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全球糧食安全,印度可以做更多

藍建學 鮑誌鵬

民為國基,穀為民命。糧食安全影響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有效落實,事關國計民生,也攸關世界經濟健康運行。在地區衝突、極端天氣等因素疊加衝擊之下,近來全球糧食生產遭遇挑戰,供應鏈受到衝擊,糧食安全面臨威脅。聯合國報告顯示,2019年以來,全球饑餓人口新增1.22億,2022年全世界有6.91億至7.83億人面臨饑餓,中位數高達7.35億。據測算,到2030年,全世界預計仍將有近6億人面臨饑餓。

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G20一直密切關注全球糧食安全問題。2022年印尼引導峇里島G20峰會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宣言,該宣言以糧食安全問題為開端。今年G20輪值主席國印度能否在平息日益動盪的世界糧食經濟方面發揮類似的領導作用,廣受期待。今年2月,在印度主持下,G20農業工作組第一次會議重點聚焦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也將是9月9日至10日舉辦的G20新德里峰會的重要議題。印度是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此次G20峰會將為印度在該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提供難得的機會。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小麥生產國,占到全球大米出口的40%以上,且其他出口國的庫存較少。這意味著,印度大米出口的任何一點減少都可能導致糧價上漲。

印度政府將“供糧全球”視為其鞏固“全球領導型大國”地位的重要抓手。印度自詡“全球南方”的代言人、“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溝通橋樑。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要塑造其在地區和全球糧食安全領域的領導力,仍得克服自身農業產業上存在的波動性、結構性問題。印度農業生產力和競爭力仍然偏低,農業保護主義盛行。多年來莫迪政府積極推動的農業改革在國內強大的農業利益集團和選舉政治的掣肘下舉步維艱,影響了印度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乾旱、洪澇天氣明顯增加,印度農業產業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仍較薄弱。

印度國內近期糧價飆升,今年7月的暴雨又摧毀了大片稻田,面臨大選壓力的印度政府急忙採取行動穩定米價。印度於去年9月禁止碎米出口,並對白米和糙米徵收出口關稅;今年7月,印度宣佈暫停非印度長米的白米出口。莫迪政府對主糧等農產品外運推出多輪限制措施,對比其去年“如果世貿組織許可的話,印度隨時能向全世界提供糧食儲備”的豪邁承諾,不禁讓人感慨此一時彼一時。

目前,距離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零饑餓”可持續發展目標僅剩7年時間。推動疫情後農業可持續生產、暢通糧食供應鏈、加強各國農業貿易政策協調、構建大宗商品合作夥伴關係,是破解全球糧食安全難題的重要辦法。

作為全球重要的主糧出口國,印度的出口限制政策導致全球糧價進一步飆升,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更加脆弱,也令國際社會質疑新德里G20峰會能否取得實質成果。此外,印度是否能防止美西方國家綁架G20峰會議題,借“政治譴責”遊戲阻礙G20在解決糧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上的努力,也讓很多人期待。

與印度一樣,中國是全球公認的三大主糧(玉米、大米和小麥)的主要生產國。糧食安全是我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致力於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印可以在糧食安全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如在應對氣候變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各國農業政策協調、探索構建更加高效穩定的全球糧食體系等方面開展經驗交流,共同在包括G20在內的全球多邊治理機制內為發展中國家發聲,助推解決糧食危機等全球性議題。在國際秩序加速調整、全球治理赤字加劇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印度將如何借助G20峰會主場優勢,在糧食安全等棘手的全球發展議題上發揮更強的建設性作用。(作者分別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