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減低長者遇上非故意損傷的風險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周文港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一五年發布的《香港加強預防非故意損傷的行動計劃書》(《行動計劃書》顯示,二○一三年因非故意損傷(俗稱「意外」)而引起的死亡數目佔登記死亡數目的44.8%,而有關損傷亦可導致早逝。有意見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65歲及以上長者(尤其是獨居長者)的居家安全,以減低長者遇上非故意損傷的風險。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除了衞生署在二○一○年和二○二一年先後發布的《二零零八年意外損傷統計調查》及《二零一八年非故意損傷統計調查報告書》(《2018年報告》)外,過去五年,政府有否透過(i)「999」緊急熱線、(ii)急症室求診數目,以及(iii)由商業或非商業機構提供的緊急召援系統(例如平安鐘)等渠道,收集有關長者的非故意損傷的數據;如有,詳情為何(包括有多少名長者因在家中(a)跌倒、(b)扭傷,以及(c)撞傷等原因而經(i)至(iii)的渠道求助,以及該等數目分別所佔的百分比);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行動計劃書》合共建議了16項具體行動,過去10年,當局就每一項具體行動的落實情況為何;

(三)鑑於有意見認為,持續的非故意損傷監測才能反映不同時期的情況,因應本港高齡化人口趨勢,當局有否考慮改變目前每10年才進行一次調查的情況,並以《2018年報告》為基礎,盡快委託研究機構展開新一輪調查,以收集最新長者非故意損傷的模式和趨勢(尤其是涉及家居意外的趨勢),以便當局制訂相關的預防措施及適當投放資源,更好保障長者的人身安全及福祉;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四)會否考慮主動為所有獨居長者的公共租住房屋單位(特別是樓齡較高的單位)加裝樂齡設施(例如在浴室加裝扶手及鋪設防滑地磚等),以及仿效新加坡推出資助計劃,為包括居者有其屋計劃在內的資助出售房屋業主提供津貼以在家中安裝樂齡設施,從而減低長者遇上家居意外的風險,為香港邁向高齡化社會作更好的準備;如會,詳情(包括有否評估涉及的開支)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自二○○八年起推行防控非傳染病的策略框架,並成立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督導預防及控制非傳染病工作。督導委員會轄下成立了三個工作小組,就特定的優先行動範疇提出建議,當中包括於二○一二年成立的損傷工作小組。該工作小組於二○一五年制訂了《香港加強預防非故意損傷的行動計劃書》(行動計劃書),以減少「非故意損傷」。因應世界衞生組織相關建議的更新,政府將繼續審視《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訂立的防控非傳染病目標,並制訂二○二五年後的防控策略。

就周文港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衞生署和房屋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二)及(三)衞生署於二○一五年公布行動計劃書。根據行動計劃書的資料顯示,二○一三年香港因損傷而死亡的登記數字佔總死亡數字4.3%,而當中因「非故意損傷」(俗稱意外)而引起的死亡數目佔登記整體損傷死亡數目的44.8%。換言之,「非故意損傷」佔登記整體總死亡數字1.9%。

自行動計劃書推出以來,衞生署聯同政府其他政策局和部門,以及社會夥伴就四個優先範疇(即跌倒、運動損傷、跌倒以外的家居損傷及淹溺)分階段實施計劃書內的所有具體行動。具體行動包括加強損傷監測、提高公眾意識,以及增強公眾在損傷預防方面作出知情選擇的能力,以減輕香港的損傷負擔。為提高大眾對預防傷害的認識,衞生署採用貫穿人生歷程的介入措施,涵蓋從幼兒期至老年的不同生命階段,推出一系列針對各年齡層的健康促進計劃,並透過海報、宣傳單張、網站、社交媒體等不同渠道,發布預防損傷的相關資訊,包括推出名為《家居用具安全指南》的電子手冊,介紹使用家居用品時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製作與運動損傷相關的資訊,並向公眾宣傳預防淹溺的信息等。

另外,針對長者發生「非故意損傷」的風險,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進行的相關工作包括︰

(1)派出外展分隊每年會為全港安老院舍進行綜合評估,當中包括評估每間院舍長者跌倒的風險,並制訂切合其需要的預防跌倒計劃;

(2)於長者健康中心、社區中心和安老院舍舉辦以預防損傷為題的健康講座。講座由跨界別專業醫護團隊策劃,成員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專門為在社區和安老院舍居住的長者及其照顧者而設;以及

(3)透過「社區護老者能力提升計劃」,與社福機構、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合作,訓練義工到長者家中探訪,識別跌倒風險高的長者及評估環境風險因素,並提供環境改善建議,以減低居住於社區的長者跌倒風險。高風險長者會被轉介至長者健康服務的職業治療師跟進。

