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行紀⑤︱獨特的約翰內斯堡和它的環境問題

約翰內斯堡是南非占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也是非洲和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它興起於黃金的發現,但現在以製造業、金融業著稱於世。約翰內斯堡曾經是淘金者的天堂、冒險家的樂園,現在卻因治安狀況不佳而讓陌生人望而卻步。與世界上其他超大型城市相比,約翰內斯堡的城市佈局、治理結構、居民種族分佈、不同區域的環境狀況等都與眾不同。約翰內斯堡是一個內涵豐富、富有神秘感的城市。

約翰內斯堡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對絕大多數城市來說,這些問題都有比較確定的答案,但對約翰內斯堡來說,這仍是眾說紛紜的問題。約翰內斯堡由Johannes和Burg組成。前者顯然是人名,後者是歐洲人常用的命名城市的後綴。根據約翰內斯堡官方的說法,約堡這個名字的由來至少有三種說法,每種說法都有曆史資料和曆史學家的背書。第一種說法認為,約翰是當時荷蘭男子最常見的名字,在當時的淘金地叫約翰的人不計其數,因此,約翰內斯堡就是約翰的城堡,意味著約翰內斯堡是大眾的城市。第二種說法認為,在蘭德發現金礦後,探寶客蜂擁而至,當地秩序異常混亂。為了規範生產和生活秩序,德蘭士瓦共和國派出土地總測量員約翰尼斯·李斯克和克里斯蒂安·約翰尼斯·朱伯特去勘探和設定鎮址。後來,他們就用自己名字中共有的約翰尼斯為之命名,這意味著約翰內斯堡就是德蘭士瓦共和國基層官員的命名行為,強調奠基者的作用。第三種說法認為,在金礦發現之前,負責蘭德地區管理的是維爾德科內特·約翰尼斯·邁耶,他也負責礦業許可證的具體劃界。在確定該鎮的名字時,民眾都認為應該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建議提交給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克魯格時,他做了更為寬泛的解釋,認為這裏不僅包含了李斯克和朱伯特的名字,也包含了自己的名字,因此沒有理由不命名為約翰內斯堡。顯然,這種說法把約堡的命名上升為德蘭士瓦國家的行為,意味著國家對這個金礦開採城市的重視。從這三種不同說法可以看出,在殖民爭奪時代,一個城市的命名並不簡單,對它的不同解釋或建構實際上反映的是對城市屬性和功能的界定和期待。

選址是城市史研究需要關注的首要課題。選址與城市的主要功能密切相關。以軍事功能為主的城市一般選在戰略要地建城,以政治功能為主的城市一般選在政治高地建城,而工業城市一般選在資源產地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建城。工業革命時期興起的城市要麼方便資源開採或加工,要麼是地處水陸交通要衝、便於連接市場。約翰內斯堡顯然是資源開髮型城市,但是它的資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業資源,如煤炭、鐵礦等,而是貴金屬,是黃金。它的運輸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規模運輸,而是小而精的運輸,因此,它的選址要適應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密集的要求,就近建城。但是有得必有失,約堡沒有大河,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用水和新陳代謝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困難。另外,由於城市東部橫亙著的山脈擋住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和風,隨著製造業的發展,隨之產生的汙染氣體在冬天不易擴散,使城市逐漸變得乾燥且汙染嚴重。

與普通城市不同,約堡起初還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這塊土地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南非最古老的、從事狩獵採集的科伊人。到6世紀,從事農耕的蘇陀—茨瓦納人移居此地,留下了採礦和煉鐵的遺蹟,其中最為完備的是保留了熔鐵爐的麥爾維爾考皮斯遺址。布爾人大遷徙後,逐漸占領了瓦爾河以北的土地,並建立了德蘭士瓦共和國,約堡變成了布爾農民的大農場。然而,這一地區一直流傳著蘊藏黃金的說法,各路夢想發財的投機者帶著小鏟和篩子在小河或衝積平原上碰運氣,不時也能有所收穫。不過,與金伯利已經發現的鑽石礦相比,這樣的小打小鬧根本引不起資本家的注意。直到1886年2月,喬治·哈里森在蘭格拉格特農場發現了露頭的金礦脈,才在南非和世界造成轟動。世界各地的探寶客和資本家蜂擁而至,蘭德迅速成為南部非洲和世界的熱點。企圖打通“北方大道”的開普殖民地總理羅德斯不僅通過資本運作與其商業盟友進軍金礦開採業,還聯合納塔爾殖民地並串通宗主國英國,扶植在約堡的外國人要求獲得與布爾人一樣的選舉權,進而實際掌握德蘭士瓦共和國。克魯格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為了獨占蘭德金礦的利益,不但不給它原本的主人非洲人任何收益,還反過來以外國人比布爾人後到為由拒絕給予選舉權,更有甚者竟然聯合奧蘭治自由邦和德國等對抗英方。雙方矛盾激化的結果就是第二次英布戰爭,英國付出了沉重代價得以慘勝,布爾人雖然不得不臣服英王,但依然以其對非洲人的歧視而在白人占少數的南非獲得連續執政地位。約堡成為在工業和城市中實行種族歧視和隔離的試驗田。

