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福島核污水何以進入排海倒計時

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當地時間2023年1月20日,日本福島縣大隈,東京電力公司(TEPCO)福島第一核電站,風險溝通員Kenichi Takahara展示污水儲罐。本文圖片 人民視覺 資料圖

福島核事故過去十二年,核汙染水入海之日似乎已近在咫尺。

日本政府於2021年4月決定將福島核汙染水排海,並於今年1月將排海時間確定為“2023年春季至夏季前後”,近日重申排海時間為今夏。

針對福島核汙染水排海方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經過2年多的審查,7月4日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遞交評估報告,認為日本的方案符合IAEA的安全標準。3天后的7月7日,日本原子力規製委員會向東京電力公司頒發排海設備檢查合作證。

這意味著,福島核污水排海相關的安全審查工作全部塵埃落定。截至今年6月29日,福島核電站廠區內超過1000個儲罐中累計134萬噸核汙染水,日方將此稱為“多核素去除設備(ALSP)處理水”,已達到儲量的98%。

為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排海而修建的海底隧道已經竣工,一旦開啟污水排放,經稀釋後的核汙染水將通過灌滿海水的隧道輸送到排水口入海。日媒稱,日本政府將向當地及周邊國家說明安全性,最早於今年8月啟動排海工程,預計將持續30年。

中國、韓國以及諸多太平洋島國的多方人士對日方的排汙入海決策提出了強烈反對,但是日本方面並沒有調整計劃的意向。福島核事故發生12年來,核汙染水處理方案如何演進到當前的境地,這背後的進程值得推敲。

當地時間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島縣,航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倉。當地時間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島縣,航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倉。

震後有高放射性核汙染水入海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供電系統和冷卻系統受損,核電站1號至3號機組的反應堆失控,核燃料產生的熱量過高導致堆心熔燬。東電對原子爐進行注水冷卻。由於反應堆安全殼破損,流出的冷卻水與滲入廠房的地下水和雨水混合,彙集形成高放射性的汙染水,其中含有氚、鍶89、碘129等63種放射性物質。

事故發生後的幾個月,已有高放射性核污水入海。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東電公司證實,2011年4月初,2號機組坑道裂縫有“高濃度汙染水流向海洋”。按照監測到的6天計算,入海的汙染水大約有520噸,放射性物質總量為4700萬億貝克勒爾。5月10日至11日,3號機組也出現汙染水流入海中,碘131、銫134、銫137這三種主要放射性物質的總量估計為20萬億貝克勒爾。在此期間,還有上萬噸低濃度的放射性汙染水流出港口。

東電對於污水外泄事件致歉,稱將用混凝土填補泄漏點,並將設置臨時儲罐存放核汙染水。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機構於2011年11月估測,事故後泄漏出來的放射性污水已經擴散到港口以東約4000公里的海域。此後,泄漏事件仍舊頻發。

2013年4月,在大量保管汙染水的地下儲水槽被發現漏水,東電當年7月承認有核污水泄漏進入太平洋,一月之隔又發現地上儲罐中約有300噸核污水漏出。對此,日本原子能監管委員會將核汙染水泄漏的嚴重程度,斷定為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中的“第3級”(嚴重)。

泄漏不止,注水不停。東電公司必須一直向3個機組的反應堆內注水降溫,加之雨水和地下水,接觸過核燃料的污水量以每天140噸的速度增加。東電公司於2011年6月製定了一套循環冷卻的方案,將地下廠房內的核污水初步淨化處理之後再注入反應堆,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儲存壓力,但新問題接踵而來,一方面淨化系統的運作效率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另一方面東電報告每日有大量地下水流經破損的廠房,造成污水量進一步增加。

早在事故發生的那一年,東京電力公司就已經在考慮將核汙染水排海的選項。據《朝日新聞》報導,2011年12月15日,東電向日本經濟產業省提交了福島第一核電站設施運營中期計劃,其中寫明“未經相關部委和機構的同意,不會將放射性汙染水排入海洋”。當時,東電的相關負責人鬆本淳一表示:“我們還沒有決定是否將汙染水排放到海洋中。”不過,排海的想法自此萌芽。

當地時間2023年1月20日,日本福島縣大隈,工作人員在東京電力公司(TEPCO)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海洋生物飼養試驗設施工作。

吹風“排海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福島核事故的焦點逐漸轉移到災後重建和複蘇。2012年底日本政府更迭,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指示“汙染水問題將不再交由東京電力公司解決,而是由國家主導採取對策”,並為此投入數百億日元的財政資金。

2013年9月,日本原子力災害本部出台《汙染水問題基本方針》,作為國家層面對核污水處理的系統性政策,其重點在於清除汙染源,將自然水與汙染源隔絕,防止汙染水泄漏。其中,汙染源指的是滯留在2號機組廠房及取水泵地溝內的高濃度汙染水。為此,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和凍土擋水牆被視為主要處理手段,前者用於淨化高放射性汙染水,將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過濾至限制標準以下;後者則是在核電站周圍形成一道凍土屏障,防止地下水流入。

