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Z世代對整容態度更開放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社交媒體平台上與“整容”相關的內容大多由年輕人發佈。這些發佈者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整容手術。美國的哈蕾·卡特和卡樂·維斯汀都是播客主持人,她們在社交平台上記錄了整容手術的細節和費用明細,認為這是“值得紀念的一件事”。

美國面部整形與重建外科學會的數據顯示,75%的整形外科醫生表示,自己最近接收的30歲以下患者數量明顯上升。“過去5年間,人數一直處於上升趨勢。”

據美國《紐約郵報》報導,預約整形手術的Z世代人數不斷增加,而且他們更樂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整形經曆。

曾經,整形手術的目的是“重塑”而非“增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醫生們找到了修復毀壞的鼻子和破碎的下巴的方法。戰後,他們使用這些方法為民眾服務。1962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家庭主婦蒂米·讓·林賽成為第一個接受矽膠乳房植入的人。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一份報告顯示,1990年至2000年間,美國人“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整容手術數量明顯增加。

美國整形外科醫生阿什利·阿馬爾菲告訴《紐約郵報》,他的患者中約三分之一是Z世代。“Z世代願意在年輕的時候為自己投資。”

雖然整容手術的受歡迎程度穩步增長,但許多人依舊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甚至否認自己接受過相關手術。相較之下,Z世代的心態更開放,願意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相關經曆。

“我會詢問每一位接受手術或注射類治療的患者,我是否可以將他們的照片放到網上。”美國面部整形和重建外科學會會長西達·康提斯告訴《華盛頓郵報》,老年患者通常有很多顧慮,但年輕人會爽快地答應。“就算我不發佈,他們也會這樣做。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讚美。”他說。

美國整形外科醫生協會的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後,人們對整容的需求增加。他們希望擺脫疫情帶來的衰老感,讓自己容光煥發,希望在視頻通話中呈現出完美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整形外科醫生認為,Z世代不僅更早地接受整形,而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幫助。

“老年患者通常表示,自己想看起來更好,但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類型的治療。”康提斯說,“但年輕的患者會明確地告訴我,‘我想要面部填充’‘在這裏注射肉毒杆菌’等。他們目的明確,事先研究過不同治療項目的功效。”

美國社交媒體博主史密斯告訴《華盛頓郵報》,她19歲時開始打肉毒杆菌,23歲時做了隆鼻手術。她從未對整容手術有任何保留意見,她注意到,同齡人對整形手術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

當她第一次提出想做隆鼻手術時,周圍的人極力勸阻,“你還年輕”“你現在的樣子很好”。現在,很多人表示,“如果它讓你感覺更好,就去做吧!”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容並不是“不惜一切代價抗拒衰老”,而是“支持身體自主權”。年輕人希望投入時間和金錢,讓自己變得更好。

醫生建議年輕人在選擇整容手術前思考:是否真的不能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整容真的對身體沒有傷害嗎?

手術會涉及很多風險,許多非手術干預也可能帶來風險。康提斯表示,一些年輕人對此並不在意,他們會拿出社交平台上的視頻告訴他,“你看,她的手術很成功,手術很安全。”

“風險確實存在。”康提斯說,“而且,社交平台上的視頻只有30秒左右,不可能包含手術全過程。有的人還會隱去不適感和手術失敗的經曆。”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為了換取“網紅”的“宣傳帖”,一些美容公司和外科醫生會為有影響力的發佈者提供免費手術。

“我願意分享自己做的事,但我不鼓勵任何人做這件事,我的行為僅代表個人選擇。”史密斯表示,整容不該成為需要迴避的話題,人們應該正視它。

責任編輯:賈曉靜

來源: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