根據1896年的人口統計,約堡居民達到102078人,其中白人50907人,馬來人952人,其他亞裔人4807人,混血人2879人,土著人42533人。在全體居民中,居住在距市中心三英里的範圍內的有61292人。其中有14195名土著人,而居住在三英里之外的40786人中,有一部分是來自德蘭士瓦的布爾人。這說明當時約堡的種族歧視的主要表現不在於居住區的差別,而在於選舉權的有無。在這方面,外來的白人和土著的區別在於,土著根本沒有選舉權,而外國人在滿足苛刻的條件後可以參與第二人民議會的選舉,而第二人民議會從屬於布爾人的人民議會。換言之,那時的人口分佈主要是按階級地位而不是人種來劃分的。英布戰爭後,尤其是1904年鼠疫之後,白人市政當局以防疫為名,燒掉了黑人聚居點布里克菲爾德鎮,把黑人趕到遠離城鎮的克里普斯普魯特,形成棚戶區。1913年的《土著土地法》把黑人趕入僅占全國土地面積7.3%的黑人保留地,禁止黑人在保留地之外購買或租賃土地。1936年的《土著信託與土地法》雖然把保留地面積增加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2.7%,但與黑人的數量相比仍然少得可憐,更厲害的是它固化了黑人和白人擁有土地的數量和界限。這就意味著黑人在約堡不可能獲得永久立足之地。然而,隨著礦業和製造業的發展,約堡需要大量黑人勞動力,但企業能夠提供給黑人勞動力的混居區非常有限,加之黑人的收入很低,無力自己改善住房條件(1913年的《礦山和工廠法》《土著勞工管理法》和1924年的《文明勞工通令》都規定,黑人不能從事技術工種,無法獲得文明或高工資。),於是在城鄉接合部出現非法黑人定居點和棚戶區。面對這種不可抗拒的潮流,市政當局在礦主和企業主的壓力下相繼建立了索菲亞鎮等土著定居點。1923年的《土住(市區)法》規定,在城里工作的黑人並不是城市居民,而是流動勞工和臨時居民,只能居住在政府劃定的區域,已經居住在白人區的黑人將被強行遷出。該法公佈後,約堡成立了土著事務廳,隨後買地建立了奧蘭多定居點。二戰期間,市政當局設立了許多臨時營地,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裡收容了58000多名無家可歸者。儘管在城市里劃定了黑人居住區,但還是無法如願規範源源不斷湧入城市、尋找工作和生計的黑人。1945年的《通行證法》對黑人進入城市工作和居住做出了極為嚴格和繁複的限制,黑人完全失去了尋找工作和居住的自由。這些法規的執行使約堡在1948年國民黨上台之前大體上已經形成了不同種族分區而居的格局雛形。