衞生署將繼續檢視及加強損傷監察及公眾教育工作。

與此同時,地區康健中心/站亦致力透過健康教育推廣預防跌倒意識及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措施,包括宣導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負重運動、預防跌倒及健康生活習慣。針對高風險長者,地區康健中心/站會按個人需要提供增強肌肉力量和平衡訓練,並就行動輔助器及裝置、家居安全及改裝家居提供建議。此外,地區康健中心/站會與地區組織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為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骨質疏鬆症資訊或作出轉介。

就損傷監察方面,衞生署除了每十年進行全港性損傷統計調查外,亦每年收集、分析及於衞生署網站公布死亡率及出院統計數字,讓相關持份者了解本港居民有關「非故意損傷」的情況。過去三年「非故意損傷」登記死亡人數及「非故意損傷」住院病人出院(含死亡)人數的佔比如下:
 

  「非故意損傷」登記死亡 「非故意損傷」住院病人出院(含死亡)(註)
年份 佔總登記死亡人數 佔65歲及以上登記死亡人數 佔總出院人數 佔65歲及以上出院人數
二○二一 1.7% 1.4% 4.5% 4.3%
二○二二 1.5% 1.2% 4.3% 4.2%
二○二三 1.9% 1.5% 4.5% 4.4%

註:包括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私家醫院住院病人。
資料來源: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

衞生署並沒有備存問題提及的其他統計數字。

(四)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一直秉承「關懷為本」及與時並進的信念,積極探討可行的便利長者措施,按實際需要打造一個宜居、共融及讓居民更有歸屬感的生活環境,配合政府的居家安老政策。由房屋局局長率領的房屋署專責小組,就未來公營房屋項目的公共空間、設施及屋邨環境發展制訂的「幸福設計」指引已於二○二四年九月完成及推出,並逐步將指引的建議應用於新建公營房屋項目,同樣概念亦已引進現有公共屋邨,改善有關設施。指引以八個幸福概念分類,當中已考慮到不同年齡層和家庭結構的需求,例如「樂齡安居」及「跨代共融」概念,旨在提升長者的居住安全,以及與不同年齡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扶持。

在設計方面,事實上,自二○○二年起,房委會已將「通用設計」概念應用在新建公營房屋,包括居者有其屋計劃在內的資助出售房屋的各類公用地方和住宅單位內,為不同年齡的居民提供合適的居住環境。相關設施包括在單位內的廚房和浴室鋪設防滑地磚、門柄和洗滌盆及花灑的水龍頭採用推桿式開關、採用較大的開關掣和門鐘按鈕並安裝在易於觸及的高度、在住宅樓宇每一層的升降機大堂設置倚座,供長者和有需要人士在等候升降機時可作短暫休息、在升降機廂內設有「報樓層」發聲系統,照顧聽力較弱的長者的需要、在公用地方提供斜道便利居民出入。為方便包括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的居民在淋浴間活動的需要,自二○二一年起,房委會已於所有新落成的公營房屋單位淋浴間設置扶手。

房委會會持續檢視及完善公營房屋設計,以照顧長者住戶的需要。

至於現有的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房委會除了致力提升及優化現有公共屋邨的無障礙通道及設施,以滿足公屋居民特別是長者和殘疾人士對無障礙通道的需要外,房委會亦會為有需要及合資格的長者住戶在其居住的公屋單位內進行調適或改裝工程,以配合他們各種起居活動,包括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在單位入口設置斜道、擴闊浴室門口、在適當地面鋪設防滑地磚、將浴缸改為淋浴間、在浴室加設扶手或安裝火警視像警報系統等。如住戶只申請在浴室加裝扶手、設置淋浴間或更換推桿式水龍頭,房委會已簡化程序,會直接為住戶免費安排有關工程。至於其他調適或改裝工程,房委會會根據醫生、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意見安排有關工程,以確保工程能切合個別住戶的實際需要。 

此外,為配合長者住戶的需要,房委會向合資格的長者住戶提供緊急警報系統(又名「平安鐘」)津貼。自二○二一年二月起,房委會將緊急警報系統津貼的範圍擴大,除傳統的緊急警報系統外,亦擴展至流動式的緊急警報系統,例如具備緊急警報系統的手機和手表、安裝專用緊急警報應用程式的智能電話,以及有安裝偵測跌倒功能的產品,長者住戶可自行選購。成功申請者會按實報實銷的方式,獲發一次性不超過2,500元的津貼。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