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促進學生精神健康
以下是今日(四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葛珮帆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於去年十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刊物資料,本港學生的自殺死亡人數在10年間幾近增加了兩倍,在二○二三年達到32宗的至少10年高位。此外,據報由本學年開學至上月,全港已有近20宗19歲以下學生的自殺身亡個案。關於促進學生精神健康,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過去三年有計劃自殺或曾試圖自殺的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的數目,以及當中有特殊學習需要或有精神健康病歷的人數分別為何;有否研究,該等學生的自殺原因為何,並按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列出分項資料;
(二)政府會否因應第(一)項所述的自殺原因,加強相關的針對性措施或支援服務,以減低學生自殺機會;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政府於去年六月五日回覆本會議員的質詢時表示,會委聘顧問評估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的成效,有關評估的結果為何;鑑於該機制將於今年年底完結,政府會否研究把該機制恆常化;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有意見認為,「學業問題」、「家庭關係」及「人際關係」是引致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i)政府會否研究推動教育改革,或就學校制訂適切校本課業政策設立可量化指標,以長遠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及(ii)政府有何針對性措施打擊校園欺凌,以保障學生精神健康;
(五)會否研究,完善教育局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而鼓勵學校採用的三層支援模式(即「普及性」、「選擇性」及「針對性」三個層面),包括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組織「校外支援網絡」,以加強支援學校;及
(六)會否增派駐校專業輔導人員,提供即時的諮詢與轉介服務,並推動社區人士及家長等各界別加強關注學生自殺的問題,從而擴大學校的支援力量?
答覆:
主席:
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積極為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三層支援模式),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教育局亦與其他政策局/部門和不同持份者合作,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協力在不同層面照顧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就葛珮帆議員提出的問題,經諮詢醫務衞生局,現回覆如下:
(一)國際上和本港的相關研究均指出,自殺(包括企圖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由多方面的因素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而成,主要來自人際關係(包括家庭、社交或感情方面的問題)及個人的問題(如學習及學校適應、抑鬱情緒及精神病等),因而不應歸因於單一因素(例如有特殊學習需要或精神病)。教育局一直要求中、小學匯報學生懷疑自殺個案,以便向有關學校提供合適的專業支援,但沒有強制學校呈報曾試圖或有計劃自殺學生的個案,亦沒有收集大學生的相關個案。
(二)至(六)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協作
政府一直以跨部門及跨界別的協作模式支援學生的精神健康,並已於二○一七年十二月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就精神健康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當中,教育局、衞生署及社會福利署(社署)也有派員成為諮詢委員會的當然委員,加強跨部門協作,促進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以加強協同效應。
在學校層面,教育局根據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建議,採用三層支援模式,在學校以「全校參與」及跨專業協作模式,推廣精神健康及照顧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政府持續投放額外資源,以提升學校輔導服務。除了加強教師的培訓外,校內亦設有跨專業團隊(包括校本教育心理學家、輔導人員、學校社工等)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如發現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教師會適時轉介學生予專業人士。由二○一六/一七學年起,「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已覆蓋全港所有公營普通中、小學。此外,教育局及社署分別在小學及中學推行「一校一社工」及「一校兩社工」措施。每所學校可因應校情和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有關資源、結合其他校內資源,或引入更多社區資源及專業支援,聘用符合資歷要求的學生輔導人員或向機構購買相關服務,以加強對學生的支援。
自二○二三年十二月起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亦是政府推動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協作的其中一項措施。三層應急機制目標是通過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攜手合作,結合校內的跨專業團隊、校外支援網絡和醫療服務,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自殺風險的學生。在檢視相關情況及聽取業界的意見後,政府決定延續機制的實施期至二○二五年十二月底,並優化有關安排,包括加強跨部門協作。政府已委聘顧問評估機制的成效,並會參考顧問評估的結果,密切檢視機制的整體運作情況及其可持續性。
三層支援模式
在三層支援模式下,教育局持續優化課程、資訊、活動、培訓及專業支援等,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二○二四/二五學年推展的措施包括:
- 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約章》),全面和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截至二○二五年三月底,已有超過690所學校參加,並有多個合作夥伴機構提供不同活動。參與《約章》的學校會同時參加衞生署的「全校園健康計劃」,全面照顧學生及教職員的健康。
- 推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透過「校園•好精神」一站式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mentalhealth.edb.gov.hk),進一步方便教師、學生、家長及公眾選取合適的資源和策略。
- 與社署合作安排非政府機構由二○二四年二月起,到訪有需要的中學,舉辦與精神健康相關的活動,以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及求助的意識。另外,聯同「陪我講Shall We Talk」計劃,為中學安排運動員到校分享正向思維及如何鍛鍊不怕困難的精神,以促進學生的抗逆力。
- 增辦約40個主題式的教師培訓工作坊,介紹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實用技巧、輔導方法和介入策略。教育局亦透過「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定期分享最新資訊及有關資源,並為教師專業網絡舉辦專題工作坊。
- 推動家長教育,於二○二四/二五學年為小學及中學學生家長舉辦「關愛心靈陪伴成長」家長教育講座系列,協助家長掌握支援子女健康成長及照顧子女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巧。
學校課程和課業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正面積極的態度,是教育的目標,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亦是學校課程的宗旨之一。教育局於二○二四年公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就進一步優化學校課業政策提供清晰指引及各項建議措施,強調學校應以「質比量更重要」為原則布置及安排家課,包括制訂校本協調機制,以免學生的家課過量,並監察執行和成效,為學生創造更大空間。學校亦應盡量在下午安排導修時段,讓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部分或全部課業。《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亦強調家課重質不重量,建議學校制訂家課政策時,應重點考慮學生的均衡發展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給予過多家課,讓學生有充足時間休息、玩耍和娛樂。教育局亦提醒學校檢視現有的評估政策,包括默書、測驗和考試的頻次、評估內容、範圍及形式,包括採用靈活及多元評估模式代替傳統的紙筆測考、減少默書和測考次數或取消個別年級的學期考試,尤其是小一上學期應以多元化評估代替測驗和考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規劃不同學習階段的評估安排,從而減少學生的學業壓力。
教育局除了推行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以促進學校在有關方面自我完善,亦繼續透過多元渠道,如《約章》、通告、信件、專題文章、短片與漫畫系列、到校教師工作坊等,持續向學校推廣上述相關信息與良好措施,為學生創造空間,促進他們身心健康。
校園欺凌
教育局對校園欺凌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政策,並一直推動學校營造關愛和諧的校園文化,並從多方面落實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政策,包括為學校提供防止校園欺凌資源套及教材,協助學校發展校本朋輩支援網絡,舉辦「和諧大使朋輩調解」計劃、「和諧校園網絡計劃」等。為了進一步支援學生及家長在處理學生朋輩間的衝突或校園欺凌問題,教育局由二○二四年五月起提供「和諧校園:一站式熱線及輔導服務」,透過熱線及即時通訊軟件,由註冊社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意見、輔導及個案轉介服務,並為有需要的中、小學提供到校支援。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