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尋求穩定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經中歐雙方商定,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將於9月25日在北京舉行。在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去風險”聲音在布魯塞爾仍時有出現的當下,此次中歐之間的高層對話備受外媒關注。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對話歐方牽頭人東布羅夫斯基斯於22日抵達中國。預計他將與中國官員會面,參訪在華歐洲企業,並在上海舉行的商業論壇上發表講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將是他此次訪華的重頭戲。報導援引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的分析認為,東布羅夫斯基斯此行的安排表明,“雙方都希望在中歐關係出現矛盾後,確保一些溝通渠道是開放的”。歐洲動態網稱,“東布羅夫斯基斯訪華尋求更平衡的經濟關係”。他一直試圖安撫北京,堅稱歐洲希望與中國“保持開放對話”。
路透社認為,北京可能會在對話中要求布魯塞爾澄清,所謂“去風險”究竟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此外,歐盟要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也被普遍認為是關注焦點。《金融時報》認為,站在歐盟的角度,東布羅夫斯基斯將傳達一個直言不諱的信息:“購買更多我們的商品。”據德新社報導,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埃斯凱倫德日前表示,東布羅夫斯基斯的訪問是正確的。但他也說,他們不希望有關稅或貿易限制,“去風險”不應成為保護主義的藉口。
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舉行正值中歐經貿關係日益複雜。一段時間以來,從“脫鉤斷鏈”到“去風險”,一些歐洲政客正在以“保護經濟安全”等理由鼓吹減少與中國的聯繫。儘管如此,中國商務部本月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等國對華實際投資仍在增長。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學者董一凡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歐經貿合作已形成體量巨大的共同利益。即使是鼓吹“去風險”的人也必須承認,大部分的中歐貿易是互利共贏的,這種緊密的貿易和投資關係是市場決定的。目前中歐經貿關係出現一些困難,很大程度上受到歐洲的政治化、泛安全化思想影響。在全球經濟面臨波動、地緣政治影響加劇的情況下,中歐攜手保持經貿關係穩定符合雙方利益,對世界經濟發展也會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