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礦商:全球50%的鋰產量來自西澳,澳州98%的鋰出口中國

國內鋰電產業上遊的鋰礦對外依存度高的局面,短期內仍然存在。

日前,澳州聖佐治礦業有限公司執行主席John Prineas在出席第10屆中國(深圳)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時表示,西澳州州主導著全球上遊鋰資源,中國則主導著全球下遊鋰鹽、電池材料及電池供應鏈。    

具體來看,全球50%的鋰產量來自西澳州州,而澳州98%的鋰出口至中國。中國擁有60%的鋰鹽,65%的鋰電材料以及77%的電池製造能力。

據澳州工業、科學和資源部(DISR)發佈2023年9月版《資源和能源季刊》報告,2022-2023財年,澳州的鋰總產量為405,000噸LCE。

此外,DISR在今年6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澳州支持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礦物出口收入累計將超過400億澳元,其中鋰和銅將為主要貢獻者。

在鋰資源方面,電動汽車需求的增長將推動鋰金屬需求大幅增長,但由於開採增多將推動鋰產量增加,預計鋰出口收入將從2022-2023財年的190億澳元下降至2024-2025財年的150億澳元。

此外,John Prineas在論壇上還提到,澳州在2010年僅有格連布殊礦的一座在產礦山,該礦山由Talison Lithium100%持有,而Talison則由天齊鋰業與IGO的合資企業持股51%,美國雅保持股49%。

格連布殊礦2010年的產量佔全球產量90%;目前,澳州在產鋰礦已達六座,格連布殊礦的產量在佔全球產量中的佔比下降到25%。不過,在鋰鹽工廠方面,澳州在產的僅有兩座氫氧化鋰工廠。

據介紹,聖佐治礦業是一家位於西澳州的礦業勘探公司,該公司旗下擁有位於西澳的亞歷山大山的鋰礦開採權。公司已經確定勘探出大量露天的偉晶岩堤壩,該地區的偉晶岩具有巨大的鋰礦開採潛能。

作為製造鋰離子電池的關鍵原料,鋰礦在全球範圍的需求量和戰略地位仍然保持長期增長形勢。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在2050年淨零排放情景下,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將超過3億輛。麥肯錫公司預計,鋰離子電池將以大約30%的年復合率持續增長,鋰需求將從2021年的約50萬噸碳酸鋰當量(LCE)增加到2030年的約300萬至400萬噸。

澳州擁有世界第五大鋰資源儲量,憑藉國內資源稟賦和先進採礦技術,成為全球鋰礦供應鏈的主導者。此前澳州統計局數據顯示,澳州在2021年出口到中國的鋰佔每月總價值的85%以上,2022年上半年每月佔比超過94%。

為增加對鋰電池原料的上遊控制,中國公司持股了眾多澳州礦企。除了天齊鋰業控股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鋰礦格連布殊的多數股份外,贛鋒鋰業在澳州持有Mount Marion、Pilbara、Finniss礦源的部分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鋰鹽價格不斷走跌的情況下,近期澳礦的定價機制開始發生改變。此前鋰礦價高且跌速較慢,但鋰鹽價格較低且跌速較快,導致國內鋰鹽商出現售價與成本倒掛情況。   

澳礦目前主流定價方式為Q-1定價,即當季度鋰礦長協價以上季度鋰鹽價格為基準進行商定,在鋰鹽價下行行情下,精礦價格跌速慢於鋰鹽。

從今年10月開始,已有國內鋰鹽廠與澳礦談判四季度鋰礦價格,將鋰礦定價模式改為M+1,即按照原料交付後+1 月鋰鹽價格為基準進行結算,該模式下,鋰礦價格與鋰鹽價格漲跌節奏更為一致,鋰鹽加工將大大減少虧損局面。

另一方面,為規避過於依賴澳礦導致的供應鏈斷裂風險,近年來,中國鋰資源企業和加快了對非洲和南美洲的鋰資源採購鏈佈局。

其中,非洲憑藉豐富的鋰資源,相對友好的投資環境以及成本等方面優勢對中資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2020年以來贛鋒鋰業、盛新鋰能、天宜鋰業、中礦資源等公司在非洲的鋰礦佈局加速,簽訂了多份包銷協議,並開展了更深層次的股權合作。

其中,馬里的Goulamina鋰礦是全球最大的高品位鋰礦之一,採礦權由贛鋒鋰業與澳州礦業公司FireFinch共同持有,鋰礦項目品位達1.45%,鋰礦資源1.09億噸,LCE達19.67萬噸。項目已於2022年6月3日開工,預計2024年投產。今年9月,贛鋒鋰業宣佈擬1.38億美元增資馬里項目。

2022年2月,中礦資源以1.8億美元現金(約合人民幣11.46億元)的價格收購位於津巴布韋Bikita鋰礦74%的股權。IRES報告顯示,Bikita鋰礦區累計探獲的保有鋰礦產資源量為2941.4萬噸礦石量,其中氧化鋰金屬含量為34.4萬噸,折合碳酸鋰當量為84.96萬噸。

今年7月,該礦200萬噸/年(鋰輝石)建設工程和200萬噸/年(透鋰長石)改建工程完成,目前已經實現穩定生產,產能分別為透鋰長石精礦30萬噸/年,鋰輝石精礦30萬噸/年。也是在今年7月31日,Bikita礦運往中國的首批鋰精礦從南非德班港起運,曆時29天,運抵南昌向塘碼頭,而後陸運至中礦資源所屬江西東鵬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