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本地愛滋病新增個案持續下跌 反映本港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衞生署今日(四月三日)總結二○二四年本地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並公布一項有關香港女性性工作者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的調查結果。本港新增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連續九年下跌,本地感染率亦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反映本港防控工作取得成效。然而,晚發現感染者的比例高。因此,衞生署鼓勵市民進行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同時恆常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說:「衞生署在二○二四年接獲365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涉及297男68女,年齡介乎14至89歳。有呈報傳染途徑的個案中,312人(99%)透過性接觸受感染,當中216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96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感染。接近一半個案(44%)的呈報來源為公立醫院、診所及化驗所,其次是愛滋病服務機構。自一九八四年有統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累積為12 403宗。本港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率維持在百分之0.1,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充份反映本港在愛滋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她續說:「同期新增74宗愛滋病個案,涉及63男11女。自一九八五年有統計以來,本港愛滋病確診呈報個案累計為2 557宗,最常見的愛滋病界定疾病為肺囊蟲肺炎。」

雖然新增感染個案數字自二○一五年後連續九年下跌,但近年晚發現感染者的比例高達四至五成,而不屬於高風險群組的新增感染個案中晚發現感染者的比例,亦較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等高風險群組為高。

晚發現指感染者於確診愛滋病病毒感染時,其CD4淋巴細胞(一種免疫細胞)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少於200細胞/微升),或已發病為愛滋病患者,代表感染者未能在感染病毒初期及早發現並開始接受治療,以至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晚發現不單增加患上機會性感染及癌症的風險,更令死亡率上升。此外,由於體內病毒仍然活躍,晚發現感染者會增加愛滋病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此外,衞生署最近完成一項有關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風險的社區調查,名為「2024年愛滋病預防項目指標調查(女性性工作者)」。

黃駿君醫生說:「是項調查是衞生署設立的一個公共衞生監測計劃,用以監測女性性工作者等特定群組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情況和相關的風險行為,以此指導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二○二二至二○二七)」(策略)的實施。調查發現,受訪的女性性工作者中,約有55%在受訪前一年曾接受愛滋病病毒測試,和上一次於二○二二年相關調查的37%比較,情況有所改善,反映相關的預防工作的果效,但仍未達到策略中建議的80%的指標,因此相關防控工作仍需繼續。調查亦發現,受訪者使用安全套的比率普遍理想,與非固定顧客發生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的比率達99%,惟部分受訪者與固定顧客發生性行為時,未能恆常使用安全套,顯示仍需加強推廣安全套等預防措施的使用。」

她提醒市民,應恆常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持續暴露於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士(包括男男性接觸者、女性性工作者及其顧客、注射毒品人士)應最少每年一次和定期進行愛滋病病毒和性傳播感染測試。若確定受感染,應盡早接受愛滋病專科治理服務及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治療,以抑制病毒及改善健康狀況。衞生署會繼續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提高女性性工作者對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預防的認知和意識。

現時社區有多個途徑便利市民進行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包括HIV測試服務網站或致電愛滋熱線(2780 2211)預約接受免費、不記名及保密的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外,亦可於HIV測試服務網站訂取愛滋病病毒自我檢測套裝——口腔液或血液(指尖採血)檢測套裝,全港設有多個提取點領取檢測套裝。

黃駿君醫生強調,愛滋病病毒感染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早接受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治療,可有效避免發病成為愛滋病及其他併發症。終生的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治療適用於所有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可大幅改善其健康及存活率。感染者接受治療後如能持續抑制病毒以達至無法檢測的水平,亦不會透過性接觸傳播愛滋病病毒──即「測不到=傳不到」。

市民如欲了解更多愛滋病詳情,可參閱以下網頁:愛滋病網上辦公室紅絲帶中心HIV測試服務網站,以及男同志預防愛滋病資訊網站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右)與再思社區健康組織副主席林家慧博士(左)合照。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右)與再思社區健康組織副主席林家慧博士(左)合照。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