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竟然是「外國人」?

英國王室是當今世界現存的古老王室之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從家族成員的愛恨情仇,到珠寶名宴的老錢風範,王室的一舉一動總是抓人眼球。

鮮為人知的是,如今的王室並非來自英國本土,有著「歐洲祖母」稱號的Victoria女王,也可以說是德意志人。英國王室里,究竟有著多少種血統?追根溯源,誰才是歐洲王室的「老祖宗」?澎湃問吧邀請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廖平,一起溯源歐洲王室。

@子非魚啊:為何說英國王室里,有很多外國血統?是指王室與其他國家常常「聯姻」嗎?

廖平:不光光是「聯姻」,從某種程度上講,英國王室本身就是「外來」的。七十多年前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時,威斯敏斯特教堂外專門豎立了12尊「女王神獸」(Queen’s Beasts)雕塑,代表英國各地區以及歷史上的不同王室世系。不過其中大部分神獸所代表的世系都離王室非常遙遠,而關係最近的反倒是唯一一尊象徵「外國」的神獸——一匹象徵著神聖羅馬帝國漢諾威選侯國的白馬。1714年,漢諾威的索菲亞之子格奧爾格·路德維希(1660—1727)登基為英國國王,是為佐治一世,今天的英國王室都是他的直系後代。

1714年佐治一世著加冕袍服1714年佐治一世著加冕袍服

根據1705年《索菲亞歸化法》(Sophia Naturalization Act),佐治一世(及其非羅馬天主教徒後裔)在法律上為英國公民,但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王室是地地道道的「德裔英國人」。在1837年之前,英國君主同時也是漢諾威的統治者,佐治一世和佐治二世(1683—1760)經常會搬到漢諾威呆上幾個月。這種與德意志地區的聯繫自然也會因為「聯姻」關係得到強化——在20世紀之前,英國王室的王子公主們幾乎都與德意志新教邦國通婚。這一聯繫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語言:在佐治一世之後,曆代王室的英語越來越流利,但他們的德語始終沒有丟,畢竟家裡總是少不了英語說得跌跌撞撞的小媳婦和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數量不小的德意志隨從人員。例如Victoria女王(1819—1901)就是被德意志保姆路易絲·萊岑帶大的,導致她小時候講英語帶有較重的德語口音,需要專人進行矯正。而她和夫君艾伯特親王之間經常講德語,甚至還能分辨不同地區德語的方言口音。如果我們穿越到19世紀的白金漢宮,聽到有人說德語,一定不要覺得違和。

自家的王室是「外國人」,自然會讓一些英國人感到不快。在18世紀,他們不敢直接攻擊王室,而是對王室的故鄉漢諾威極盡醜化,指桑罵槐。不過這在當時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因為在近代早期歐洲,讓「外國人」做君主並不罕見,更何況英國王室也很願意展現他們的「英國性」——Victoria女王可以關起門來講德語,但她的「德味」英語一定要改掉。

英劇《Victoria》劇照英劇《Victoria》劇照

但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特別是到民族主義高漲的「一戰」期間,王室殘留的一點「外國性」也難以被容忍了。尤其是1917年,倫敦還遭到了德軍「哥達G4型」重型轟炸機的空襲,王室的名稱「薩克森—科堡與哥達」(艾伯特親王的故鄉)就顯得尤其刺耳了。於是國王佐治五世正式將王室名稱改為「溫莎」,並剝奪了德軍中幾位親戚的英國親王頭銜,以示與自己的德意志「血統」一刀兩斷。從那以後,王室越來越被英國內外的人視為「典型」(quintessential)的英國事物——外國遊客到英國不去參觀白金漢宮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王室在「脫歐派」中的支持率也明顯高於「留歐派」——但這不過是一百年來的事情,這在喜歡營銷自己「歷史悠久」的英國只是一瞬間。

其實,今天王室的德意志「血統」並沒有徹底消失。在聖誕節這個英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普通家庭一般會在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交換禮物,但英國王室卻是在12月24日平安夜的下午茶過後交換禮物,據說這是根據德意志的傳統。而那部讓英國王室成為「英國人」的《索菲亞歸化法》也一直生效了很長時間,一些與漢諾威家族沾親帶故的歐洲大陸貴族援引此法弄到英國公民身份,包括「二戰」期間曾在德國國防軍服役的漢諾威家族後人恩安斯·奧古斯特。

