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首場電視辯論:自戀、互嗆與算計

▲拜登和特朗普參加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首場辯論。圖/IC photo▲拜登和特朗普參加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首場辯論。圖/IC photo

美國東區時間6月27日晚間9點(香港時間6月28日早上9點),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的首場候選人辯論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位於佐治亞州阿特蘭大市的演播室舉行,辯論時間為90分鐘。

拜登和特朗普的這場辯論對決將創造歷史,成為現任總統與前任總統之間的首次辯論,這也是時隔4年,再次上演「拜特對決」。

「一對一單挑」的「閉門辯論」

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電視辯論是曆次美國總統大選的重頭戲。這種「一對一單挑」的方式,被認為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選民、尤其搖擺和中間選民的投票取向,向來受到當事人、兩黨和政治觀察家的重視。

2020年總統大選中,因新冠疫情的影響,電視辯論僅進行了兩場就虎頭蛇尾而終,而那兩場僅存的「單挑」最終都變成了鬧劇。

第一場不僅從「紳士間的文鬥」蛻變為「潑婦罵街式爭吵」,雙方更競相「搶麥」,導致對手發言屢屢被打斷,語速較慢的拜登面對訪問節目主持人出身的特朗普明顯吃虧,竟說出「你能閉嘴嗎老兄」的「碎碎念」。

第二場正逢疫情加劇,特朗普因確診感染導致辯論延期。姍姍來遲的辯論開幕時,兩人甚至連例行公事的禮節——握手都免了。

而此次站在辯論台前的二人,都處在「缺乏預熱和練習」的同一條起跑線上。4年來,兩人不僅從未線下「同框」,且各自也從未單獨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政治辯論。

拜登作為現任總統,當然會竭力避免辯論場景,以免「多說多錯」。此次總統初選中,民主黨黨內和任何一次有現任總統參加的黨內初選一樣,就是「走個過場」,連對手都沒有,當然也無需辯論。

共和黨黨內初選時,競爭對手也早已紛紛偃旗息鼓,只剩下特朗普一人唱獨角戲,辯論什麼的當然也就省了。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為避免4年前的尷尬,主持人會在其中一位候選人發言時關閉另一位候選人的馬克風。如此一來,兩人將無法重施「搶麥」故伎。這固然會令辯論變得更流暢,但也可能令「吃瓜群眾」平白少了許多可吃的「瓜」。

此外,此次採用「閉門辯論」形式,現場沒有任何普通觀眾,少數因工作需要留在現場者則被要求「不得發出任何聲響」。

許多知情者和觀察家相信,這是拜登「現任總統光環」和「主場優勢」(CNN是親民主黨的媒體)的一大體現。

有消息稱,去年,由CNN主辦的特朗普「市政廳論壇」中,特朗普和現場觀眾互動熱烈。拜登競選團隊目睹了該場景,惟恐「我們的祖」吃虧,因此鄭重其事地向主辦方提出了「靜場閉門」的特殊要求。

這次特朗普提前4個半小時抵達阿特蘭大,一言不發地繞開到場支持者直接「趕場」,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鄭重。

拜登比特朗普早到約2小時,受到阿特蘭大市長等官員,以及前總統卡達之孫傑森·卡達等一大批本地民主黨政要的歡迎,並在自機場前往會場途中駐足,與高呼「再來4年」口號的支持者互動。

這一切都折射出首場辯論的民主黨「主場」背景:佐治亞州是傳統「藍州」,主辦方CNN更是特朗普所憎惡的「毒媒體」。

▲資料圖:車輛從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前駛過。圖/新華社▲資料圖:車輛從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前駛過。圖/新華社

輪番互嗆之下的辯論焦點

辯論前民調顯示,選民在經濟和移民問題上普遍給特朗普更高分數——而這兩個問題偏偏是本屆大選美國選民關心度分列前兩位的問題。拜登則在墮胎、醫保、環境等諸多「小項」上更受選民青睞。可以說,這場辯論從開始前到正式開始,都「火藥味十足」。

辯論準時開始,現場破天荒用拋硬幣方式決定發言順序。拜登獲得正選言機會,並選擇站在屏幕右側。而令人絲毫不感到意外的是,在第一次發言中,拜登駁斥了「美國經濟表現不佳」的論點,並將民憤最大的通脹問題解讀為「特朗普任期後遺症」,自詡自己的政府「做得很好」。

特朗普則為自己增加關稅的構想辯護,稱此舉「只會懲罰剝削美國的外國,卻不會增加美國的稅負」。他指責拜登執政導致美國全球地位削弱,並自詡「我執政期間美國經濟和就業都是最好的」。