在基本方針出台的同時,原子力規製委員會時任委員長田中俊一再次就“排海論”對外吹風。2013年9月2日,田中俊一在記者會上表示,將放射性物質的含量降低到標準水平以下後,核汙染水將“不可避免地排放入海”,並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他還解釋說,“即使在正常情況下,世界各地的核設施也會排出這樣的東西。曆史上,由於核試驗等原因,大氣中的輻射水平曾一度比現在高幾萬倍。”而這一理由在此後被反複利用,日本右翼媒體報導中多次列舉法國拉海牙和英國塞拉菲爾德後處理廠等“將核廢水排海”。

福島核廢水與正常核電站排放的廢水顯然有別。中國生態環境部負責人7月5日就此問題回應稱,日本福島核汙染水和世界各國核電廠正常運行液態流出物有本質區別。一是來源不同,二是放射性核素種類不同,三是處理難度不同。日本福島核汙染水來自於事故後注入熔融損毀堆芯的冷卻水以及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包含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種放射性核素,處理難度大。相比之下,核電廠正常運行產生的廢水主要來源於工業排水、地面排水等,含有少量裂變核素,嚴格遵守國際通行標準,採用最佳可行技術處理、經嚴格監測達標後有組織排放,排放量遠低於規定的控製值。

日方一再強調,東電公司開發的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能過濾核汙染水中除氚以外的絕大多數核素。但據日本環境省報告,2022年1月的檢測數據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儲罐中經過ALPS處理過的污水,約有70%未完全去除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不符合排放標準,需要二次處理,直至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的濃度低於日本國家標準。最後用海水稀釋這些經過二次處理過的污水,使殘留的氚濃度低於國家排放規定標準的1/40。

ALPS是福島核汙染水處理的關鍵環節,除汙效果一直受到外界質疑。2013年ALPS開始試運行,直到2022年3月才獲日本原子能規製委員會“檢查合格”,在此期間設備多次發生故障。而且,除氚之外,其他殘留的放射性核素也值得警惕。東京電力2018年3月公佈的材料顯示,經過ALPS一次處理後,殘留核素包括鍶90、銫137、銫134、鈷60、銻125、釕106、碘129。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6日,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里建設中的輸水管道。當地時間2023年5月26日,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里建設中的輸水管道。

五選二的潛在邏輯

“東日本大地震及海嘯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但是處於控製之下。”2013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信誓旦旦地說道。以東北複興為目標,安倍政府施壓東電加速核污水處理進程,尤其在污水淨化方面,先後投入“高性能ALPS”和“增設ALPS”,並在經產省管轄下成立了氚水項目小組及ALPS小組委員會。

從2016年開始,氚水項目小組開始探討核汙染水處理方式,由於氚無法被去除,對於含氚的汙染水有5種處理方案——排海、蒸氣排放、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電解處理,地下掩埋。對於上述5種方案,ALPS小組委員會從技術、監管、成本、規模、時間、二次廢棄物、放射性影響等角度進行評估。

根據ALPS小組委員會2019年發佈的報告,只有排海和蒸汽釋放在曆史上有相關的實際操作經驗,而且成本相對較低,排海的成本估算約為34億日元(人民幣1.73億元),蒸汽釋放約為349億日元,而如果通過電解處理,或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都將花費數千億日元,且存在技術挑戰。不過,對於聽證會上的意見總結中,第一條就寫明:“在未得到國民理解的情況下反對排海。”

2019年夏天,東京電力公司的廠區內已經儲存115萬噸汙染水,並且平均每天新增170噸汙染水。該公司估算,到2022年夏秋之際就將達到儲存上限。對於這一狀況,一些專家提議增加儲存空間。但是,東電公司緊鑼密鼓地向經濟產業省提交了一份排海方案下放射性影響的評估。在這份評估的基礎上,經濟產業省於當年11月直接將5種處理方案篩選至排海和蒸汽釋放這兩種。

但日本政府還有一個難題待解。面對國內及周邊國家的輿論壓力,日本政府將目光投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將處理方案的相關報告提交至IAEA。2020年2月,剛上任不久的IAEA總幹事格羅西受日本外務省的邀請,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來自阿根廷的格羅西是在防擴散領域具有35年以上經驗的外交官,他就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報告表示,“相信日本政府將儘早作出決定,如果真的開始處理,IAEA將儘可能地支持。”但是他強調,如何處理核汙染水“是日本政府的決定”,IAEA支持的方式是監測放射性水平等。

