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標”颱風或將更頻繁出現?

今年超強颱風達8個

9月1日,在廣東省汕尾市城區,工作人員處理被颱風“蘇拉”吹倒的樹木。新華社發

“小犬”颱風雲圖。圖據中央氣象台

一風未平一風又起。從7月中旬生成的“泰利”開啟颱風季後,“蘇拉”剛走,“海葵”接上,時隔不久,“小犬”又掀起暴風雨,今年超強颱風數量為何“超標”?

常年平均來看,一年中的7-9月是颱風最活躍時期,生成數和登陸數都是全年最多時段,但今年颱風生成和登陸數量都明顯偏少。截至10月中旬,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總共生成了15個颱風,而常年平均一年里大約會生成25個。

今年生成的超強颱風達8個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7-9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1個颱風,其中5個登陸我國:2304泰利、2305杜蘇芮、2309蘇拉、2311海葵、2314小犬,其中還不包括以熱帶低壓登陸我國的2306卡努。而常年平均(1991年-2020年)來看,7-9月生成颱風數14.46個,登陸我國5.66個。

生成颱風數量雖少,但仍有不少颱風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福建登陸、後又北上製造災難性影響的颱風“杜蘇芮”,以及超長待機活了15天、後又進入東北製造降水的颱風“卡努”,還有原地畫了個圈、並把廣東海岸線“描”了一遍的颱風“蘇拉”和廣東海岸線描邊大師2.0颱風“小犬”,甚至還有個不遠萬里從東太平洋趕來“偷渡”的颱風“多拉”。

不僅路徑奇特、預報難度大,今年的颱風強度還都很強。今年以來生成的15個颱風有8個達到超強颱風級別(7-9月的11個颱風中,6個都曾達到過超強颱風級別),其中登陸我國的5個颱風中,除“泰利”外其他4個颱風最強時都達到過超強颱風。

這並不是正常狀態。粗略統計,2000年到2022年年均生成超強颱風大概5個。今年超強颱風數明顯“超標”,且帶有顯著的破壞性。

9月上旬,受颱風“海葵”影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先後出現強降雨,出現較嚴重內澇。

7月29日至8月1日,颱風“杜蘇芮”一路北上,殘餘環流給京津冀地區帶來曆史罕見的極端降雨過程。

今年颱風為何這麼強?

為什麼今年的颱風能量這麼強?10月13日,知名科普大V“中氣愛”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實際上截至10月11日,西北太平洋共生成15個颱風,比常年同期大幅偏少。

“今年的颱風確實非常強,平均強度、極端強度都大大超過平均水平,其中超強颱風達到了8個,為2016年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率達到了50%以上,為史上最高年份之一。”

今年每一個亮相的颱風都不容小覷。“超強颱風‘蘇拉’達到17級以上,並走出沿廣東海岸線移動的路徑,令香港發出10號颶風信號;超強颱風‘海葵’達到16級,先後登陸我國台灣、福建和廣東,並在華南維持10天以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極端特大暴雨,總雨量超過了杜蘇芮,堪稱今年‘水王’。”據“中氣愛”介紹,不久前的超強颱風“小犬”達到16級,登陸我國台灣後在廣東沿海巡遊,留下近100米/秒的驚人實測,其後又在廣東近海突然北折,令港珠澳降下特大暴雨。“可見,今年的超強颱風不僅強度強,而且壽命長,個性十足,影響巨大,因此給人印象深刻,造成了今年颱風很多很強的印象。”

“中氣愛”介紹,今年較多的超強颱風背後,兩個因素或許起了重要作用,一是海洋普遍變暖,海溫動輒大面積達到30攝氏度,想不是超強颱風都難;二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背景下,颱風生成源地偏東,壽命更容易偏長,強度偏強。如果海洋變暖持續,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更強的超強颱風,之前的那些颱風紀錄,可能會很快被破掉。”

今年7月世界氣象組織曾宣佈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或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現在來看,厄爾尼諾現象仍在持續發展,並且6月以來Nino3.4海區溫度指標已連續3個月超過1℃。

統計發現,近年來登陸我國的颱風中,颱風及以上強度的颱風正在變多。尤其2004年以來的強颱風及以上強度共39個,占總數的近七成(68%),其中2014至2018年有5個超強颱風登陸我國。

“颱風生成與否會受到海溫、季風活動、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偉躍表示,如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被副熱帶高壓所控製,就會抑製對流活動,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而季風偏弱,對流雲團活動也會偏弱,不利於颱風生成。這些環境場的變化都會影響颱風的生成和發展。

未來生成的超強颱風變多

事實上自2019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活躍度都低於平均水平,無論是生成颱風數量、登陸我國颱風數量還是累計氣旋能量指數(ACE)都較2019年以前偏低。

2020年總計23個命名颱風,5個登陸我國,最強登陸颱風是第六號“米克拉”,以12級風力登陸福建漳浦,全年的ACE指數僅為152.8,是1949年以來第4低的數據。

2021年總計22個命名颱風,6個登陸我國,全年ACE指數為209.6,最強登陸颱風是第六號“煙花”,以13級風力登陸浙江舟山,充當了太平洋水汽的大型水泵,將水汽凝聚成急流,送向華北平原,間接導致了“7·20”鄭州大暴雨,造成了嚴重損失。

2022年,全年22個命名颱風,5個登陸我國,全年ACE指數為163.2,比2021年還低。

2019年到2022年間,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度偏弱,主要是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北大西洋颶風更加活躍,而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強大的下沉氣流抑製了颱風的生成和發展。

近年不僅颱風呈現數量遞減勢態,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至2022年,我國暴雨發生次數走勢振盪,並沒有較為明顯的增加趨勢。並且自2019年以來,我國暴雨發生次數還有緩慢減少的趨勢。

這些變化趨勢似乎與公眾對近年來的印像有些出入。事實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對暴雨和颱風印象深刻,除了受其發生頻次、強度、持續時間及範圍影響以外,近年來大眾傳媒與自媒體快速發展導致的信息傳播快也是重要因素。

目前,除了正調頭往太平洋腹地奔去的15號颱風“布拉萬”,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洋面還將有1個颱風生成。即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全年各月均可能有颱風生成,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隨著夏季風逐漸敗退,颱風活躍季也將“落幕”,想要追上常年颱風年均數量“指標”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而將目光放得更遠些,隨著極端天氣常態化,未來這些“超標”颱風,可能還會比過去更頻繁地出現。不僅生成的超強颱風變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強度也會呈現變強趨勢。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見習記者 馬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