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善用沙頭角一帶的旅遊資源
以下是今日(二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姚柏良議員的提問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的書面答覆:
問題:
近年政府致力將沙頭角發展成為旅遊熱點,包括推出第一期「開放沙頭角碼頭計劃」及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提升沙頭角的旅遊配套,以及增設打卡景點。此外,有意見認為,紅花嶺郊野公園在去年十一月二日正式開幕,亦為沙頭角一帶增添更多亮點。關於善用沙頭角一帶的旅遊資源,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去年一月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推出後,每月到訪沙頭角的個人旅客及旅行團旅客數目,以及當中非本地旅客的數目分別為何(以表一列出);
表一
月份 | 總旅客數目 | 個人旅客數目 (當中的非本地旅客數目) |
旅行團旅客數目 (當中的非本地旅客數目) |
(二)去年最多人到訪沙頭角的10個日期的個人旅客及旅行團旅客數目,以及當中非本地旅客的數目分別為何(以表二列出);
表二
日期 | 總旅客數目 | 個人旅客數目 (當中的非本地旅客數目) |
旅行團旅客數目 (當中的非本地旅客數目) |
(三)鑑於據悉,警方一般可提早完成處理進入沙頭角的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的申請(原需要至少三個工作天處理),去年警方審批該許可證所需的時間分布(即(i)四小時內、(ii)四小時以上至12小時、(iii)12小時以上至24小時、(iv)24小時以上至48小時,(v)48小時以上至72小時,以及(vi)72小時以上)為何,並按申請者類別(即(a)個人旅客及(b)旅行團旅客,以及(I)本地旅客和(II)非本地旅客)以表三列出分項數字;
表三
審批時間 | (a) | (b) | ||
(I) | (II) | (I) | (II) | |
(i) | ||||
…… | ||||
(vi) | ||||
總數 |
(四)鑑於有業界人士反映,由於非本地旅客申請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進入沙頭角需時,不利於旅行社向旅客推銷相關旅遊產品,當局會否考慮引入以「團進團出」形式到訪的落地簽證安排,以便利旅行社安排更多旅客到訪沙頭角;
(五)鑑於據悉,七座沿深圳河的麥景陶碉堡目前已不具實際行動用途,其中兩座已進行了基本的活化工程,並有條件對外開放,當局有否考慮全面開放該兩座活化的碉堡;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當局會否考慮將碉堡用作旅客服務中心或開放式博物館,以善用古蹟資源,從而提升紅花嶺郊野公園的吸引力;
(六)鑑於沙頭角中英街「無感通道」檢查站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啓用,就探討容許香港旅行團經該檢查站以團進團出形式進入中英街的進度(包括預計最快可實施日期)為何;及
(七)鑑於保安局在本年一月二十四日起,開放沙頭角蓮麻坑村附近的指明邊境禁區路段,豁免乘坐專營小巴通過該路段的人士申請禁區通行證的要求,以便利遊人前往紅花嶺郊野公園,當局會否考慮,允許旅遊巴士進出該路段,以便利業界推出相關旅遊產品?
答覆:
主席: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在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時,一併公布《沙頭角文化旅遊區行動計劃》。文體旅局會以「低密度、高質量」和深化歷史文化元素為總體原則,繼續推進沙頭角的旅遊發展。其中,政府正逐步開放沙頭角邊境禁區的旅遊,包括在二○二四年一月展開第二期的沙頭角開放計劃,容許本地和非本地旅客進入沙頭角邊境禁區(中英街除外)遊覽。沙頭角已成為旅客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鴨洲等周邊島嶼及地區的起點,加上毗鄰紅花嶺郊野公園,有效串連區內「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各個旅遊地點。
就姚柏良議員的提問,經諮詢保安局、發展局及環境及生態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香港警務處(警務處)在二○二四年按月批出可進入沙頭角的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禁區證)的數目,以及該年批出最多電子旅遊禁區證的十個日期載於附件。
(三)為配合二○二四年一月起的沙頭角第二期開放計劃,警務處於二○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推出電子旅遊禁區證。警務處一直致力盡快處理相關申請。在申請人提供所有所需文件及核實相關資料後,絕大部分的電子旅遊禁區證申請都在三個工作天內完成審批,警務處並沒有備存題述審批禁區證所需的時間分布。
(四)及(六)保安局自二○二二年起聯同相關政策局和部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制訂具體措施逐步開放沙頭角邊境禁區,在過程中充分諮詢地區意見,並一直密切留意開放計劃的實施情況,與各相關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確保適時回應提出的關注,有序落實開放計劃。
就中英街而言,基於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理因素,中英街直接接壤內地而未有設置任何屏障作為邊境分界,更是香港境內唯一沒有邊境管制設施但容許人貨跨境活動的地方。保安局基於邊境保安的角度考慮,多年來中英街並沒有開放予遊客從香港沙頭角進入。
隨着沙頭角禁區逐步開放旅遊,政府會繼續持開放態度探討推動中英街旅遊,以及其他能進一步便利業界及旅客到訪沙頭角禁區的可行措施,以帶動沙頭角文化旅遊發展。文體旅局正與保安局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就香港沙頭角和深圳沙頭角的文化旅遊發展持續溝通,並探討容許香港旅行團經中英街檢查站以「團進團出」方式進入中英街旅遊的可行方案,以期進一步深化沙頭角旅遊的歷史文化元素。
(五)基於保安理由,現時位於新界邊境的七座麥景陶碉堡並不對外開放。因應紅花嶺郊野公園於二○二四年三月一日正式成立,漁農自然護理署已於蓮麻坑郊遊徑上的麥景陶碉堡(礦山)附近加設傳意牌介紹碉堡,並於為慶祝紅花嶺郊野公園成立而製作《發現紅花嶺郊野公園》影片系列中的一集,專題介紹碉堡,包括其昔日對邊境防衞的作用及歷史。
(七)自今年一月二十四日起,沙頭角蓮麻坑村附近的一段邊境禁區路段開放予乘坐專線服務公共小巴的人士,無須申請禁區證。有關人士可通過該路段進入蓮麻坑村,以便利他們到紅花嶺郊野公園一帶遊覽。豁免目前適用於有關專線小巴乘客,不包括未持有有效禁區證的私家車、的士或其他車輛,以及步行或踩單車等方式的人士。考慮到相關路段的道路設計限制及安全因素,路段並不適宜大型旅遊巴駛入。政府會檢視豁免的成效,秉持開放態度,在確保邊境安全及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未來可否擴大豁免範圍至其他類型的交通工具。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