在格羅西訪日之後,東電公司陸續發佈核汙染水在海洋中的擴散預測結果,以及ALPS處理水的二次處理實驗結果,均顯示放射性物質的水平達標。在此節點,日本政府再度更迭。據《朝日新聞》報導,2020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詢問東電工作人員核廢水是否能夠飲用。“如果稀釋了的話就可以喝。”東電人員如此回應。彼時,已有日媒爆料稱,日本政府敲定將核污水排海。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水經過濾並稀釋後排入大海。日方將排海的污水稱為“ALPS處理水”,即除氚之外的放射性核素符合向環境排放的標準。當時,東電公司已儲存了125萬噸核污水,且每天新增140噸,預計到2022年秋天,儲水罐將全部裝滿,該公司聲稱無更多空地用於大量建設儲水罐。

在日本做出決定的前一天,多個市民團體向經濟產業省提交了共計6.4萬人“反對核污水排海”的簽名,但無濟於事。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對政府決定表示強烈抗議,因為此舉違背了之前對漁民的承諾。2015年8月,經濟產業省和東京電力向福島縣水產協同組合聯合會給予書面答覆稱,在未獲得相關各方諒解的情況下,不會處置經過ALPS處理的污水。

日本政府2021年4月發佈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ALPS處理水的處置及本方針》介紹了決策的過程和理由,稱ALPS小組委員會針對核污水處理方式出台的報告被IAEA評價為“基於科學技術依據”得出的結論。同時,日本專家組在考慮社會因素的基礎上進行了6年的綜合討論,政府與地方農林水產從業者等交流意見、舉辦說明會數百次。在結論部分指出,為了營造令居民安心的環境、消除國民的不安,“必須穩步推進反應堆廢爐中長期計劃,ALPS處理水的處置不可拖延。”

當地時間2023年1月31日,日本福島,東京電力公司(TEPCO)正在建設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放管道。

當地時間2023年1月31日,日本福島,東京電力公司(TEPCO)正在建設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放管道。

IAEA報告的背面

日本政府作出核污水排海決定後,迫於國內外壓力請求IAEA開展審查評估。值得注意的是,IAEA作為一個政府間組織,主要負責促進安全、可靠、和平利用核技術,在核汙染評估方面是否具有公認的唯一權威性?而且IAEA的評估範圍受到日方的限制,僅聚焦於排海方案的審查,而非從源頭評估核汙染水的所有潛在處理方式。

在過去的兩年里,IAEA設立了由包括中國在內的來自11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工作組。該工作組多次走訪日本,前後發表6份技術報告,多次與日本政府和福島第一核電站營運者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舉行會議,分析了日方提供的技術和監管文件。其審查包括三個主要部分:防護和安全評估,監管活動和過程,以及獨立取樣、數據確證和分析。

7月4日,格羅西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交安全審查報告,稱“日本將儲存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水排海的計劃符合原子能機構安全標準”“處理水的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在報告的前言部分,格羅西說:“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儲存的處理水是日本政府做出的國家決定,本報告既不是建議,也不是對該政策的認可。”他還表示, “我們的任務才剛剛開始”,安全審查將在排放階段繼續進行。

就IAEA的報告而言,審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韓國共同民主黨福島核電站污水對策委員會召開記者會稱,IAEA將運輸和稀釋污水的設施納入監測對象,但沒有將過濾污水的系統ALPS納入監測範圍,而ALPS是將核汙染水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降低到限值以下的關鍵設施。此外,報告中也沒有關於對核污水進行采樣分析的內容。

另外,這份報告或許難以代表工作組所有人的意見。格羅西近日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被問及專家對報告是否存在分歧時,他說:“我聽到有人這麼說……但是我們發表的內容在科學上是無可挑剔的。”參加IAEA對福島“ALPS處理水”排海問題評估技術工作組的中國專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劉森林研究員7月6日對央視新聞表示,對IAEA未充分與技術工作組專家協商倉促發佈綜合評估報告表示遺憾。“在近兩年的評估任務中,技術工作組各方專家既有共識也有分歧,並未完全形成一致意見。”

“國際原子能機構是每個人的機構,其使命是確保‘核安全’。”格羅西7月5日表示,IAEA將在福島核電站設立一個辦事處,並將在網站上提供排海情況的實時更新。

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CAEA)7月4日表示,中方敦促IAEA,盡快主導建立獨立有效、有日本鄰國等第三方實驗室充分參與的長期國際監測機制;在製定長期監測機制的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各國專家意見,充分考慮日本鄰國、太平洋島國等利益攸關國家的關切和參與度。

中方敦促日方,必須全面配合IAEA主導的長期監測國際機制和後續審查評估任務,持續開展ALPS長期可靠性監測、核汙染水源項和環境監測、放射性環境影響評估,及時透明向鄰國等利益攸關國家公佈可信數據信息並接受監督質詢。在長期監測機制未建立之前,不得啟動排海;一旦發現核汙染水排放數據異常或控製系統失效,必須立即停止排海。

本期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