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媒:種姓制度隨印度移民來到加拿大,“低種姓”感覺更加受歧視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網站近日刊文,關注了加拿大印度裔人群中存在的種姓制度觀念問題。

古普瑞特·辛格 圖源: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古普瑞特·辛格 圖源:加拿大廣播公司(CBC)

報導稱,安大略省奧沙瓦杜倫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古普瑞特·辛格(Gurpreet Singh)去年秋天從印度抵達加拿大安大略省,他就發現,加拿大的一些印度移民有一樣東西並沒有留在祖國——他們心中的偏見。辛格說,他在被稱為種姓制度的南亞古老社會體系中被視為棄兒,而在加拿大,他作為“低種姓”面對的來自印度裔同胞的歧視,卻比在印度時還要嚴重。

報導指出,印度是加拿大移民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報導介紹稱,印度教種姓制度根據血統將人們分為四個群體——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個人的種姓通常可以通過他們的姓氏來識別。四個主要種姓又分為3000個種姓和25000個副種姓。

辛格屬於達利特人,即所謂賤民。根據種姓制度,這個種姓是被排斥的,不屬於社會秩序之列。

圖源: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圖源:加拿大廣播公司(CBC)

錢納亞·揚加姆(Chinnaiah Jangam)是卡爾頓大學曆史系副教授,他指出,種姓制度觀念會長期傷害移民。他說:“來自這些背景的學生或員工會覺得,不方便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們會覺得不自在。”

梅拉·埃斯特拉達(Meera Estrada)是多倫多全球新聞電台流行文化節目kultur’D的聯合主持人,她出生在加拿大,但她說自己從小就知道自己是達利特人。她經常隱藏自己的身份,因為其他印度裔背景的人們瞧不起她所在的群體。

加媒報導提到,印度於1955年通過了一項法律,廢除“賤民制度”,該詞曾用於描述排斥一些種姓的做法。但埃斯特拉達認為,針對達利特人的社會汙名化仍然存在,這在她20多歲時變得更加明顯。

她表示,“在寺廟試圖扮演媒婆的阿姨們總是會說,‘哦,這是一個來自好家庭的好男孩。’ 暗示他來自更高種姓,我只是覺得,如果這就相當於好,那我呢?我不好嗎?”

報導舉例稱,加拿大薩馬斯特婆羅門協會是一個私人婚介社交媒體群組,擁有4100名成員。該小組稱,其“目標是將所有婆羅門團結在一個屋簷下,同時他們可以在所有其他婆羅門組織中服務”。

群組管理員賈格魯提·巴特(Jagruti Bhatt)在接受古吉拉特語採訪時表示,該小組只接受婆羅門種姓的成員,儘管她後來補充說,所有種姓都可以參加該群組組織的活動。

巴特說,“我們只允許婆羅門進入這個群體。不同的組織存在,以標註不同的社群。同樣,我們的組織也只針對一個特定的種姓。”但她沒有回應有關這個團體是在宣揚種姓主義的指責。

埃斯特拉達認為,這個網絡群組的存在“非常令人作嘔”,“舉個例子,假如說那裡僅限白人。我幾乎看不出這(與種族主義)有什麼不同”。

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印度媒體資料圖)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印度媒體資料圖)

報導提到,曾擔任印度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的印度法學家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Bhimrao Ramji Ambedkar)在1916年警告說,種姓制度有可能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他反對“賤民”的概念,並燒燬了一本古老的印度教經典著作 《摩奴法論》以示抗議。

同時,安貝德卡爾在其論文《印度種姓》中寫道,“如果印度教徒遷移到地球上的其他地區,印度種姓制度將會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

編輯(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