國民黨執政後,推行分別發展政策。1950年的《人口登記法》規定16歲以上的南非人都要明確種族歸屬,這就為實行全面種族隔離制度提供了膚色和人種依據。同時出台的《集團住區法》把南非人分成白人、黑人、有色人種和印度人,政府有權宣佈任何地方為某個種族的居住區,其他種族的成員不能在這個居住區擁有財產。換言之,一旦政府宣佈了某個區域是某個種族的居住區,那麼在這個區域的其他種族必須遷出,不動產必須轉讓。1952年實施新的《通行證法》,規定年滿16歲以上的黑人都必須隨身攜帶內容全面、全國統一的通行證,如果在檢查時不能出示就要受到罰款至少20蘭特或至少一個月的監禁刑罰。另外,黑人找工作時在城市逗留不能超過72小時。1956年的《土著(城市住區)法》授權市政當局可以不經審訊驅逐被認定“對和平和秩序構成威脅”的黑人,抗拒驅逐者應被視為刑事犯罪者。根據這些法律,約堡一方面把黑人工人的活動限制在白人規定的範圍內,另一方面把黑人從自由居住的城市驅趕進市政府設立的七個黑人城鎮,即奧蘭多、西土著鎮、東土著鎮、皮姆維爾、賈巴武、杜貝和莫弗洛,但政府僅僅為26134個黑人家庭提供了住房,缺口達57000個。後來政府又設立了米都蘭和迪普克魯夫鎮,接納從其它居住區被驅逐的黑人,但在這兩個鎮里提供的住房同樣不能滿足需要。一般情況下,黑人住區距離他們工作的地方都很遠,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也很差。為了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居住在亞曆山德拉的黑人在1957年1-6月發起了聯合抵製公交運輸公司的運動,拒絕乘坐公交車去工作。1963年,約堡非歐洲人事務委員會把位於城市西南部的黑人居住區、印度人居住區和有色人居住區命名為索韋托。至此,亞曆山德拉和索韋托這兩個種族隔離色彩明顯的非歐洲人居住區就成了約堡曆史上難以治癒的兩大傷疤,記錄著約堡獨特的曆史,昭示著約堡並不順利的未來。

索韋托的黑人棚戶區索韋托的黑人棚戶區
從Northcliff看白人市鎮從Northcliff看白人市鎮

南非和平過渡後,黑人掌權,所有種族隔離法律都被廢除,約堡發展進入新階段。從理論上講,種族主義的約堡應該發生與非歐洲人意願相符的巨大變化,但實際上,約堡的變化是複雜的,一言難盡。確實,執政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利用國際援助、國家預算等為非洲人居住區提供了不少住房、基礎設施、服務機構等,這確實提高了部分非洲人的生活水平,使之實實在在體會到民主過渡帶來的好處和獲得感。然而,種族隔離留下的問題實在太多,在非洲人國民大會在約堡執政的20年(1996-2016)間,隨著大量非洲人進入城市,城市在發生種族融合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隔離現象。大量白人和大公司總部撤離中央商務區,大量無業的非洲人進駐,原來井井有條、繁榮興旺的環境變成了髒亂差和治安惡化、讓人望而生畏的區域。臨近中央商務區、原來由白人工人和有色人種租住的希爾布羅和約維爾居住區幾乎完全被非洲人占領,甚至在居住區內外形成貧民窟。在原來的黑人城鎮,由於幾乎沒有發展出產業,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加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沒有根本改善,黑人城鎮的暴力犯罪率上升。與此同時,由於大部分黑人交不起水電費、也拒繳稅款,導致市政對黑人城鎮投入不足,而一些逐漸富裕起來的黑人對此現狀不滿,造成黑人內部的分裂,黑人城鎮的問題發生逆轉,逐漸由種族問題演化為階級問題。儘管黑人已經進駐原來白人居住的區域,但仍然無法容納源源不斷流入城市的人潮,而政府能夠提供的住房依然有限,於是就在公共土地、城市公園、綠地上、橋洞里形成非法定居點。大者占地若干公頃,雜亂無章的佈局和在陽光下發出刺眼光芒的鐵皮房以及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民眾,給人留下強烈的、甚至讓人不安的印象。筆者曾在當地頭人的帶領下走進他們的房子,發現這些黑人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可怕,室內物品雖然質量不高但都乾淨整潔,室內的小環境與室外的大環境形成巨大反差。小者只是用樹枝和遮雨布搭個棚子,在外面用石頭支起鍋,陽光明媚的時候主人或躺在草地上睡覺,或坐在棚子旁出神發呆。這些非法定居點周圍的環境都是垃圾亂扔,塵土飛揚。

