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優化輸入人力措施」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四月三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優化輸入人力措施」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

我感謝邵家輝議員提出今日的動議辯論,以及顏汶羽議員和李鎮強議員提出的修正議案,讓大家就這個重要議題表達意見。我會很仔細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同時藉此機會向大家闡述政府對補充香港勞動力所採取的措施及進展。

人力政策

充足的勞動力是確保香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能。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以培育本地勞工為主,同時通過就業服務及宣傳推廣,支援求職人士就業及釋放本地勞動力。當然,面對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已增加輸入勞工機制的彈性,容許僱主較靈活地申請輸入勞工,紓緩人手短缺的問題。

現有輸入勞工計劃

政府除為建造業、運輸業,以及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推出三個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外,勞工處自二○二三年九月四日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優化過往「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包括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包括售貨員、侍應生和初級廚師等,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紓緩各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推動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實施情況

截至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勞工處共接獲11 342宗優化計劃申請,涉及申請輸入98 065名勞工,期間批准7 380宗申請,涉及51 051個輸入勞工配額。自優化計劃推行以來,勞工處持續完善處理申請的流程,包括去年五月推出適用於常見職位的申請表等,加快處理申請。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二○二四年下半年,優化計劃批准4 020宗申請,較同年上半年批准1 719宗申請大幅上升134%。輸入勞工抵港後補充企業的勞動力,有助改善服務及促進業務發展。

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按照特區政府的勞工政策,任何輸入勞工的機制,必須以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前提。因此,優化計劃的申請僱主必須進行四星期本地公開招聘,及以不少於市場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優先聘請合適的本地工人填補空缺。經此過程而仍有未能填補的空缺,才可輸入勞工。另外,獲批准經優化計劃輸入勞工的僱主,必須與輸入勞工簽訂政府訂定的「標準僱傭合約」,並支付不低於相類職位中位工資的薪金。

社會對輸入勞工政策表達不同意見及關注。我們現正檢討優化計劃,並與主要商會及勞工團體等持份者會面。我很希望通過今日的辯論聽取大家更多意見,務求輸入勞工政策能平衡本地工人及僱主的利益,同時促進香港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主席,我會仔細聆聽議員的發言,然後在總結時,再就議員提出的議案作綜合回應。

主席,我謹此陳辭。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