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廣大使」譚盾引薦更多青年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
香港「文化推廣大使」、國際知名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支持下,二○二四年繼續在香港策劃大型表演藝術項目,並引薦多名香港青年藝術家參與在中國內地、匈牙利、加拿大及法國舉行的國際演出,助力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譚盾今日(四月二日)分享過去一年在香港、內地和海外的演出成果和介紹今年的重點項目,並與經其引薦而進一步邁進國際舞台的本地青年藝術家,包括鋼琴家張緯晴、女高音鍾嘉欣、敲擊樂家廖智敏、男高音顏嘉樂和男低中音黃日珩進行對談,分享演出的點滴和得着。
譚盾表示香港有很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透過引薦他們到不同的地區與不同的藝術家合作,讓中國和世界通過藝術的窗口更了解香港的獨特文化特質。他以國際視野,為香港培養更多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不僅為他們提供舞台,更通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為香港藝術的未來,創造無限的生機和可能性。
去年譚盾在香港策劃了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開幕節目《聲音河流》,並邀請多名本地藝術家參與他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與當地的著名交響樂團和藝術家合作。出席的本地藝術家均非常感謝能有這些珍貴的機會,讓他們與譚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其中男高音顏嘉樂於去年四月在布達佩斯參與譚盾作品《慈悲頌》的匈牙利首演;小提琴家劉芳希於去年七月分別參與在長沙和青島的音樂會,聯同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組成弦樂四重奏;女高音鍾嘉欣和鋼琴家張緯晴於去年七月在青島《歌劇與舞劇》和八月在上海的音樂會上,與紐約巴德敲擊樂團和內地藝術家一同演出《九色鹿》和《玄奘東歸》;女高音鄺勵齡、女中音張吟晶和男低中音黃日珩則於去年十一月參與《慈悲頌》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演出;女高音鍾嘉欣和敲擊樂家余林橞於去年十二月參與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消失的藏經洞》世界首演,向當地觀眾展示酒泉莫高窟所蘊藏的深厚中華文化內涵。
譚盾自二○二三年一月一日起獲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委任為香港首位「文化推廣大使」,迄今先後引薦了15名本地青年藝術家分別到中國內地、荷蘭、英國、匈牙利、加拿大、法國和意大利等地參與27場演出。
今年「譚盾WE-音樂節」將於六月載譽歸來,並是「中華文化節2025」的節目之一,為樂迷帶來三台精彩演出,既有充滿東方禪意的歌劇、傳統與現代敲擊樂的對話,亦有敦煌古譜及樂舞。屆時,譚盾新成立的香港女子打擊樂團以及多位本地青年音樂家亦會參與其中,以「茶文化」為主題,在音樂中與樂迷共品茶韻。
康文署期望「文化推廣大使」為本地青年藝術家提供更多珍貴的內地及海外演出機會,藉此累積經驗及拓寛視野,以優秀的演出向世界展示香港的文化軟實力,用藝術說好香港故事。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