與其殖民性和種族主義特性相適應,約堡的建製和治理結構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由於約堡因采金而興起,最早治理這一地區的是德蘭士瓦共和國派來的礦業專員卡爾·馮·布蘭迪斯,不久後採礦者就選舉了自己的委員會協助礦業專員處理相關事務。隨著采金業從淺層轉向深層,約堡鎮需要處理的事務越來越複雜,原來由共和國組建的健康委員會(之所以成立健康委員會,是因為在采金地和混居區流行慢性阻塞性肺炎,導致非生產性減員,影響礦業生產和獲得利潤以及稅收。)不能適應形勢變化,其主要負責健康的單一職能需要擴大,成員的代表性和功能性也需要發生相應變化。1897年,根據政府發佈的第9號法令,健康委員會演變成鎮議會,全鎮分12個選區(病區),每個區選出兩名議員,其中一名必須是德蘭士瓦共和國公民,鎮長由議會任命。然而這個看似自治的城市卻成了德蘭士瓦共和國下金蛋的雞,它的特許經營權、外國人的選舉權等等都完全掌握在共和國手中,自治政府的自治權力非常有限。英布戰爭中,英國在約堡設立了帝國約堡鎮政府,成立了由帝國政府任命的18名議員組成的鎮議會。英布戰爭後,鎮議會改為由30名直選議員組成,鎮的管轄範圍擴大到市場廣場方圓六英里,同時設立蘭德區法院,管轄周圍79平方英里的司法事務。米爾納勳爵曾想以約堡為德蘭士瓦省的首府,然而,戰爭中的布爾人將軍忌憚約堡非布爾人白人多的優勢,堅持把首府設在布爾人占優勢的比勒陀利亞。南非聯邦建立時,確認了三個首都的格局,但約堡仍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勃勃生氣成為國家憲法法院所在地。南非聯邦實行強國家弱省的體制,德蘭士瓦省進一步弱化約堡的權力。1928年,約堡鎮升級為約堡市,鎮議會相應升級為市議會,但此後關於城市佈局和發展的重大政策基本上都是中央政府推出的,尤其是一系列種族隔離的法律。不過,約堡因其快速的經濟發展和需要大量黑人勞動力而在種族隔離制度執行中占有特殊地位,約堡市政府成為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先鋒,約堡也成為反種族隔離制度的重要基地,1976年6月16日的索韋託事件、逮捕曼德拉等事件都發生在約堡。與南非實行分別發展政策一致,約堡也在黑人城鎮實行自治,索韋托在1983年建立了地方政府和市議會。

在和平過渡時期,約堡的治理體系發生了相應變化。1993年的地方政府轉型法案規定,約堡實行二級管理體系,即增強地方政府權力,同時把大都會的權力限制在協調各方利益上。1995年11月舉行了第一次民主地方政府選舉,組建了11個地方政府,但這個體系運行並不如意,因為地方政府發展自己城市的積極性很高,做出了超額預算,導致大約堡財政出現嚴重赤字,發生危機。1999年,大約堡對市政進行改革,一方面賣掉非核心資產,重組基礎設施,用三年時間實現財政扭虧為盈;另一方面改組先前的市政服務機構,設立自負盈虧的電力、供水和環衛三大集團公司,用市場力量改善服務質量。2006年,大約堡把原有的11個市合併為7個,以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每個市都設立市民中心,為市民提供就市政發表意見的平台,做到上下暢通。市政府負責保健、住房、休閑體育、社會發展等事務,大都會政府負責稅收、財政控製、市政服務等事務,豪滕省相關廳局和中央政府的相關部委也就全局性的事務進行管理。顯然,在民主新南非,約堡的管理走向民主和專業化之路。

正因為約堡是典型的殖民地和種族隔離的城市,它不但規劃不充分,而且與任何一種經典的規劃思想都不完全契合。約堡是在工業革命100多年後興起的,那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設計思想和範例已經風靡世界。從約堡的建城史來看,它吸收了田園城市注重城鄉接合、城市中必須建有公園和綠化帶等內容,建成了適宜工作和生活的白人城市,但卻忽視了霍華德城市設計思想中追求社會平等和改革的思想,甚至完全走向它的反面,形成了與白人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黑人城鎮,其中的貧困、擁擠和惡劣環境讓人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約堡成了一個兩極對立的世界,但正是黑人城鎮的貧困支撐了白人城市的富裕,兩者以種族隔離制度奇妙地連成一個整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堡經濟大發展,採礦業、製造業和金融業齊頭並進,城市建設也隨之進入新階段。在中央商務區,各種美式建築拔地而起,白人城市的功能區分細化,摩天大樓為人口密集的城市換來公共空間,形成大片綠地和休憩場所。1933年《雅典憲章》通過後,白人約堡用便捷的公路網將工作、居住和遊憩場所聯繫在一起,約堡白人的生產和生活進一步理性化,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沒有差別。但是,黑人城鎮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不僅遠離工作區,交通不便,而且環境逼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最可怕的是大部分黑人城鎮隨時都可能被拆除,居住在這裏的黑人極度缺乏安全感。約堡的兩極化在國民黨政府實行分別發展時期進一步加劇。儘管建成了連接約堡和南非各地、以及貫通約堡的高速公路網,但這隻對擁有私家車的白人有利,廣大黑人勞工的處境更顯悲慘。新南非建立後,約堡的城市發展契合了《馬丘比丘憲章》提出的從精英規劃到全民參與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功能理性主義的教條,桑頓等新城市的崛起就是這些原則的體現,然而,由於約堡已經形成的既有格局,要落實可持續發展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理念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中央商務區的活性化再生、黑人城鎮的經濟發展、約堡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等等都是需要著力解決的全局性問題。

