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敘邊境的「馬賽克」:在破碎古蹟中搶救文化符號

  坐落在加濟安泰普老城阿迪爾·奧斯爾大街上的「花園咖啡館」已經開了20多年,老闆阿里雙手叉腰望著十米外的一座殘缺的清真寺,聳聳肩,「看,它掉下來了。」

  曾經熙熙攘攘的老街有點冷清,只有兩三位常客閑坐片刻,呷一口茶,望著不遠處的「獨立清真寺」。這座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約莫一百年前,前身是阿美尼亞教堂,1986年被改造成一座清真寺。如今,它是2月6日土耳其大地震後整個加濟安泰普市損毀最嚴重的古建築。

「獨立清真寺」遭地震損毀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圖「獨立清真寺」遭地震損毀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圖
俯瞰損毀後的「獨立清真寺」 澎湃新聞記者 曹俊傑 圖俯瞰損毀後的「獨立清真寺」 澎湃新聞記者 曹俊傑 圖
「花園博物館」的「吉普賽女郎之眼」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花園博物館」的「吉普賽女郎之眼」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

  茶客們沉默不語,他們身後是那幅加濟安泰普無人不知的畫——吉普賽女郎的深邃之眼,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馬賽克作品,有著兩千多年歷史,被譽為「加濟安泰普的面孔」。

  一場大地震後,這個老城區飽經風霜的古建築一角,如同構成這些精妙馬賽克的小石塊一樣,倒塌散落。它們期待著一次「救贖」,等待工匠之手重新拚出昨日輪廓。

  城市象徵

  土耳其的眾多歷史遺蹟未能在2月6日的大地震中倖免於難,此次地震造成土耳其10個城市中約300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

  在土耳其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加濟安泰普,隨處可見石器時代、銅石器時代、銅器時代、赫梯帝國、米坦尼帝國、亞述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伊斯蘭和土耳其-伊斯蘭時期等各個時代的遺蹟。

加濟安泰普城堡在地震中受損嚴重 澎湃新聞記者 汪倫宇 圖加濟安泰普城堡在地震中受損嚴重 澎湃新聞記者 汪倫宇 圖

  坐落在加濟安泰普市中心的加濟安泰普城堡在這場地震中嚴重受損。城堡的東側、南側和東南側堡體在地震中坍塌,斷壁殘垣滑落到古堡所在山坡下的道路上。環繞城堡的金屬圍欄也被震得七零八落,散落在人行道上。城堡旁邊的擋土牆也坍塌了。不用上前細看,便可發現堡體一些部位已呈現出一條條大的裂縫。

  「這個城堡是加濟安泰普的象徵,它在這個城市的社會記憶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空間。」加濟安泰普市文化古蹟管理和保護部門負責人居塞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稱。

  擁有1700年歷史的加濟安泰普城堡是當地最有名的地標性古蹟,曾在赫梯帝國時期作為前線觀察哨點使用,又於公元第二世紀與第三世紀時由羅馬帝國擴建為主城堡。在此之後加濟安泰普城堡持續經過多次翻修與擴建,在公元12至13世紀期間的埃宥比王朝與奧斯文帝國統治期間,進行了較為大規模的擴建。

加濟安泰普城堡震後只剩下斷壁殘垣 澎湃新聞記者 汪倫宇 圖加濟安泰普城堡震後只剩下斷壁殘垣 澎湃新聞記者 汪倫宇 圖

  居塞爾介紹稱,加濟安泰普的眾多遺蹟包括加濟安泰普城堡本身,是土耳其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產物。城堡剛建成的時候,只是一個簡單的防禦塔樓。在拜佔庭帝國時期,中央塔樓周圍開始修建一些其他的牆體和觀察塔。現存的基本結構形成於公元6世紀中期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占士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

加濟安泰普老城,玩耍的孩童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加濟安泰普老城,玩耍的孩童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

  城堡最初在建造時首要考慮的是地形險要和位置關鍵,因此並沒有區分地基的材質。居塞爾解釋說,加濟安泰普城堡主塔的底座主要建在了土壤成分上,而不是岩石。城堡的外圍牆體也有大概一半建在了土上。這些部分在地震中損壞嚴重,但那些建在岩石基座上的牆體結構仍然保持完整,基本沒有受到損傷。

  「拜佔庭時期建築的部分位於土壤材質上,因此受創嚴重。」居塞爾說。

  在1919年的現代土耳其獨立戰爭中,加濟安泰普城堡曾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一些當地居民曾在城堡附近自發組織對英、法等協約國軍事幹預的英勇抵抗。為此,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曾在1921年2月8日,決定將「Gazi」(土耳其語中意為「戰士」)這一前綴冠在「Antep」(安泰普)之前,以示對這座城市光榮過去的認可。

