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考慮重新部署中程導彈,歐洲中導競賽或重新上演

俄羅斯或恢復生產此前被禁止的中短程導彈,增強遠程打擊能力和威懾力。

據央視新聞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6月28日在俄聯邦安全會議常務委員會上表示,由於美國違反《中導條約》等有關協議,俄羅斯應恢復生產此前被禁止的中短程導彈,這一舉措是為了確保俄羅斯的全面安全。普京表示,美國已將中短程導彈運到歐洲用於軍演,還以演習為由在菲律賓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系統,並揚言將於今年內在亞太常態化部署。對此俄羅斯不能置之不理。

美國陸軍已經裝備了更夠發射中程導彈的「堤豐」系統,促使俄羅斯考慮也裝備陸基中程導彈。美國陸軍已經裝備了更夠發射中程導彈的「堤豐」系統,促使俄羅斯考慮也裝備陸基中程導彈。

複雜形勢促使俄考慮重啟中導

陸基中程和短程導彈一度受製於1987年美蘇兩國簽署的《中導條約》,在該條約簽署後,美蘇一同銷毀了射程介於500至1000公里的短程導彈,以及射程介於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包括搭載常規與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以及導彈的陸基發射器。不過在2019年8月2日,美國以「俄羅斯長期違反《中導條約》規定」為由,宣佈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並於之後開始再次重啟中導的研發和部署。

不過,俄羅斯考慮到各方因素,在美國毀約之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生產或部署此類武器。按照普京的說法,條約破裂後,俄羅斯一直在履行承諾,即「只要美國不在全球任何地方部署此類系統,俄羅斯就不會生產這些導彈,也不會部署它們」。但是,隨著美國在海外部署了此類導彈,以及西方對於烏克蘭軍援力度的增大(數日前,莫斯科指責烏克蘭使用裝有集束彈藥的美製「陸軍戰術導彈」對位於克里米亞的塞華斯托法烏市發動襲擊,造成包括兩名兒童在內的4名平民死亡,另有151人受傷),普京認為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現在需要「對此作出回應,決定進一步的措施」,並暗示恢復中短程導彈的生產和全球部署。普京補充說,「看來我們需要開始生產這些攻擊系統,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在何處部署它們,以確保我們的安全(如果有必要)。」

雄厚技術儲備可讓中導「招手即來」

由於是美國毀約在前,所以俄羅斯重啟中導在政策上沒有什麼障礙,外界更關心的是俄羅斯在技術方面是否能夠滿足要求。

從《中導條約》簽署時的情況看,蘇聯的中導型號和數量都遠超過美國,技術上也有獨到之處。按照條約規定,蘇聯總共銷毀了1752枚導彈,美國銷毀了859枚;在蘇聯銷毀的導彈中,SS-20中遠程導彈和SS-23「奧卡」近程導彈性能最先進,這兩款導彈也是俄羅斯重啟中導的底氣之一。

SS-20導彈採用機動發射,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SS-20導彈採用機動發射,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

SS-20導彈是蘇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研製、1977年交付部隊使用的中遠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由SS-16洲際彈道導彈的兩級組成,主要用於摧毀敵方軍事工業目標、軍事基地、政治行政中心或其他類型的固定目標。SS-20彈長16.5米,直徑為1.7米,彈重33噸,載荷重1.1噸,戰鬥部是由3個裝在平台上的可以單獨分導的彈頭組成,每枚核彈頭當量15萬噸,射程5000公里,命中精度400米,可同時攻擊3個不同目標,也可集中攻擊1個目標,當只攜帶1枚核彈頭時,據稱射程可達8000-10000公里。

SS-20導彈使用冷發射技術,主要為地面公路機動發射,導彈裝載在六軸式自行越野運輸發射車上。由於採用兩級固體發動機作為動力,因此發射準備時間短,在緊急時刻導彈可在數分鐘時間內就可將導彈發射出去。而運輸發射車在發射導彈後,可迅速轉移,車速可達每小時40公里,生存能力強。從SS-20導彈研製成功到服役,再到最後被銷毀僅僅9年時間,當時蘇聯已經部署了450餘枚SS-20。

而SS-23導彈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第三代地對地戰術導彈,旨在提高蘇軍在核大戰和常規戰爭中攻擊縱深目標的能力。該導彈長度7.5米,彈徑0.89米,彈重4360千克,在射程、精度和作戰使用方面大大超越其前代產品「飛毛腿」導彈。SS-23導彈的設計初衷強調了對戰場上戰術目標的打擊能力及戰役範圍的縱深目標攻擊。從技術性能上看,SS-23導彈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達到500公里,比「飛毛腿」導彈提高了60%。這種導彈還採用了慣性製導技術,使其偏差距離減小到350米以內,顯著提高了對遠距離目標的射擊精度。而且為了突破美國的「愛國者」等導彈防禦系統,SS-23導彈採用了先進的突防技術,戰鬥部外敷雷達吸波塗層,戰鬥部攜帶電子對抗設備並配備假彈頭和箔條誘餌,採用三種複雜的突防彈道,可以在飛行末段進行複雜的變軌,彈道頂點高度可達120公里,末端速度高達10馬赫,幾乎是垂直下降。 此外,為了提升快速機動能力,SS-23導彈使用了大型輪式運輸和發射車,SS-23導彈原本計劃部署250枚,最終實際部署167枚後便停止裝備,已生產的200枚也被銷毀。