桑頓的曼德拉廣場桑頓的曼德拉廣場

與開普敦和比勒陀利亞相比,約堡給我留下最直接印象的還是它的環境問題。在開普敦和比陀,藍天白雲是常見的氣象,而在約堡,天空晴朗的氣象很少見,霧霾的日子居多。這當然與這些城市的功能和位置不同有關。開普敦地處兩洋交彙處,桌山也擋不住來自海上的季風,儘管汽車很多,但城市汙染似乎不嚴重。比陀地處內陸高原,周圍也是群山環繞,但它是行政首都,工業和人口並不多,城市汙染有限。約堡是經濟中心,人口眾多,無序城市化還在加速發展。無論是在索韋托等黑人市鎮還是非法定居點,大部分黑人家庭都用不上電,其取暖、做飯、燒水等都使用煤炭、木材或煤油,釋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等對10歲以下的兒童的健康影響較大,這些地方兒童的急性呼吸道系統患病率明顯高於住在約堡其他地方的兒童。約堡的交通雖然不像上海和紐約那麼擁堵,但無論是固定汙染還是移動汙染都愈演愈烈。約堡工廠林立,空氣汙染治理技術措施不足,治汙法律執行力度不夠。在瓦爾三角區分佈著大量化工廠、鋼鐵廠、磚瓦廠等高汙染企業,當地的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等濃度都高出美國環保署頒布的標準,導致居住在這一區域的大約200萬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當地學齡兒童的呼吸系統發病率遠超其它地區。就交通而言,運行車輛老舊,公共交通匱乏,交通管理系統效率不高等,導致黑人城鎮附近的大氣汙染比別的城市要嚴重得多。雖然國家在1996年要求使用無鉛燃油,並在1998年通過徵稅等方式鼓勵使用無鉛燃油,但使用率仍然很低,因為無論是加裝催化裝置還是購買無鉛汽油,都需要額外付出一大筆錢,這對居住在黑人城鎮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負擔。據調查,約堡黑人城鎮大氣和學校操場中的鉛含量都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78%的一年級學生體內的血鉛含量超過國際標準,而這些學生在校的表現多少都有些異常。從有害氣體的分佈以及對特定人群的影響中可以發現,約堡的空氣汙染呈現出明顯的環境種族主義特點,它對不同族群兒童的影響使消除種族主義危害的工作更加艱巨和長遠。

約堡的第二個讓市政府頭疼、有礙觀瞻並危害市民身體健康的問題是廢棄物。約堡每天生產廢棄物6000噸,每年生產140萬噸,另有大量非法亂扔的廢棄物。為了清潔環境、改善衛生狀況,約堡市政府在建設“世界級的非洲城市”的目標框架下,於2001年成立了市政府獨資的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Pikitup),負責約堡的廢棄物收納和處理以及全市9000公里街道的清掃。約堡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的願景是:成為非洲領先的綜合廢棄物處理公司,躋身世界最好的廢棄物處理公司行列。使命是:提供超預期的、綜合的、可持續的和創新的廢棄物處理服務,確保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和可回收。具體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零廢棄物填埋,在廢棄物生產最小化和價值最大化基礎上實現循環利用。無論就其願景還是具體目標來看,不能不說約堡廢棄物處理公司雄心勃勃,但就我看到的具體情況(約堡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只有13%,亂扔和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的年損失達1.5億蘭特。)而言,實現預定目標還是任重道遠。不過,雖然現在還做不到,但有奮鬥目標總是好的。