英國王室的「外國」血統不僅僅是有趣的冷知識,它還與歷史研究的一些新趨勢有關。在中世紀以來的歐洲,一個人同時作為兩個以上國家君主的「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或「復合君主國」(composite monarchy)現象頗為常見,這些復合君主國有一些發展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例如英格蘭與蘇格蘭(英國)、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西班牙)等,另一些則沒有,例如英國與漢諾威、波蘭—立陶宛與薩克森等。

傳統的歷史書寫往往以民族國家為中心,忽視那些後來分道揚鑣的復合君主國,但在近年來歷史研究的「跨國轉向」(transnational turn)中,復合君主國可以成為很好的切入點,因為它不僅僅事關一家一姓,還會對兩個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和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英國史學者開始重視近現代英國史的「漢諾威維度」(Hanoverian dimension),甚至有人提出用「英國—漢諾威」(Britain-Hanover)來稱呼1714年至1837年的英國。

另一個有趣的冷知識:漢諾威駐英公使漢斯·卡斯帕·馮·博特默(1656—1732)為佐治一世順利入主英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還負責在英國協調漢諾威事務。他的官邸就是唐寧街10號,那裡後來成為英國的首相府。

唐寧街10號唐寧街10號

@烏龍:歐洲王室追根溯源,老祖宗是哪裡人?

廖平:英國女王Victoria(1819-1901)的9個子女中有不少與歐洲其他國家王室「聯姻」,她的孫輩中有德國占士,曾孫輩有挪威國王、希臘國王、羅馬尼亞國王、西班牙國王以及差一點當上俄羅斯占士的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重孫輩有瑞典國王和丹麥女王,故有「歐洲祖母」之稱,但其實她的後裔並沒有涵蓋所有的歐洲王室。

與她同時代、早年曾打算與她「聯姻」的丹麥國王基斯坦奴九世(1818-1906)則有「歐洲嶽父」之稱,今天的比利時國王和盧森堡大公也是他的後代。不過今天的荷蘭國王、列支敦士登大公和摩納哥大公都不是Victoria或基斯坦奴九世的直系後代。

如果論今天歐洲所有統治王室君主最近的共同祖先,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黑森—達爾姆施塔特方伯路易九世(1719-1790),當今所有歐洲君主基本都是他的八世孫(列支敦士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為七世孫,丹麥國王費特瑞克十世為九世孫)。

其實,追溯歐洲君主共同祖先都得往德意志地區找。首先,歐洲王室的理想「聯姻」對像是其他國王的王室,過去哪怕是和本國貴族通婚也屬於門不當戶不對的「貴賤婚」。而小國林立的德意志地區自然能提供充足的「聯姻」對象,並且這些邦國往往國小民弱,與之「聯姻」沒有「外戚干政」之憂。

英劇《Victoria》劇照英劇《Victoria》劇照

其次,在19世紀之前,跨教派「聯姻」的現象還比較敏感,例如根據英國1701年《王位繼承法》,與羅馬天主教徒通婚將會失去英國王位繼承權,所以歐洲王室往往是新教國家與新教國家「聯姻」,天主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聯姻」。而根據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後確立的「教隨邦定」原則,德意志地區既有新教邦國,也有天主教邦國,有的家族還有新教支系和天主教支系,甚至邦君只要不破壞既定的教派安排,個人改變信仰也是可以的。因此歐洲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的王室就在德意志地區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綜上所述,歐洲王室的共同祖先其實都是德意志人。有趣的是,「歐洲嶽父」丹麥國王基斯坦奴九世和「歐洲祖母」英國女王Victoria某種意義上也算「德意志人」。基斯坦奴出身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鬆德堡—格呂克堡公國,以奧爾登堡家族旁支的身份繼承丹麥王位(奧爾登堡家族最初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封臣)。Victoria則是出身德意志的漢諾威家族,年輕時講英語還帶著德語口音,如果不是薩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她也可以從伯父威廉四世那裡繼承漢諾威王位,成為「漢諾威女王」(漢諾威王位最後由她的叔叔恩安斯·奧古斯圖斯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