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漫長的夏季?過早高溫、極端天氣和物候生態混亂的警示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9月14日發佈的月度氣候報告顯示,根據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數據,2023年有93.42%的可能性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對於很多人來說,今年的夏季似乎格外漫長難耐。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中國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罕見高溫,隨後又迎來強降雨和洪水;全球範圍內,南亞、東南亞多國在4-5月就早早迎來極端熱浪;加拿大和美國夏威夷山火肆虐,傷亡損失創下有記錄以來最高;英國、愛爾蘭周邊海水異常升溫,威脅魚類生存……

當地時間2023年8月17日,加拿大基洛納,野火持續,煙霧瀰漫。

然而,今年夏天的極端天氣可能只是未來的預演。事實上,北半球的夏季確實在不斷延長。一項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研究顯示,如不採取措施遏製全球變暖,到2100年,北半球每年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夏季。延長的夏日除了帶來更漫長的高溫,還會讓我們見證更多暴雨、山火等極端天氣事件,也給物候生態與農業帶來嚴峻考驗。

“如果全球變暖的趨勢得不到遏製,氣候模式預測表明存在將來的某個時間冬天消失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管玉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到那時的地球是什麼樣,現在難以想像!”

夏季“早到遲退”

管玉平與合作者當時做這個研究純屬偶然和好奇,然而“意外”的發現卻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分析了1952年到2011年北半球的氣候數據,發現在全球變暖影響下,夏季的平均長度已從78天增加到95天。如在現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下不採取任何措施,到2100年,北半球的夏季將長達6個月,其他三個季節的長度均會縮短。

而今年夏季高溫的“早到遲退”正印證著這一趨勢。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1日,法國東部科爾馬,孩子們在公共噴泉中奔跑,為自己降溫,法國正在經曆夏末的熱浪。

早在4月初,東南亞、南亞多地就出現了創紀錄的極端高溫;4月底,歐洲西南和北非多地氣溫高出往年同期正常水平20℃,達到通常只有7、8月才有的高溫水平。隨後,高溫新紀錄層出不窮,多家權威機構宣佈,今年7月已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

直至8月接近尾聲,法國仍有28個省份發佈橙色熱浪警報,中東部分地區氣溫超過50℃,美國中部高溫紀錄仍在被刷新……

高溫之外,這個夏天異常的颶風、山火、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也帶來空前破壞。

這個夏季,中國華北地區在經曆持續極端高溫後,海河流域又經曆了60年來最強降雨最大洪水。旱澇的迅速轉換,既打破了人們對天氣的常規認知,也使災害的預防與應急防範變得更加複雜。

5月,加拿大第一批居民因山火被迫疏散,截至8月19日,還有1000多處山火在持續燃燒,遭遇“史上最糟糕的”林火季;7月中下旬,希臘多地發生千餘起野火,造成的大氣汙染相當於消耗230萬桶石油;8月15日,美國夏威夷山火席捲毛伊島,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最嚴重的山火造成114人死亡千人失聯,曆史名鎮拉海納化為灰燼……

當地時間2023年8月17日,美國夏威夷拉海納,大火過後的景象。

過早到來的持續高溫對於人類、動物和植物來說都可能是災難性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評估表明,相較於工業革命前,全球升溫1.5℃將給人類與自然系統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伴隨全球平均氣溫繼續升高,夏季會開始得越來越早、持續得越來越長,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也將隨之增加。

物候:不再準時的生物節律

異常的季節轉換與溫度變化也給生物節律帶來直接影響。開花、繁殖、遷徙……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按物候有序運轉,而氣候變化正在打亂這一已在過去長達幾個世紀的生物進化中校準的生物鍾。

當地時間2023年7月30日,德國韋尼格羅德,乾旱持續,甲蟲侵擾,樹林被摧毀枯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2022年前沿報告:噪音、火災和物候不匹配》指出,氣候變化下,並不是所有物種都能夠朝相同方向以相同速率演變,正是這種不匹配給物種生存帶來深遠影響,許多物種將會因此滅絕消失。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變暖正使北美的春季開始得越來越早,鳥類跟不上這種變化,偏離最佳繁殖時間,就會錯過棲息環境中資源最豐富的時機,使得幼鳥越少。

在美洲與中東,創紀錄的溫暖冬季擾亂了熊的冬眠週期。它們在冬季的森林里漫步,不僅面臨食物短缺,無法為來年春天的繁殖季儲存脂肪,還給周邊居民與林業工人的安全帶來威脅。

全球升溫導致的夏季延長還助長了傳染病的傳播。有研究表明,當水溫升高時,蚊子由卵到成蟲的時間可從兩週縮短至一週;當氣溫達到26℃至31℃,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相較於20℃時在蚊子體內的複製增加,傳染力增強。

當地時間2023年7月5日,孟加拉國達卡,登革熱病例數大增,醫院內人滿為患。

事實上,這種影響已經在發生。今年到目前為止,僅僅美洲就已經報告了300多萬登革熱病例。登革熱正在向原本不會有埃及伊蚊進入的地區蔓延。2015年,海拔2240米的墨西哥城首次記錄了埃及伊蚊的入侵。

而颶風、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污水系統受損和飲用水中斷,也會增加各類病原體的致病風險。眼下,受到異常溫暖的海洋驅動,大西洋的颶風季節才剛剛開始“甦醒”。8月20日,通常不會受到颶風影響的美國加州發佈了84年來首個颶風警報。

農業:與氣候變化賽跑

“有不少農戶反映,說現在天熱得越來越早,或者一大早就很熱。”氣候變化對生態小農影響的研究者馮啟華告訴澎湃新聞,“比如北京平穀的農戶,去年6月初在山裡面還要蓋被子,但今年6月份已經熱得不行了。”

為調研氣候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反常天氣的影響,馮啟華與同事從2022年5月開始,走訪了京津冀與華南兩地的18個農場,訪談了28戶生態小農。

她在走訪中瞭解到,由於夏季的極端高溫,許多農戶已不得不改變作息時間,在早8點前以及下午5、6點後較為涼爽的時間去地裡幹活。

“(我們)現在就是在與氣候變化的速度賽跑。”她形容道。

此外,還有農戶發現,當冬季過於溫暖或短暫,越冬害蟲基數增加,異常的溫度或降水變化打破了土壤中害蟲和益蟲的種群平衡,農作物在春天會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9日,西班牙Montilla,由於高溫缺水,葡萄收穫季提前,工人整日整夜忙於採摘。

但在馮啟華看來,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並不是高溫和夏季延長本身,而是季節轉換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高度不確定性。“氣候變化最大的問題是升溫的速度超過了某些系統能夠承受的範圍。”

這不僅意味著農戶難以依照原有傳統節氣和物候信號安排生產,也意味著作物更容易減產或商品性降低。

“如果是自然發生的氣候變化,時間通常會在幾百幾千年中緩慢發生,動植物往往能夠適應環境,或遷移至適宜生存的地方,但如今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的速度是在100多年內發生的,這使得它們遠遠‘跟不上步伐’。”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