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網站轉載報道指長和出售港口不符商業邏輯

中共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轉載報道,內容提及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路透社)
中共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轉載報道,內容提及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路透社)

中共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在網站轉載大公文匯報報道,標題為《急售運河港口予美資 專家質疑「非一般買賣」 「企業面對霸權霸凌,應與國家站在一起」》,內容提及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

報道指,有內地輿論關注到,長和出售港口看起來並不符合「逐利」的商業邏輯,不僅對相關資產估值低,而且決策周期很短,並沒有採用價高者得的方式。西方媒體亦指出,美資財團在這場收購中「撿到了便宜」。

報道又引述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長和出售巴拿馬兩港口的行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現。按理說,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誠及長和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並沒有採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議。

報道又提到香港各界也看到,面對美國的無理打壓,許多企業都選擇和國家站在一起,並在國家的支持下走出自己的道路,有了更大更好的發展,這些都是香港企業家值得學習的榜樣。

報道訪問了多名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及全國政協委員。當中全國政協委員、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主席蘇清棟提到,連日來社會各界普遍期望有關企業能夠從國家民族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宗交易。然而,事件至今未見相關企業作出正面回應。

報道提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商業機構賺取利潤,也須符合道義、法理,才能有長遠的發展。美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作為企業,理應站在公平、正義的一方,慎重考慮每一筆交易,作為香港特區的企業,更應從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的角度,慎重處理有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