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落實情況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嚴剛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為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制訂發展方向及策略,應對伴隨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而來的挑戰,從而提升全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就《藍圖》的落實情況,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目前當局在全面落實全港18區地區康健中心的進度為何;

(二)鑑於政府計劃利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簡稱「醫健通」)平台,為全港市民建立「一人一健康户口」,政府會否為部分無能力使用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的長者推出支援服務,例如設立線下人工支援窗口等,以切實保障每位市民都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及

(三)鑑於有意見認為,《藍圖》提出的多項建議措施旨在令市民受惠的同時,亦會增加本港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需求,而根據醫務衞生局於去年發表的《醫療人力推算2023》,本港的醫生人手長期持續短缺,預計在二○三○年和二○四○年分別欠缺1 570名和1 200名醫生,政府有否考慮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緩解醫療服務提供者的人手短缺問題,令《藍圖》的建議措施可有效執行?

答覆:

主席: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所帶來的壓力,政府於二○二二年十二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政府現正致力分短、中、長期逐步推展《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各項建議,願景是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並且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

就嚴剛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基層醫療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基層醫療署於二○二四年七月成立,透過單一架構管理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提供、標準制定和質素保證等。基層醫療署正按照《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積極推行促進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繼續推展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計劃。作為基層醫療健康資源樞紐,地區康健中心/站提供全面、具連貫性、以人為本的跨專業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慢性疾病篩查及管理、家庭醫生配對、健康推廣、健康風險評估和社區復康等服務。

政府已於二○二二年在全港各區透過租用物業設立七個地區康健中心和十一個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達致「全港十八區全覆蓋」的階段性目標,並將於二○二五年內將中西區、東區和油尖旺區三間地區康健站提升為地區康健中心。當中,醫務衞生局已於二○二四年四月為中西區地區康健中心和三間名為「樂妍站」,位於柴灣、藍田和屯門的婦女健康服務點的營運服務進行招標,並於二○二五年一月批出為期三年的營運服務合約。中西區地區康健中心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內開始營運。此外,醫務衞生局已於二○二四年七月為東區和油尖旺區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進行招標,並預計於今年批出營運服務合約。

另外,灣仔、觀塘、西貢和北區地區康健中心的建造工程撥款建議亦分別於二○二一年一月、十月、二○二四年四月和七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並會於未來數年陸續落成。政府正同時積極推展在其餘四個地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計劃,以期盡早在全港十八區落實地區康健中心的長遠發展,並會適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在正式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前,政府會繼續資助非政府組織在各區營運地區康健站。地區康健站服務會在日後適當地過渡至當區的地區康健中心。 基層醫療署會與各營運機構商討並落實地區康健站擴充為地區康健中心的過渡方案,確保順利銜接服務。

(二)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醫療體系的數碼轉型,引進創新科技改善醫療服務效率及質素,並將智慧醫療納入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中的一部分;而按《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建議,政府會善用衞生署、醫管局、醫健通和地區康健中心的調查結果和病人/用戶健康紀錄,以促進整體健康監測,包括實證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政策制定和服務規劃。

在「醫健通+」發展下,醫健通會成為支援基層醫療發展的重要平台,逐步整合衞生署、醫管局和基層醫療署所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尤其是數據共享、流程管理、服務提供和健康監測等範疇的協調。

政府正分階段建立一站式「策略性健康服務運作平台」,以支援和規範所有政府資助醫療計劃和相關公私營醫療服務在臨床和行政工作方面的流程和紀錄。例如現時參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市民已可透過醫健通管理其在地區康健中心的家庭醫生配對、安排專職醫療及化驗服務等。市民亦可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一站式管理相關服務和紀錄,包括預約地區康健中心服務及取覽計劃下的化驗報告。未來政府會逐步將更多基層醫療服務與計劃納入「策略性健康服務運作平台」,包括長者健康服務、疫苗資助計劃及長者醫療券計劃等。政府亦會繼續增加及完善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的功能,協助市民將分散在不同醫療流程的電子健康紀錄整合到個人醫健通戶口,讓獲市民授權的醫護提供者能更有效地回應他們的健康需求,從而提高臨床成效和節省護理流程成本。

針對市民(尤其是長者)數碼隔閡問題,政府一直透過不同諮詢平台和線上及線下渠道提供支援(例如社交媒體、製作宣傳短片及小冊子、宣傳活動、流動登記隊伍、與關愛隊及長者中心等社區合作夥伴合作、熱線電話等),協助他們了解及使用醫健通。政府亦成立了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用戶諮詢小組,成員包括長者在內的病人組織。小組會定期進行會議,就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的功能發展及設計提供建議,確保有關發展能夠迎合不同年齡層用家的需求。

(三)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推動下,醫管局近年積極推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以提升臨床質量。醫管局已經實施了多項人工智能項目,例如醫管局已於18間急症室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協助醫生快速識別異常的胸肺X光片、識別髖部骨折個案,和分析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從而加快高危個案的處理速度。此外,醫管局開發了用藥安全的人工智能系統,能自動標示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個案,助力醫護人員更準確地處理病情。醫管局亦正積極發展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協助病人和醫生管理慢性疾病,包括評估糖尿病性黃斑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結合臨床數據預測病人病況轉差的風險,以及協助醫護人員透過「HA Go」監察病人關節活動的康復進展。醫院指揮中心亦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預測資源需求、協助調配病床及安排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從而改善資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

另外,醫管局積極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協助醫生撰寫醫療報告的系統已於今年三月起在六間公立醫院試行,有助於減輕醫生的文書工作負擔。醫管局亦正積極研究其他的應用,包括將紙本醫療報告數碼化和供員工內部使用的語言模型平台,以協助修飾文章、撰寫電郵和搜尋紀錄等,進一步提升行政工作的效率。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