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程署發明展首奪日內瓦州特別大獎

     機電工程署(機電署)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再創高峰,展出的十個創科方案共獲十二個獎項,包括由日內瓦州政府頒發的日內瓦州特別大獎,顯示獲獎項目得到政府層級的榮譽與肯定。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部門首次獲頒該項殊榮。其餘獎項包括兩個評審團嘉許金獎、四個金獎、一個銀獎、三個銅獎及一個最佳國際發明及創新獎。
 
機電工程署署長潘國英今日(四月十四日)表示:「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由機電署及民航處合作研發,已成功應用於民航處的指揮塔模擬器工作站。另有三個項目分別與發展局、香港警務處(警務處)及民航處合作。」
 
部分獲獎項目屬於「機電創科網上平台」(inno.emsd.gov.hk)成功配對的案例。該平台自二○一八年起協助配對政府的科技需求與創科界的創新科技解決方案,促成機電創新技術更廣泛應用和產業化。機電署在發明展取得佳績,顯示平台卓有成效。
 
潘國英續說:「機電署會繼續擔當創新促成者,支援各政府部門物色及應用創新科技,以優化政府服務,提高生產力。 」
 
機電署獲獎項目如下:
 
日內瓦州特別大獎

  • 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機電署與民航處合作項目)

評審團嘉許金獎

  • 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 用於戶外活動的安全定位系統(機電署與民航處合作項目)

金獎

  • 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機電署與民航處合作項目)
  • 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 纜視通(RopeVision): 基於人工智能的經濟高效電梯纜索缺陷檢測解決方案
  • 拖纜狀況人工智能監測系統

銀獎

  • 智眼(SmartEye): 遙控工程監督系統暨工地綜合管理平台(發展局研發及機電署支援項目)

銅獎

  • AI智節能廁所抽風系統
  • 無人機智能眼鏡系統(機電署與警務處合作項目)
  • 促進智慧城市的韌性、可持續性和宜居性的全域物聯網網絡

最佳國際發明及創新獎(由泰國國家研究評議會頒發)

  • 智眼(SmartEye): 遙控工程監督系統暨工地綜合管理平台(發展局研發及機電署支援項目)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發明展覽會。今年,國際專家評審團就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約1 050項發明進行評審。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獲得金獎的纜視通(RopeVision): 基於人工智能的經濟高效電梯纜索缺陷檢測解決方案。
獲得金獎的纜視通(RopeVision): 基於人工智能的經濟高效電梯纜索缺陷檢測解決方案。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副秘書長何英傑(右二)、機電工程署副署長周厚強(左二)與獲得該特別大獎的機電署及民航處團隊於頒獎禮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發展局、機電署、民航處及相關代表團隊在頒獎禮的合照。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機電署人員在發明展上向參觀人士講解所展示的創科方案。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冷卻/供暖系統的應用。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戶外活動安全定位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獲得金獎的控制和監測現場設備的無線連接系統。
獲得金獎的纜視通(RopeVision): 基於人工智能的經濟高效電梯纜索缺陷檢測解決方案。
獲得金獎的纜視通(RopeVision): 基於人工智能的經濟高效電梯纜索缺陷檢測解決方案。
獲得金獎的拖纜狀況人工智能監測系統。
獲得金獎的拖纜狀況人工智能監測系統。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