雖然以上兩款導彈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它們的技術遺產仍然以某種方式保留了下來。如在《中導條約》簽署後,蘇聯在SS-20兩級火箭的基礎上加裝了第三級就變成了「白楊」洲際導彈,後俄羅斯在「白楊」的基礎上又推出了改進型「白楊-M」和「亞爾斯」。因此俄羅斯想恢復當年的SS-20,只需要去掉第三級火箭即可。

SS-23導彈被銷毀後,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又研發了與之非常相似但性能更為先進的「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伊斯坎德爾-M」導彈基本型長7.3米,可攜帶核彈頭和常規彈頭,常規彈頭重700千克,採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突防速度為5.9馬赫,射程50-480公里,採用慣性製導+衛星導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製導等多種製導方式,最高精度10米以內。雖然「伊斯坎德爾-M」的極限射程號稱是480千米,但之前已有報告指出延長其射程並非難事。而且「伊斯坎德爾-M」還是一個多功能的發射平台,俄羅斯現已將9M729巡航導彈整合進「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雖然俄羅斯聲稱9M729的射程為480千米,但美國一直認為9M729導彈是「口徑」海基巡航導彈的陸上機動版,射程可達2350千米,鑒於9M729的確是「口徑」巡航導彈諸多型號中的一個,所以即使9M729巡航導彈眼下的射程真的是480千米,那也是俄羅斯限制的結果,並非技術上達不到,一旦相關的限制被取消,俄羅斯或將很快擁有實戰用的陸基中導。

SS-20導彈採用多彈頭設計,可攜帶3個核彈頭。SS-20導彈採用多彈頭設計,可攜帶3個核彈頭。

打開「魔盒」的另外一個蓋子

如果未來俄羅斯部署了中程導彈,那麼產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如果實戰部署的時間碰上俄烏衝突仍沒有結束,那麼中程導彈的加入可能會改變俄烏衝突的戰場態勢。這種導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和更大的破壞力,能夠打擊烏克蘭的縱深目標,如指揮中心、軍事基地和重要工業設施。這可能會對烏克蘭的防禦能力造成更大壓力,迫使其調整戰略部署,增加俄烏衝突的複雜性,削弱俄烏衝突的國際調解努力。同時中程導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威懾,它向烏克蘭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即俄羅斯有能力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發起攻擊,這種威懾可能會影響烏克蘭軍隊和民眾的士氣,甚至可能影響國際社會對衝突的看法。

同時俄羅斯重新研製部署中程導彈的行為很可能將歐洲中程導彈競賽推高到一個新的局面。俄羅斯曾多次指責美國在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系統具備發射各類防空導彈以及「戰斧」巡航導彈能力(這也是促使俄羅斯考慮重啟中程導彈的重要因素)。同時,美國的「堤豐」武器系統也已經趨於成熟,在今年4月的美菲演習中進行了機動部署,部署到菲律賓。美國陸軍也計劃在歐洲部署多域戰特遣部隊,意味著「堤豐」系統進入歐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該武器系統由洛克希德·馬田公司研製,一整套系統由4輛MK70Mod1發射車、一輛M915A5牽引車牽引的導彈裝填車、一輛系統指揮車(BOC)和一輛基於悍馬的布設衛星通訊天線的BOC支援車組成,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標準-6」多用途導彈。

多域戰特遣部隊未來還將裝備「暗鷹」陸基高超聲速導彈,該導彈射程超過3700公里,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頭部整流罩內則搭載有一個C-HGB高超聲速飛行器,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約為15馬赫。因此,除了「堤豐」系統,歐洲還將出現美軍的陸基高超聲速導彈。

未來美國多域戰特遣部隊還將裝備射程超過3700公里的高超聲速導彈。未來美國多域戰特遣部隊還將裝備射程超過3700公里的高超聲速導彈。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也具備相關技術,在冷戰期間曾經研製過S系列中程彈道導彈,如果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長期保持低位的話,歐洲部分國家也可能發展自己的陸基中程導彈。屆時,冷戰期間歐洲的中程導彈競賽將再次上演,再疊加可能久拖不決的俄烏衝突,不僅會讓東歐軍事局勢更加緊張,還可能影響到全球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