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話高質量發展:協同配合 共同出彩

橙訊】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後,在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引發熱烈討論。連日來,粵港澳三地專家學者,及港澳工商界人士對接下來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見解。

葉偉倫(左三)帶領公司團隊參加德國紐倫堡玩具博覽會。

依托粵港澳大灣區

一月底,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後不久,廣州米格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偉倫就從德國紐倫堡玩具博覽會滿載而歸。葉偉倫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是公司時隔三年首次到境外參展,收穫了來自荷蘭、阿聯酋、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的採購訂單。

葉偉倫是港商第二代,早在1997年香港回歸,他和父親葉清華就到內地投資設廠,打造體育用品品牌。在內地打拼二十多年,葉偉倫表示,從創業之初,在內地依靠勞動力優勢、土地價格優勢,到如今必須轉型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生存發展。

葉偉倫稱,僅以公司租金成本為例,過去租金只占到營業額的3%,而近幾年,至少要占到10%。他很早就意識到,公司的發展不可能繼續拼價格、拼勞動力和土地成本。

實際上,港商葉偉倫遇到的問題是幾十年來廣東經濟發展至今的縮影。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指出,廣東經濟的「危」源自高質量發展不足,「機」要靠高質量發展才能緊緊抓住。

葉偉倫如何解決遇到的挑戰呢? 「要依託大灣區。」葉偉倫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生產的體育用品,採用了柔性生產供應鏈,根據市場及產品品類,從開發到生產,一條龍為客戶解決問題。

近年來,葉偉倫堅持創新,並將品牌運營和渠道建設相結合,在體育IP授權方面越做越大,與迪士尼、凱蒂貓、漫威、小黃人、法拉利等眾多海內外知名IP品牌展開合作。目前,他計劃在大灣區打造一個體育IP總部,讓運動用品場景化,打造出一家獨特的運動綜合體驗館。

大灣區是動力來源

大灣區已是粵港澳三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設施硬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規則、標準、制度等軟聯通水平較低開始成為突出矛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今年年初的中國南方智庫論壇上說。

遲福林認為,廣東具備聯通港澳的地緣優勢,同時擁有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以及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政策優勢,更有條件在製度型開放上大膽嘗試。

同樣參與這個論壇活動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稱,打出組合拳,高水平謀劃、多路徑推進廣東現代化建設走在前、作示範。比如說,深化粵港澳合作,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國際金融樞紐和世界級城市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香港+」實現規則對接

廣東如何攜手港澳,抓住大灣區發展契機,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告訴記者:「統籌發展,融合發展,大家都可以出彩。」

鄭永年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加上港澳2個城市,在抓發展的過程中都各自遇到了瓶頸,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這三個試點區、起步區,通過三地融合發展,對港澳來說是一個新的機遇。

 「通過『香港+』的辦法來實現規則的對接。」鄭永年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認為,香港本身就是國際體系的一部分,它的所有的規則標準都是國際化,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的。例如,自由貿易港、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服務、金融服務業、有效的公務系統,並且是和國際對接的。

鄭永年認為,通過「香港+」,和香港規則對接的過程中,內地的規則標準也可以國際化。同時,內地有而香港沒有的規則標準,也可以在橫琴、前海、南沙對接,把標準統一起來,最後以點帶面,擴大到整個珠江三角洲,這樣就可以縮短建立共同市場的時間。

鄭永年稱,在這一點上,比起中國的其他區域,在製度現代化方面,大灣區具有很大的優勢。

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

讓澳門成為連接點

疫情對澳門旅遊、會展等行業都影響較大,越來越多的澳門人意識到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稱,2023年,恢復社會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讓澳門人看到了廣東方面的決心,為企業釋放了積極信號、提振信心,整個市場的氛圍、信心上來了。

何敬麟稱,澳門有「一國兩制」和國際區位優勢,以澳門為連接點在強化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推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外包提質增效、外經優化布局、外智全球引才,以澳門特色優勢融入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3月1日起施行。何敬麟認為,《條例》為琴澳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放權賦能,特別是支持合作區建立容錯免責機制,市場創新主體可以在合作區進行大膽創新、先行先試。

何敬麟表示,在《條例》支持下最大限度賦予合作區改革發展的自主權,可以探索更靈活、更強制度保障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探索。

他認為,營造更開放的投資環境,澳門的國際區位優勢,加上合作區作為「一國兩制」新實踐的製度優勢,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在深合區舉辦國際論壇、商貿會展等,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連接點和集聚區,賦能廣東高質量發展。

圖:中新社、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