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去殖民化“高歌猛進”的背後
本報記者 苑基榮 丁雅梔
從18日起,印度開始舉行為期5天的特別議會會議,有媒體預測此次會議將提出將印度改名為“婆羅多”的決議。 印度改國名近期成為國際熱點,在9月上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不管是印度總理面前的桌牌,還是峰會晚宴邀請函,上面都以“婆羅多”代替具有殖民色彩的“印度”。改名是印度去殖民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莫迪執政後,印度的去殖民化進程不斷加速,在政治、教育等領域“多管齊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表示目前印度的去殖民化並不是簡單地去除英國的殖民印記,還有排擠穆斯林的趨勢,對印度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有觀點認為,印度正通過去殖民化為其大國夢鋪路。還有觀點認為,對印度濫用“去殖民化”話語、將其作為征服和壓迫穆斯林藉口的做法,必須保持警惕。

9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時,他的桌牌上用英語寫著“婆羅多”。(IC Photo)
多領域入手,治療“殖民後遺症”
在去殖民化的過程中,印度想改的不只是國名。2015年,印度將新德里奧朗則布路改為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路,前者以莫臥兒王朝皇帝名字命名,而後者以印人黨提名的印度第11任總統名字命名。7年後,印度將通往新德里地標建築印度門的“國王大道”更名為“責任大道”。除了修改道路名稱外,印度還修改了一些知名城市在殖民時期的英文名,比如將最大的城市孟買的英文由“Bombay”改為“Mumbai”,將加爾各答的英文由“Calcutta”改為 “Kolkata”等。此類象徵性的去殖民化措施還包括1968年移除新德里印度門前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雕像等。
改變還出現在印度政府和官員中。雖然印度總理莫迪精通英語,但2014年他上台後首次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改變了印度領導人用英語在國際場合演講以及與其他外國領導人交流的做法。2017年,莫迪政府禁止政客和政府官員在其汽車頂上放置殖民時期的紅燈。此前在車頂上放置紅燈,不僅車上的人可以不遵守交通規則,而且這代表了精英政治文化,讓普通百姓十分不滿。2019年,印度財政部長不再用英式公文包向議會提交年度預算,因為這是印度被殖民時期的做法。
印度的去殖民化進程還延伸到了海軍。2022年9月,在印度首艘國產航母入列儀式上,印度公佈了新式海軍軍旗。新軍旗去除了原有的英國聖喬治十字符號,加入了印度海軍新式八邊形盾牌。盾牌內部有金色的印度海軍軍徽和用梵文書寫的印度海軍座右銘“願水之主佑我吉祥”。
“我們將清除所有被奴役的跡象”,據印度“the wire”新聞網報導,2023年8月,印度內政部長沙阿在議會提出了三項新法案,以徹底改革印度自殖民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刑事法律體系,包括1860年的《印度刑法典》、1973年更新的《刑事訴訟法》和1872年的《印度證據法》,其名稱均被改為印地語,法律內容也有所改變。
除了政治、軍事和司法領域外,印度在語言、教育和衛生系統也在不斷去除殖民印記。在獨立後不久,印度便開始了“語言去殖民化”,計劃取消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印度1950年通過新憲法,打算在1965年之後把印地語列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並在1960年設立了旨在推廣印地語的中央印地語管理處。2020年,印度政府出台一項新的教育政策,其中最具爭議的變化之一是在一定年齡之前用印度地方語言取代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這些政策還建議學校重新關注梵語這種日常生活中不太使用的語言。
《印度展望》雜誌稱,2023年3月,印度副總統奈杜呼籲徹底廢除“麥考利教育體系”,稱該體系將英語作為印度的教學語言,並將教育局限於精英階層。1835年,英國政治人士麥考利出版了《教育紀要》,這本書為英屬印度用英語教學、教學內容以歐洲為中心奠定了基礎。麥考利曾表示,英國必須盡最大努力在印度培養一個階級,作為英國及其統治的印度民眾之間的翻譯,這個階級有著印度血統和膚色,但在品味、觀點、道德和智力上都是“英國人”。在談到新的教育政策時,沙阿表示,這一政策植根於“印度精神”,是“旨在殖民我們思想的麥考利教育體系的解毒劑”。
在過去幾年,印度政府還採取措施,試圖將現代西方醫學與印度的傳統醫學體系阿育吠陀結合起來,使印度的衛生系統“去殖民化”。它甚至在考慮允許阿育吠陀醫生進行手術。到目前為止,印度的現代醫學只用英語授課,而印度約有10%的人口使用英語。不過,現在執政黨印人黨領導的幾個邦政府開始提供印地語和其他語言的醫學課程。
印度還在向殖民思維和殖民心態“開戰”。“長期的殖民統治讓我們把自己看作劣等種族。我們被教導要鄙視自己的文化和傳統。這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奈杜要求印度人民放棄“殖民思維”,學會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據印度《金融快報》報導,暢銷書《印度就是婆羅多》的作者迪帕克認為,印度思維的去殖民化需要擺脫陳舊的殖民心態,即“一切偉大的東西本質上都是歐洲的”。他表示,這需要民眾將印度人意識置於優先地位,並複興印度文明的制度和思想。
學者: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去殖民化“既反英又排穆”
美國《新線》雜誌報導稱,去殖民化指的是20世紀中葉亞洲和非洲幾個國家從歐洲殖民統治中獲得政治獨立、成為主權國家的過程。不過,過去幾十年的曆史表明,僅靠政治解放無法擺脫殖民主義的遺留問題,這種問題體現在被殖民國家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心理中,包括認為西方文明是人類曆史和進步的頂峰這一想法。
在世界各地,去殖民化的思想在過去幾年重新流行。這場運動的要求包括改變大學課堂上以西方為中心的教學大綱;前殖民國對被殖民國進行賠償;前殖民國歸還掠奪的他國文物等。在西方,去殖民化運動主要由自由主義人士和左派進行,而在當代印度,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已成為積極推動去殖民化議程進入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力量。