豪德考皮斯廢棄物填埋場豪德考皮斯廢棄物填埋場
豪德考皮斯廢棄物填埋場過秤的垃圾車豪德考皮斯廢棄物填埋場過秤的垃圾車

約堡廢棄物處理公司下設12個分部,負責33個廢棄物收納場、4個廢棄物填埋場和一個垃圾焚化爐。筆者曾在公司獨董的帶領下訪問了阿維龍分部、豪德考皮斯和羅賓遜廢棄物填埋場。分部的主要工作是調度生產、管理員工和車輛等,其工作環境乾淨整潔,與生產一線形成強烈對比。豪德考皮斯廢棄物填埋場占地面積比較大,每天有若干輛垃圾車從街道和收納場把廢棄物運送到這裏,過秤後傾倒到垃圾山頂。山頂上有若干通氣口,把廢氣排出,山底鋪有防滲裝置,以防廢水汙染地下水源。在垃圾山上看到的景象既讓人對撿拾者肅然起敬,又讓人心酸傷感。據說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萊索托的非法移民,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謀生,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然而,畸形的社會環境和垃圾環境不僅扭曲了他們的人格,也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填埋場排出的汙染氣體中,甲烷占50%-60%,二氧化碳占40%。填埋場還排出其它致癌和致畸的汙染物質,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苯,氯乙烯,二惡英,多環芳烴,硫化氫,汞蒸氣,微生物病原體,灰塵等。儘管在填埋時都進行了濕沉降處理,但這些有毒物質都會對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工人和周圍居住的人群產生致命傷害,尤其是其中的苯和甲苯會對人體傷害尤甚。苯是致癌物質,長時期暴露在苯含量高的環境會造成白血病、神經系統受損和皮膚、眼睛、呼吸道的問題,長期暴露在苯含量低的環境會導致慢性病。與苯不同,甲苯不是致癌物質,也不會沉積在人體組織中,但長期暴露在甲苯含量高的環境中會造成頭疼,嗜睡,出生缺陷,呼吸系統刺痛,腎、聽力、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等症狀。一想到這些影響,不禁為這些在填埋場撿拾垃圾的人擔憂,無法想像他們未來的日子將怎麼過活。

羅賓遜廢棄物填埋場羅賓遜廢棄物填埋場
羅賓遜填埋場的撿拾垃圾者羅賓遜填埋場的撿拾垃圾者

羅賓遜填埋場是約堡市內最大的、也是最現代化的廢棄物填埋場。占地面積大約50公頃,每天運送廢棄物200車左右,垃圾山前面的平地據說以前是尾礦壩,後來尾礦壩被重新利用,其基址就成為填埋場將來擴大的預留用地。與豪德考皮斯填埋場相比,羅賓遜填埋場不但處理有序,還能產生一定效益。山下設有廢棄物分類車間,堆上山的廢棄物相對不那麼混雜,填埋場幾乎沒有異味。雨季來臨後,填埋場植被茂盛,填埋場就像一道風景秀麗的山巒,但旱季容易發生野火,遇到大風,塵土飛揚,填埋場就成了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和工廠生產的汙染之源。羅賓遜填埋場滲出的廢水經過處理後沒有任何異味,還可以回用為濕沉降用水。填埋場產生的氣體全部被回收,用於發電。其技術和設備都從德國引進,在此基礎上落實約堡廢棄物處理公司的從廢氣到能源的計劃,從而實現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目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填埋場的發電無償進入約堡電網,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顯然,約堡的這兩個廢棄物填埋場無論就其功能安排還是技術水平來看都有差異,前者雖然簡陋,但也能解決很大問題,後者先進,但成本也高,不過,它昭示的是約堡廢棄物處理的未來方向。

冬季過火的填埋場冬季過火的填埋場
填埋場前的尾礦壩基址填埋場前的尾礦壩基址
羅賓遜填埋場的三組發電設施羅賓遜填埋場的三組發電設施
羅賓遜填埋場的處理水羅賓遜填埋場的處理水

在世界曆史上,隨著城市的出現,人類曆史進入文明時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類曆史進入到現代文明時代。然而,約堡的曆史卻因南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而與世界城市史產生了一定距離。約堡因為實踐種族隔離而使自己擁有了文明與野蠻、現代與反現代交織的曆史。正是在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大背景中,無論從內在論還是外在論的視角來看,約堡的發生、發展都有別於一般城市史,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之後,約堡面臨著人口不斷膨脹的新挑戰。它與曆史遺留下來的舊問題疊加,傳統的城市病與嚴重的環境問題混雜,使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約堡不得不負重前行,進而需要探索出一條高效、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而這註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