隨後,拜登猛烈抨擊特朗普「為富人減稅」的政策,特朗普則為自己「史上最偉大減稅」做辯護。在談及醫保時,拜登首次出現了明顯口誤,隨後轉而抨擊特朗普在墮胎問題上的立場和行為。

第三輪轉入「抓小辮子」的階段,拜登指責特朗普曾貶低戰爭中陣亡的美國士兵是「傻瓜」「失敗者」,對此,特朗普堅決予以否認;拜登還指責特朗普「將失業包袱甩給後任」,當然,從統計角度講,這並非事實。

在國際政策方面,特朗普提到了俄烏衝突,稱一旦當選,將在就職前「以某種方式迅速解決俄烏衝突」。但並未透露是何種方法,似乎意識到該問題不宜深談。拜登隨即指責特朗普「有意退出北約」,對此,特朗普顧左右而言他。

接下來,雙方就墮胎等細節問題反復糾纏,並提及特朗普因「封口費案」被定罪的問題。特朗普選擇了「反抽」應對,不僅提及了「拜登兒子被定罪」,還揚言拜登本人「一旦卸任很可能立即被定重罪」。

在辯論切換到特朗普強項——非法移民問題時,拜登第一次出現了搖晃閉眼等「疑似老人症」,任由特朗普盡情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在拜登提及任何領域問題時,特朗普總會設法繞到自己受支持最多的移民問題,並且展現了自己作為前訪問節目主持人的口才。反觀拜登,雖然大體脈絡分明地為自己經濟「成就」做了辯護,但在回答特朗普逼問時,經常給人以答非所問的印象。

觀察家們注意到,拜登和特朗普在「美國如今實力」這個重要問題上立場大相逕庭。拜登堅持「美國是全球最受尊敬國家」的傳統命題,而特朗普則稱美國「已被摧毀」。顯然,拜登意在炫耀,「我的領導確保了美國的偉大」,而特朗普意在提醒,「拜登的領導摧毀了美國」。

時至今日,特朗普從未承認自己在2020年敗選。此次他同樣試圖拒絕表態「如果再次敗選會否接受」,並轉而指責拜登「讓國家走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道路」。在主持人再三追問後,特朗普才表示,「如果這是一場公平、合法、良好的選舉」。

辯論後,親民主黨人士、尤其許多搖擺州人士均對拜登表現作出沮喪評價。奧巴馬時代民主黨高級競選經理David Plouffe認為,拜登的表現讓人時時想到其高齡,而這正是他最大的命門,「明明兩人都是老人,但今天特朗普彷彿比拜登年輕30歲」。

但也有一些民主黨人認為,「現任總統在第一次辯論中通常表現不佳,這不奇怪」。拜登則信心十足地表示,「讓我們繼續前進,下次再見」。但無論如何,這都進一步暴露了美國社會的撕裂程度。

電視辯論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

此前,許多分析家曾指出,此次辯論最大的歷史地位,在於其是美國當代史上開始最早的一次。以往的「面對面」總要等到黨內初選正式結束,但隨著民主黨內初選照例應付,共和黨內初選早早淪為獨角戲,再等下去反倒變得毫無意義。

但正如許多選舉專家所強調的,過早進行總統選舉辯論也會導致辯論「脫敏」。選舉投票遠在11月,而近年來,普通美國選民對政治的關注越來越「碎片化」,他們很可能直到投票前夕才開始關注選情。如此一來,對大多數人而言,煞費苦心的「6月對決」將註定淪為「遙遠的回憶」。

兩黨和兩位候選人都將更多心思放在夏末各自黨派的全國代表大會上。9月10日的下一次由美國廣播公司(ABC)主辦的辯論,則因此變得更引人矚目。當然,這也意味著本次辯論相對變得不那麼重要。

據瞭解,首次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發生在1960年,參加者是甘迺迪和尼克遜。彼時,原本民調落後的甘迺迪充分展現出自己善於辯論的特點,最終逆轉選情,也讓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環節變得愈發重要。

但正如分析人士所言,如今是選民兩極分化和「立場鎖定」、媒體格局大洗牌、雙方競選策略「強針對性投送」的時代,對大多數聽眾而言,90分鐘辯論只是聽聽而已,因為他們的投票意向早已定了。

有專家指出,事實上,會因辯論雙方表現決定投票意向的,僅有極少數且越來越少的中間搖擺選民。他們相信,真正的關鍵是辯論後幾天至幾週內雙方團隊的較量,即所謂「輿情記憶週期」。能搶在這一時機多撈「實空」,就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