香港牙科執業的規管架構。其中,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的相關條文已由今年元旦開始實施,讓該些非本地培訓牙醫可向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申請,在指明機構免試執業。

增強基層醫療發展長遠而言將逐步改變市民求醫的習慣和文化,在社區層面解決小病輕症的醫療需求,並建立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良好習慣,減低對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

優化公營醫療服務

除強化基層醫療服務外,另一個工作重點是為市民提供更優質而高效的公營醫療服務。作為公營醫療服務體系的骨幹,醫管局提供獲政府大幅資助的服務,現時平均資助比率高於97%。

為確保公營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持續提升醫療質量、安全及效益,我已責成醫管局推進深化改革,而醫管局亦已成立管治及架構改革委員會,將對策略督導、監督管治及架構提出改革建議,從而引領醫管局迎接未來的挑戰。

此外,醫管局大會早已成立「持續發展專責小組」,專責審視醫管局面對的主要挑戰,並制訂包括人力資源、硬件設施、智慧科技及運作效率等相應策略方向。另外,我們亦正進行收費檢討,以期引導市民善用資源,務求令珍貴的醫療資源可應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現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每年的《施政報告》其實都提出一系列措施,持續加強公營醫院的服務。其中,醫管局於二○二三至二四年度已成功將內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之第90個百分值的輪候時間縮短20%;二○二四至二五年度的目標是將耳鼻喉科及骨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之第90個百分值的輪候時間縮短10%。醫管局已於去年第四季設立專屬白內障手術的預約手術時段,並於今年第一季增設高流量白內障手術中心,目標是於二○二五至二六年度額外增加至少5 000宗手術,即將手術量(提升)兩成。

同時,為持續提升公營醫院的管理水平及質量安全,醫管局於二○二三至二四年度以《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重啓醫院認證。其中,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已首先於去年十一月成功通過並獲得認證。醫管局亦已推動根據國家認證標準建設胸痛中心及中風中心,改革危急重症的診療流程,改善治療效果。

推進先進治療

主席,香港在醫療領域從來都是領導者,而不是跟隨者,二○二四年《施政報告》提出,為加快病人獲得先進診療,政府會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動生物醫藥技術新質生產力,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政府正全方位推進:

(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已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正式開幕。深圳市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亦於同日在深圳園區開幕。試驗所將促進河套「一所一中心」根據國家政策以深港「一區兩園」模式協同發展臨床試驗,長遠與深圳市共同建設以大灣區超過8 600萬人口為基礎的臨床試驗協作平台;

(二)政府會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利用本地龐大而標準化的醫療數據庫,以支持臨床診斷及治療、新藥研發,以至公共衞生研究,同時推動結合「港澳藥械通」數據,加快新藥在香港、內地,以至國外審批註冊;

(三)政府已於去年十一月一日進一步擴展「1+」審批機制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1+」機制生效至今已累積批准九款新藥申請,並收到約100間藥廠超過360個查詢。政府會繼續加快改革現行的藥械審批機制,進一步體現「好藥港用」;

(四)政府計劃在今年上半年落實藥械監管中心(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時間表,落實邁向「第一層審批」路線圖,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測試的新興產業發展。

跨境醫療協作

就黃國議員的修正案,我想在此補充介紹本屆政府配合國家戰略推進大灣區醫療融合的工作。政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增加與內地城市的跨境醫療協作。過去一年有幾項重點工作:

(一)在粵港兩地政府的支持下,制定《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的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去年十二月八日正式落戶香港,成為該中心的首個境外分支機構,不單加快大灣區國際醫院評審標準建設,更助力國家醫院認證標準走向國際;

(二)在去年推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七間位於大灣區的綜合醫療/牙科服務機構,連同原有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一院兩點,共有九個服務點,覆蓋廣州、中山、東莞及深圳,下一步將擴展「試點計劃」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全覆蓋。

(三)在粵港澳三地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為期一年的「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已於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推出,並且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在上周五(一月十日)成功將首名病人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點對點、無縫對接地運送到屯門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多年來跨境救護車直運的痛點正式解除。

結語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說過,「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特區政府一定會堅持落實「深化醫療體系改革」,以保障香港市民健康。

主席,就議案提及的其他範疇,例如醫療開支、醫療人手,以至中醫藥等,我會在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後,在總結發言作整體回應。多謝主席。

註一:二○二三年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的臨時數字為男性82.5歲和女性88.1歲;二○四六年(推算)為男性86.4歲和女性91.8歲。

註二:二○二三年嬰兒死亡率為1.6 (按每千名登記活產嬰兒計算)。

註三:撇除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開支。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