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題:大腸癌篩查計劃

以下是今日(二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哲玄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大腸癌篩查計劃(篩查計劃)自二○一六年實施,參加者會獲安排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FIT)。根據政府去年十二月公布的資料,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人士約六成屬於較早期(即第一及二期)癌症,對比非經篩查計劃確診的約四成為高。另一方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站資料,在所有癌症中,大腸癌發病率從二○一六年的第一位下降至二○二二年的第三位,同期大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也從每10萬人口約14.1人下降至12.7人,顯示篩查計劃有效於較早期發現大腸癌和減低死亡率。然而,有意見認為,及早發現並摘除高危腺瘤才能進一步遏抑大腸癌的發病率,而近年有研究發現,雖然FIT對於大腸癌有頗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但對於高危腺瘤的靈敏度僅有25%至34%,低於較新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約42%)及糞便細菌基因檢測(約57%)。此外,亞太胃腸病學會及亞太消化內鏡學會更不建議以FIT用於大腸息肉篩查。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有否計劃檢討篩查計劃,並考慮採用FIT以外的其他篩查為參加者進行測試;若有,有關的進度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林哲玄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衞生署後,現回覆如下:

政府十分重視癌症的防控工作,早於二○○一年成立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制訂癌症防控策略,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和篩查、監察、研究和治療等工作的方向。委員會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成員包括癌症專家、學術界人士、公私營界別醫生,以及公共衞生界別的專業人士。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專家工作小組)負責定期檢視本地及國際的科學實證,並就癌症預防及篩查制訂適合本港情況的建議。

從公共衞生角度而言,政府在制訂癌症篩查計劃時,均會參照相關專家按循證醫學的建議,審慎評估多項因素,包括該種癌症在本港的普遍性、相關篩查工具的準確與安全程度、對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效益和成本效益等。同時,篩查計劃會引導市民和相關醫療專業改變相關醫療服務的需求和供應模式,政府需仔細評估篩查計劃對現時醫療系統的影響,避免引致有限的醫療資源被過度傾斜使用,以保證整體公共衞生和醫療資源得到善用。

就大腸癌篩查方面,根據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年齡介乎50歲至75歲、屬「一般風險」(例如沒有遺傳性腸病)的無症狀人士,應考慮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基於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政府於二○一六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計劃),現時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到私營機構接受一次篩查。計劃採用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作為篩查工具。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於兩年後進行覆檢。

截至二○二四年年底,累計有約510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約77 000人(15%)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約40 000人(7.7%)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確診大腸腺瘤,約3 400人(0.7%)確診大腸癌。二○二四年新參與計劃的人數為約86 000人,是計劃推行以來最多人參與的一年。經計劃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中,約2 400宗已進行初步分析,當中約56%屬早期個案,而非經篩查發現的大腸癌個案中,屬於早期個案的則不足四成。由此可見,參與計劃能及早發現及診治大腸癌,提高治癒率。

至於篩查方法方面,計劃採用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作為首要篩查工具,與大部分海外地方(例如新加坡、英國和澳洲)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一致。專家工作小組於二○二三年審視了其他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測試(例如大便DNA、RNA、「微生物標記」和血液DNA測試)的科學實證,當中包括亞太胃腸病學會及亞太消化內鏡學會於二○二三年就使用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進行大腸癌診斷工具發表的聯合臨床指引。經專家工作小組審視,現時尚缺足夠及充分科學證據證明一些較新的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工具對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有較佳的成效和成本效益。專家工作小組因此決定維持關於大腸癌篩查的建議。一般而言,大便免疫學測試的費用約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而上述其他較新型的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測試服務費用可達數千元。專家工作小組會繼續密切留意本地和外地有關大腸癌篩查的最新科研實證和實踐方式。

除了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外,實踐健康生活模式亦對預防大腸癌十分重要。根據專家工作小組就預防大腸癌的建議,巿民應採取健康生活模式,例如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並恆常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及吸煙。衞生署一直以推廣健康生活模式作為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並致力加強癌症的公眾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癌症預防及篩查的意識。

與此同時,基層醫療署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站及家庭醫生積極推廣健康人生計劃。該計劃以預防為本、全人照護為核心,並參考最新實證,為市民制訂不同人生階段的個人化健康策略。家庭醫生和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將攜手合作,根據個人因素,提供慢性疾病及癌症篩查、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服務,例如建議50歲以上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