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中東戰爭,巴以陷入“悲劇循環”

圖片說明: 1948年,巴勒斯坦難民離開家園。圖片說明: 1948年,巴勒斯坦難民離開家園。
圖片說明: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戰機飛越西奈半島上空,對埃及發動襲擊。圖片說明: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戰機飛越西奈半島上空,對埃及發動襲擊。

姚惠娜

編者的話:巴以新一輪大規模衝突爆發,雙方傷亡慘重,局勢不斷升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流血衝突已經持續了近百年,多次中東戰爭讓悲劇不斷上演,無數難民離開故土。多國呼籲和平,從中斡旋雙方調解,然而和平之門反複開關,巴以雙方在領土、邊界等問題上始終未能達成協議。

巴勒斯坦人生鏽的鑰匙

84歲的老人哈桑常常望著手中生鏽的鑰匙出神,他永遠忘不了,自己與家人前往難民營前,父親是如何鄭重地鎖好門,把鑰匙放到包里的。那時,全家都以為他們還能回到海法,回到家鄉,不曾想過難民營會一下子住到現在。哈桑父親帶著全家前往敘利亞,他們頂著炮火艱難跋涉,那時正值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和一個猶太人的國家。阿拉伯人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人口數的69%,得到了40%多一點的土地;猶太人約占總人口數的31%,得到了超過58%的土地。耶路撒冷及其近郊村鎮由聯合國管理。分治決議遭到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的強烈反對。1948年5月14日,猶太複國主義者宣佈成立以色列國。次日,憤怒的埃及、外約旦(即現在的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相繼出兵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開始時,阿拉伯國家軍隊在數量及裝備上占有一定優勢。面對阿拉伯軍隊的強大攻勢,美國通過聯合國要求阿以雙方停火,讓困境中的以色列獲得重新組織、裝備軍隊的機會。美國還通過“經濟威脅”讓英國停止供應阿拉伯國家先進武器、撤走高級軍官等。

從1948年6月11日到7月8日,這4周時間完全扭轉了阿以雙方的軍備對抗局勢。7月9日,準備充分的以色列軍隊發動攻擊,通過10天的戰鬥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陣營的戰局每況愈下,最終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拉伯人的失敗結束。

戰爭的失利讓巴勒斯坦人付出沉重代價,他們不僅錯過了建立獨立國家的機會,其賴以立國的領土也被全部瓜分。約旦河西岸被外約旦占領,加沙地帶被埃及控製,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阿拉伯人的其餘領土被以色列占領。大批巴勒斯坦人流落他鄉,成為難民。就像哈桑所說的,他們離開家的時候都鎖好了門、帶著鑰匙,就像平時出門一樣,等待回家。沒想到這一走,再也沒能回去。

多次中東戰爭,悲劇不斷上演

1948年的中東戰爭只是阿以之間幾十年流血衝突的開始。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是運送石油等物資的戰略要道,此前基本處於英法合資企業的控製之下。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起軍事行動,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最後雖然戰敗,但獲得了運河的主權。以色列獲得亞喀巴灣蒂朗海峽的通航權,在埃以之間建立緩衝帶,並逐漸發展為地區性軍事強國。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5日上午8時許,埃及電台中斷節目,宣佈“以色列軍隊今天上午對我們發動了襲擊。他們對開羅發動空襲,我們的飛機追趕敵機”。以色列猛烈轟炸了開羅附近和位於蘇伊士沙漠的埃及空軍基地,搶先掌握製空權。

這次戰爭持續6天,以色列成為最大受益者,它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耶路撒冷老城也落入以色列手中。阿拉伯國家遭受巨大損失,大批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這些難民主要分佈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約旦、埃及等周邊阿拉伯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地區。

阿拉伯人並不甘心先前的失敗,決定再次出兵。他們將進攻日定在1973年10月6日猶太教的贖罪日,這是猶太人一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日子。在這一天,虔誠的猶太教徒不吃、不喝、不工作,在猶太會堂祈禱。6日當天,整個以色列都沉浸在節日氣氛中,軍隊官兵也處於休息狀態。下午2時,埃及200架戰鬥機升空,對以色列軍隊展開突襲,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士氣高昂的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前3天取得了巨大勝利,以色列則倉促應戰,後趁埃及出現嚴重失誤,才扭轉戰局。最後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要求下,埃及和以色列停火。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到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暗殺重傷,6月6日,以色列出兵黎巴嫩,打擊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勢力,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以以色列勝利告終,巴解組織撤出黎巴嫩。

反複開關的和平之門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最高權力機構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在阿爾及爾召開第19屆特別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在我們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它的首都為光榮的耶路撒冷”。

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巴解組織和以色列代表達成和平協議。9月13日,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在白宮草坪正式簽署《奧斯陸協議》。根據協議安排,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談判”在1996年5月前開始,在1999年5月前達成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協議。

但和平之窗打開了一會兒就又關上了。1995年,拉賓在特拉維夫被反對和平行動的以色列極端分子刺殺,初期談判陷入停頓。後在美國的調解下,巴以雙方再度進行談判,討論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邊界劃分、水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雙方民族主權、安全、經濟、宗教爭端,要任何一方做出讓步都很睏難,談判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加上雙方極端勢力的阻撓和以色列政局的多次變化,巴以和平進程一再受挫。

2000年9月28日,在數百名軍警和保鏢的護衛下,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突然闖進位於耶路撒冷老城的伊斯蘭教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廣場。現場不滿的巴勒斯坦群眾和以色列警察爆發流血衝突,曠日持久的“阿克薩起義”隨之開始。巴以和談形勢急轉直下,衝突不斷升級。(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