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三題: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以下是今日(三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廖長江議員的提問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有意見指出,初創企業在杭州有較充分的試錯空間,包括在政策層面有包容失敗的制度設計,在資金層面有政府研發的補貼及科創基金,市場有多元資本耐心「陪跑」,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設立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在引導耐心資本投資時,會否制訂參考性指引以增加多元指標的權重,例如企業創新能力、成長性及研發強度等;
(二)鑑於有意見認為,杭州不斷推進落實「最多跑一次」服務,是內地部門簡政放權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結果,特區政府會否參考杭州政企經驗,全面檢討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包括資助基金申請的審批速度、資源對接效率等),並督促相關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制訂指引,以提高辦事效率;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二零二五至二六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其中開拓應用場景是其重點工作之一,而有意見認為,行業垂直大模型能夠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垂直類大模型須與行業數據及知識結合,政府有何計劃發動企業的創新力量,以及引導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及數據服務商等,以強化高質量行業數據要素供給;及
(四)鑑於據悉,杭州及其周邊區域能夠為初創企業提供完備的產業鏈支持(例如Deepseek的產業鏈全部來自杭州,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則依託杭州及義烏和上海兩個鄰近城市的資源),特區政府有何措施推動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在人工智能產業資源上的合作,以完善人工智能產業鏈?
答覆:
主席:
就廖長江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及創新科技署正籌備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及未來產業。按現時的構思,基金會涵蓋五個主題板塊,而每個主題板塊下會設立一至數個子基金,每個子基金的期限可長達12年,充分體現「耐心資本」專注長期投資及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等特質,有助持續支持創科產業的成長、壯大與成熟。
政府將會作為子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向各子基金投入資金,而經公開申請並獲甄選的基金經理將會成為子基金的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s),負責按有限合夥基金的形式成立子基金、為子基金籌集市場資金、管理子基金的日常運作,以及根據投資框架投資合適的項目。
基於市場化運作,我們期望基金經理發揮其專業投資能力,在符合相關投資要求的前提下,物色具潛力的創科企業,並作出全面的評估及合理的投資決定,為創科企業提供適切的資金支持,以促進相關產業的長遠發展。
(二)數字政策辦公室(數字辦)致力推動各決策局/部門(局/部門)應用創新科技,提升運作效率及改善公共服務。數字辦亦會就數字技術和創新科技的應用、數據共享、業務流程重整、設計思維、變革管理等範疇,為各局/部門提供意見及顧問服務,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務質素。
在推動政府電子服務方面,自二○二四年年中起,所有牌照、涉及申請和批核的政府服務(共約1 480項)及表格(超過3 800張)已達至全面電子化,即有關牌照和服務均可以電子方式申請、付款、領證;如因法例或國際慣例要求而須親身交件或領證,申請人最多只須到相關政府辦公室一次。
在二○二四至二五年度,數字辦透過「精明規管」及「精簡政府服務」計劃,推動共47個局/部門提出近180項方便營商及精簡措施,涵蓋約400項牌照及服務,例如透過跨部門數據交換,免卻企業和市民申請牌照和政府服務時重覆提交資料;以及引入自動化審核流程,以縮短處理和批核申請的時間等。
此外,各局/部門正陸續推出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百項方案」,包括運用人工智能及聊天機械人技術改善政府熱線服務;運用數據分析、地理空間分析、可視化儀表板等技術提升服務管理;以及利用影像分析功能,加強公眾貨物裝卸區的保安監控等。
(三)高質量的數據是推動大模型訓練、行業垂直大模型研發和產業應用的必要條件。政府一直推行開放數據政策,並積極鼓勵公私營機構開放更多數據,供業界創新應用。現時,「開放數據平台」已開放超過5 500個數據集,涵蓋不同行業和界別,包括財經、教育、運輸、社區及社會福利、法律及保安等,而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亦已開放超過1 000個空間數據集,涵蓋規劃、地政、屋宇、運輸等範疇,助力業界利用數據集,結合市場上的大模型、行業數據及技術,開發更多更好的行業垂直大模型及創新方案。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已擴展至各行各業,進一步促進更多便民利企的跨境服務及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數據流通,加快數字經濟及智慧城市發展。
此外,二零二五至二零二六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亦將會引導及助力香港的人工智能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和場景應用。
(四)政府一直通過「粵港信息化合作專責小組」協調和推動粵港兩地資訊及通訊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專責小組將會加強粵港在人工智能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拓展等方面的合作,並落實合作措施以配合發展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此外,本港兩大創科旗艦(即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積極拓展其大灣區的夥伴網絡,協助園區企業拓展大灣區業務及吸引區內企業落戶園區。以前海為例,數碼港在二○二一年一月與前海管理局簽署合作協議,其後於二○二四年八月深化合作協議,至今兩家前海企業已經落戶數碼港,包括一家專注人工智能動畫製作的企業。此外,約10家數碼港企業正探討落戶前海,近半數涉及人工智能,包括分別應用人工智能於教育科技、電子商貿及保險科技的初創企業。另外,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於二○二三年啟用,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行落戶園區。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共有58家企業及研發中心進駐,其中約40家涉及人工智能相關業務。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特區政府於二○二四年十一月發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闡述河套香港園區的願景與使命、規劃布局、發展方向、策略和目標,當中提出在香港園區聚焦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等核心前沿科技領域;強化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以及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機制,鼓勵海內外的人工智能企業落戶河套並拓展業務。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