  居塞爾表示,加濟安泰普城堡對當地歷史,特別是土耳其共和國史而言至關重要。這段獨立戰爭時期的抵抗外敵經歷已經融於土耳其人的自身認同之中。

  「政府在地震後第一天就要求文化古蹟管理和保護部門對這些遭受損失的歷史遺蹟進行快速評估。所以我們在第一天就快速行動了。」

加濟安泰普市文化和古蹟保護部門,原是一學校古蹟,門前是一條古老的小巷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加濟安泰普市文化和古蹟保護部門,原是一學校古蹟,門前是一條古老的小巷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璿 圖

  邊境「詛咒」

  土敘邊境綿延的山丘難分彼此,地震也並不承認政治邊界。加濟安泰普1922年之前一直是奧斯文帝國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在距離其南部不到200公里的敘利亞城市阿勒頗,標誌性的中世紀遺蹟阿勒頗城堡也遭到地震損毀。在土耳其與敘利亞接壤的哈塔伊省,一名來自阿勒頗的敘利亞難民艾米娜告訴澎湃新聞,「我的家鄉已經開始走出戰爭,但地震又讓它再一次遭受損失。」

  2月6日土敘邊境大地震後,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總局發佈聲明稱,阿勒頗城堡內的部分奧斯文土耳其時期的古磨坊坍塌,東北部防禦牆的部分也已破裂倒塌,城堡內阿休布清真寺的圓頂也部分脫落,城堡的入口受損。

  位於城堡腳下的阿勒頗大倭馬亞清真寺曾被敘利亞內戰摧毀。據塔斯社報導,後來,這座古蹟在俄羅斯車臣共和國領導人卡德羅夫的資助下進行了修復。倭瑪亞清真寺擁有千年歷史的塞爾柱式尖塔歷史上曾在多次地震中得以奇蹟般地倖存,但它卻在2013年的內戰交火中倒塌。它的重建是一項艱巨任務,尚未開始,卻將因地震而更為漫長。

阿勒頗城堡塔樓圓頂地震前後對比阿勒頗城堡塔樓圓頂地震前後對比

  土耳其東南部的哈塔伊省在1939年以前一直是敘利亞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它被稱為亞歷山大桑賈克(Sanjak of Alexandretta,桑賈克指一行政地區)。奧斯文帝國滅亡後,這一地區經法國授權併入敘利亞,但為了在與德國作戰時爭取土耳其中立,法國人隨後將其交給了土耳其。然而,敘利亞人並不承認法國人的「拱手相讓」,很多敘利亞地圖依然顯示哈塔伊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在這片土地上隱秘的角落中,還有一處如雷貫耳卻又接近消亡的文化名城。打開Google地圖,安塔基亞不過是一塊離如今敘利亞的「叛亂省份」伊德利卜幾十公里之遙的邊陲僻壤,它的古名安條克卻必然令往來旅人為之神往。它在建立之初就是地中海岸的一座古希臘文化中心,後來成為塞琉古帝國的都城,羅馬-拜佔庭時期又充當了敘利亞行省的首府,直到十字軍和穆斯林軍隊長達數個世紀的來回拉鋸後,它被併入奧斯文帝國,並隨著這個帝國的衰老而走向破敗。

  2月6日的這場地震在不到兩分鐘內無情蹂躪了這將近十四個世紀的歷史。當然,安條克曾遭受數次地震——幾乎每100年發生一次,重建對它來說並不陌生。

  在這裏,始建於公元638年,被稱為「現代土耳其境內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的哈比卜·納賈爾清真寺只有牆壁在地震中得以倖存,只剩精緻的三色鑲邊繪畫和阿拉伯書法裸露在寒風中。幾百米外,一座建於14世紀的希臘東正教教堂也遭到損毀,曾掛在尖頂上的白色十字架現在躺在破碎的牆壁縫隙中。

哈比卜·納賈爾清真寺的殘垣斷壁哈比卜·納賈爾清真寺的殘垣斷壁

  無論如何,在土敘邊境地帶,歷史的週期充滿了地震、衝突和戰爭的輪迴,它們都在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不斷變化的權力平衡中發生著作用。大地震席捲邊境,當看到如今正在發生的悲劇景象時,人們無法預測災難將如何塑造這個動盪地區的未來。

  居塞爾對加濟安泰普的古蹟修復滿懷信心。「等到損毀評估結束,政府就會撥款,我們馬上就會投入到修復工作中。」就在離他窗口不遠處的加濟安泰普城堡下,白色的帳篷已經開始像叢林般蔓延——他們大多是敘利亞難民的臨時住所,戰爭與地震造成了他們的雙重流離。

  這些剛剛找到棲身之地的敘利亞難民無暇顧及身旁與家鄉大有淵源的宏偉遺蹟。他們背對城堡,在晨暉中正準備煮茶取暖,眼光幾乎片刻也沒有在這些殘垣斷壁上停留。城市的文化符號或許很快能得到搶救,但等待修復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