英國《衛報》稱,2014年印人黨的上台後的去殖民化和此前截然不同。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認為,國大黨統治下的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是英國統治的延續,而從2014年開始,政治權力才轉移到“真正代表印度社會和文化精神的人”手中。印度獨立之初,國大黨認為印度殖民史特指歐洲尤其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史,印度教育部推廣的曆史教科書也採用了這一曆史觀。不過,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史學觀則認為,印度殖民史並非始於帝國。相反,它始於8世紀穆斯林對這片土地的“入侵”。這就是為何莫迪在多次講話中號召印度人從持續了“1200年的奴役心態”中解放出來。印度德里大學教授拉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人黨去殖民化措施的核心理念並非世俗民族主義的反殖民主義,而是印度教右翼政治語境中的“既反英又排穆”,強調印度教正統的“去奴役”,其背後是印度經濟崛起催生的民族覺醒和大國意識。
美國《新線》雜誌表示,對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來說,去殖民化既要抹去英國的殖民印記,也要抹去“伊斯蘭征服者”留下的“遺產”。根據這種世界觀,1992年印度民族主義者拆毀巴布里清真寺是現代印度曆史上“最大的去殖民化行動之一”,他們聲稱這座建於16世紀的清真寺是莫臥兒王朝統治者在印度最重要的神之一——羅摩神的誕生地建造的。今年早些時候,莫迪政府從學校教科書中刪除了有關莫臥兒王朝曆史的章節。在全印各地,人們紛紛提出請願,要求調查包括泰姬陵等在內的文化遺產和穆斯林禮拜場所是否是通過摧毀印度教寺廟建成的。印度還將幾個“聽起來像穆斯林的”城市名改為“原來的”“聽起來像印度教的”名字,其中就包括將北方邦城市阿拉哈巴德改為普拉亞格拉傑。此外,2019年公佈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也被認為是印度政府排擠穆斯林的舉措。
“右翼將殖民和去殖民化視為一個身份問題,並表示我們不需要得到西方對我們如何或應該如何的認可。”知名的右翼智庫印度基金會主任多瓦爾表示,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能將去殖民化思想轉變為主流政治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能夠利用印度幾代人背負的、未被消除的殖民屈辱感。多瓦爾稱,在印度,每個人都是聽著屈辱的殖民故事長大的——在英國殖民時代的印度俱樂部外,牌子上寫著“印度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在印度人的集體記憶中存在了幾十年。
濫用“去殖民化”話語VS塑造21世紀大國的必經之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家、《印度斯坦的損失》一書的作者艾哈邁德認為,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去殖民化思想其實是一種殖民思想,這種殖民思想基於反穆斯林情緒,將伊斯蘭教和穆斯林視為印度的“外來者”。
艾哈邁德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原因之一是根據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觀點,印度的曆史可以劃分為3個不同的時期——從形成到8世紀的古印度教時期,從8世紀到18世紀的中世紀穆斯林時期,以及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英國殖民時期。《新線》雜誌指出,一些學者認為,將印度曆史劃分為這3個時期,恰恰是英國殖民的直接產物。19世紀的英國曆史學者認為穆斯林是印度的“宗教侵略者”,他們試圖按照自己容易辨別的宗教路線來理解印度複雜、模糊和多元的曆史。這些英國人的記述後來成為印度的官方曆史,而起源問題——誰屬於印度、誰來自“外部”、“外來者”是什麼時候來到印度的——成為定義印度性的核心。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儘管印度右翼的去殖民化思想有殖民根源,但對今天的許多印度人來說,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是唯一對消除“殖民遺產”感興趣的意識形態群體。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的對手,包括國大黨以及那些在國大黨統治期間迅速發展的黨派,被很多印度民眾視為以歐洲為中心的政黨,或者是代表封建主義的政黨。他們認為,這些政黨本身都帶有殖民主義的色彩。
據美國“攔截”新聞網此前報導,對於莫迪政府的去殖民化政策,有人稱之為在英國殖民印記被逐漸移除的情況下重構印度公共生活的措施,有人則認為這是在掩蓋該國緩慢進行的印度教化。這樣做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推進印度的民族主義,從而促進印度例外論思想的傳播。不過,印度阿育王大學教授拉戈萬說,去殖民化對延續印度曆史敘事產生了積極影響,也是印度國際主義敘事體系的重新解讀,是印度塑造21世紀大國的必經之路。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莫迪說要擺脫1200年的被奴役曆史,暴露出莫迪政府印度教至上的定式思維,進一步加重了當前印度政治中的教派主義色彩。但在一個以印度教民眾為主體的國度,莫迪的這些去殖民化措施對於提高民眾自信心、增強國家凝聚力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錢峰強調,必須看到莫迪推動的“去殖民化”是為印人黨和他長期執政的政治敘事而服務的,是以在2024年印度大選中繼續勝選連任為目的的。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戈帕爾提醒說,現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經常標榜自己是“去殖民化”力量,力圖使國家回到古印度教時期。與此同時,這些人又充當壓迫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勢力。對於這種濫用“去殖民化”話語、將其作為征服和壓迫穆斯林藉口的做法,必須保持警惕。錢峰表示,莫迪政府的“去殖民化”在宣傳敘事中摻雜了許多政治意識和黨派政治性,在推行過程中也表現出強勢作風,而在一個民族、宗教和文化都非常多元的社會,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其他的黨派和宗教信仰者的利益,為原本失衡的政治格局埋下隱患,在印度的民族、宗教之間人為製造出更大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