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六題:管制即棄膠產品
以下是今日(四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梓敬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書面答覆︰
問題:
首階段即棄塑膠產品的管制(首階段管制)已於去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實施,而相關的適應期亦於去年十月二十一日結束。有意見認為,儘管市民與業界積極配合首階段管制,並轉用非塑膠的替代品,部分即棄塑膠餐具的替代品(例如杯、杯蓋、食物容器及容器蓋)在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種類仍然有限,或阻礙下一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推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如何評估首階段管制的具體成效(包括受管制塑膠餐具棄置量的變化,以及業界轉用非塑膠替代品的實際情況)為何;自首階段管制實施以來,當局接獲的投訴個案宗數為何,並按個案的分類列出分項數字;
(二)有否了解,在首階段管制實施過程中,餐飲業界在採購或使用非塑膠替代品時遇到哪些困難或技術問題,以及當局因應相關情況提供了哪些支援措施協助業界;
(三)對於第二階段即棄塑膠產品的管制(第二階段管制),當局目前與業界商討的進展為何,特別是採購相關非塑膠替代品的情況等;有否評估,不同業界因其實際運作需要而在第二階段管制實施後的適應難度;及
(四)當局會否考慮擴大現行的業界支援措施,例如提供更詳細的即棄塑膠產品的替代品指引或技術諮詢服務,以及主動引入高質量的非塑膠替代產品等,以協助中小型食肆順利過渡至第二階段管制?
答覆:
主席:
為從源頭減少使用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以減低塑膠污染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管制即棄塑膠法例(有關法例)於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實施首階段管制,為期六個月的適應期於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結束。自有關法例實施以來,業界積極配合停止售賣或提供受管制的即棄塑膠產品,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有關產品的習慣亦有所改變,自攜可重用餐具和「走塑」的文化亦逐漸在社會中建立,達致有效的減廢成果。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會繼續向各界宣傳「走塑、走即棄」,與社會各界聯手推動香港的綠色低碳生活文化。
就李梓敬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自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有關法例實施後,市民和業界在日常生活和業務上已配合轉變,例如外賣「走餐具」的市民比有關法例實施前人數明顯增加,連鎖食肆更表示有超過八成顧客不需要外賣餐具,估計有關法例每年平均可為香港減少超過6 000萬套即棄餐具棄置於堆填區。整體而言,可見有關法例有效減少塑膠餐具和受管制的塑膠產品棄置於堆填區,「走塑」成效非常顯著。
為期六個月的適應期於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結束後,截至二○二五年三月底,環保署共收到108宗投訴和舉報,當中98宗涉及餐廳提供受管制即棄膠餐具,其餘10宗則有關其他即棄塑膠產品。環保署已就投訴個案作出調查,並就懷疑違規的個案發出書面警告,要求負責人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改善,否則會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環保署已跟進所有個案,當中18間食肆收到書面警告後違規情況仍然持續,環保署人員已向負責人發出2,000元定額罰款通知書。
(二)我們理解有關法例實施初期,餐飲業界需要時間尋找品質和功能符合其業務需要的非塑膠替代品(如紙飲管和紙匙羹)。為此,環保署早於二○二二年一月委聘香港品質保證局設立「綠色餐具平台」(www.greentableware.hk),現時平台已載有超過170間餐具供應商和超過2 000款非塑膠即棄餐具產品,以供業界參考。環保署會繼續留意非塑膠替代品市場的最新發展,物色符合業界和市民要求的替代品。
隨着法例實施接近一年,替代品供應日趨多元,業界已逐漸適應法例要求,我們留意到替代品的售價持續下降,產品質量顯著改善,餐飲業界亦逐漸了解並選用合適的非塑膠替代品。此外,環保署人員會繼續出席食物環境衞生署定期舉辦的「申請食肆牌照須知」講座,協助有意經營食肆人士了解有關法例的要求。
(三)自二○二五年三月起,環保署已約見多個餐飲業商會,聽取他們就第二階段管制的意見和關注,並了解非塑膠替代品的最新發展。雖然現時市場上已有若干的替代品選擇,但餐飲業提供的食品種類多元,所需的食物容器亦各有不同的要求。政府會繼續積極與非塑膠替代品供應商持續探討改善其質量,以配合餐飲業界的實際需要。因此,在實施第二階段管制前,政府會充分考慮相關非塑膠替代品的成熟度、普及性和可負擔性,務求在環境保護與業界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並會按實際情況考慮進一步管制的進程。
(四)參考了有關法例首階段管制實施以來的經驗,環保署除了會持續監察替代品市場發展狀況,亦正準備與業界和一些大型餐飲集團合作,預計今年年中在不同餐廳營運場景進行產品測試。我們亦會持續檢討和優化支援措施,與供應商探討引入更多高質量且符合成本效益的非塑膠替代品,並繼續透過上述的「綠色餐具平台」為業界就非塑膠替代品提供參考,和環保署熱線2838 3111解答市民和業界的查詢。我們會按業界需要加強相關支援工作。
環保署會繼續以宣傳教育推廣為主軸,執法為輔,透過不同途徑和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市民和業界在日常生活和業務中參與「走塑」以達致源頭減廢。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