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影響正擴散:真主黨武裝已捲入戰局,伊朗又將如何應對?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5日,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當地居民圍觀挖掘機在以色列空襲後的建築廢墟現場作業。 新華社 圖

據央視新聞報導,巴勒斯坦衛生部門10月24日表示,本輪巴以衝突已造成巴方5886人死亡,其中加沙地帶超過5791人死亡,約旦河西岸95人死亡。另據以色列衛生部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8日下午,以色列方面已有超過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國人死亡。截至目前,巴以本輪衝突已致雙方超7200人死亡。

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以色列已向加沙地帶投放了6000枚炸彈,幾乎相當於美國一年在阿富汗使用的炸彈數量。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在電視聲明中說:“我們已經殺死了數千名恐怖分子,但這僅僅是開始。”

兩週過去,巴以衝突持續延宕,熱度不降反增,周邊國家和武裝組織逐漸捲入戰局,此次衝突波及範圍已然擴大。隨著真主黨與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南部邊境摩擦升級,有矛頭指向伊朗,暗示其為此次事件的幕後推手。面對巴以緊張局勢,伊朗是何態度?決策如何?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5日,黎巴嫩,以色列炮擊黎巴嫩南部村莊Maroun Al Ras,對面是以色列的Moshav of Avivim,煙霧從建築物上方升起。 視覺中國 圖

真主黨入局,衝突不斷升級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前報導,在中東什葉派政治組織中,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關係是層級和水平最高、具有戰略夥伴性質的委託-代理關係。在20世紀80年代,伊朗通過考察黎巴嫩的環境條件,在眾多什葉派政治組織中選擇真主黨作為代理人進行扶植和培養,並使雙方的關係從代理關係發展到聯盟關係,使伊朗通過與真主黨的長期合作關係,在黎巴嫩政治和外交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伊朗的支持和指導下,真主黨從一個地下抵抗運動演變成黎巴嫩的主要政治參與者。

據央視新聞報導,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發起“阿薩克洪水”行動。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隨即表態,稱此次行動是“對以色列持續占領巴勒斯坦土地的果斷回應”。隔天,該組織為了“聲援勝利的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和堅定的巴勒斯坦人民,解放依舊被占領的黎巴嫩土地”,對以色列自1967年起占領的舍巴農場發射了製導火箭彈,以方隨即炮擊回應。自此,真主黨武裝與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邊境地帶頻頻交火,炮轟對方軍事哨所。目前真主黨武裝已有40餘名人員陣亡。

真主黨武裝與以色列軍隊的恩怨由來已久。從1982起,雙方一直在黎巴嫩南部纏鬥,直到2000年以色列軍隊撤出。2006年,雙方又因換囚引發了一場為期34天的衝突,導致超過1100名黎巴嫩人和165名以色列人喪生。近來兩週多的持續摩擦也使得雙方關係達到2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緊張程度。真主黨武裝的入局也代表此次巴以衝突造成的影響已經從加沙地帶擴散,事態正不斷升級。

牽一而動,伊朗是何態度?

與以色列存在長期矛盾的伊朗在哈馬斯對以色列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後對“抵抗組織”表示聲援。伊朗外交部長侯賽因·阿米爾-阿卜杜拉希揚10月12日表示,“抵抗軸心”(包含伊朗、敘利亞、真主黨和哈馬斯)將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和加沙地帶犯下的“戰爭罪行”進行回應。鑒於伊朗的強硬態度及其一貫立場,一些聲音將此次衝突的矛頭指向伊朗,認為伊朗為哈馬斯的“阿克薩洪水”行動提供了支持,是此次事件的幕後推手。

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 視覺中國 圖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 視覺中國 圖

10月16日,以色列首席軍事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在簡報中宣稱:“真主黨在伊朗的指示和支持下進行了多次槍擊襲擊,以分散我們在加沙戰爭的注意力。” 10月23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科比在發言中稱:“(我們)知道伊朗在某些情況下積極促成此次事件。”隔天,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美國不希望與伊朗發生衝突,也不願戰爭繼續擴大。但如果伊朗或其代理人繼續攻擊美方人員,我們會果斷而迅速地捍衛我們的安全,我們的人民。”

對此,伊朗一再否認參與了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並否認對此提前知情。伊朗駐聯合國大使阿米爾·賽義德·伊拉瓦尼在安理會上回應道,布林肯試圖將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歸咎於伊朗,這是“毫無根據的指控”,伊朗斷然不會接受。他說:“我們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承諾不會動搖。美國以犧牲無辜的巴勒斯坦人民為代價,公然與侵略者結盟……我們在竭盡所能地阻止衝突加劇,而美國無疑在火上澆油。”

另據新華社報導,哈馬斯海外領導人之一阿里·巴拉凱9日也表示,哈馬斯7日大規模襲擊以色列行動系少數哈馬斯高層指揮官策劃,就連伊朗、黎巴嫩真主黨等哈馬斯最緊密的盟友也沒有提前得到通報。

伊朗雖然對參與衝突保持否認,但曾多次表示對哈馬斯和真主黨武裝的支持。據新華社消息,10月13日,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與真主黨領導人賽義德·哈桑·納斯魯拉以及黎巴嫩看守總理納吉布·米卡提和黎巴嫩外長阿卜杜拉·布哈比卜會面時表示,雖然伊朗沒有參與此次行動,但對此表示支持。 15日,阿卜杜拉希揚警告以色列停止進攻加沙,否則伊朗將被迫採取行動。但僅僅幾個小時後,該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則表示,除非以色列進攻伊朗,損傷了伊朗的人民和利益,否則其武裝部隊不會介入當前局勢。

截至目前,伊朗尚未明確自身應對本輪衝突的策略,但其轉變的口風和軟化的語氣顯示出了伊朗方面的猶豫,暗示著伊朗在應對當前衝突時陷入了一定的困境。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8日,伊朗德黑蘭,民眾在伊斯蘭革命廣場參加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 視覺中國 圖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8日,伊朗德黑蘭,民眾在伊斯蘭革命廣場參加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 視覺中國 圖

鋼絲上行走,伊朗面臨兩難處境

作壁上觀,或是入局爭利?面對複雜多變形勢,伊朗似乎暫時以自保為第一要務。

伊朗議會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委員會10月18日曾表示,正與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和黎巴嫩真主黨保持聯繫,三方均不希望伊朗開展軍事行動。三名安全領域的消息人士10月26日則透露稱,伊朗決策層目前已達成共識:支持真主黨武裝對距加沙200多公里的以色列軍事目標以及低海拔地區進行“強度有限”的跨境攻擊。伊朗方面的目的在於擾亂以軍的節奏,而不再另開新戰線。

自保對伊朗來說是必要,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按兵不動雖然可以避免伊朗捲入戰爭,但也會削弱伊朗在同盟國家、組織當中的影響力,這與伊朗一直以來追求的區域優勢相悖。不過,出兵擴大局勢也絕非上策:從外部條件來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再加之美國已將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移至地中海東部作為警告,貿然出兵引發的後果不可估量;從國內形勢來看,經濟危機下,伊朗每年給外國軍事組織撥款的政策遭到了部分伊朗民眾的反對。“不為加沙也不為黎巴嫩,我只為伊朗獻出生命。”多年來,這句話已多次在伊朗國內的抗議活動中出現。

在盤根錯節的局勢下,伊朗每一步決策都像在鋼絲上行走。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智囊團中東項目負責人喬恩·奧爾特曼分析稱,伊朗領導人應該對支持哈馬斯感到壓力,“一旦參與當前局勢,事態會向所有人都不願意看見的方向發展,所有人都在懸崖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