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大幅提升國防開支,全球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

熱點新聞:據中新社報導,近期加拿大國防部長比爾·巴里亞在華盛頓宣稱,將盡快與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夥伴分享「可信、可核」的軍費開支達標方案,讓防務開支達到或超過北約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在此之前,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比格也稱,在32個北約成員國中,今年將有23個國家軍費開支「達標」。

點評:近年來,在美國極力推動下,同時受到俄烏衝突長期化和複雜化的影響,北約國家軍費開支呈持續飆升態勢,企圖通過大幅擴充軍力來謀求自身「絕對安全」,同時持續加大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力度,這種做法不僅會進一步惡化東歐地緣局勢,導致國家間矛盾持續激化,而且還會使安全焦慮外溢蔓延,引發北約之外多國倣傚,威脅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和平與穩定。

北約舉行大規模海上聯合演習。北約舉行大規模海上聯合演習。

北約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已成趨勢

長期以來,北約的國防開支一直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冷戰結束後,北約不少成員國認為蘇聯的直接威脅已經消失,因此大幅降低國防開支,逐步縮減軍力和軍備建設規模。2014年,雖然北約成員國一致同意將在未來把各自防務開支提升到至少達GDP2%的水平,但並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只有美國、希臘和英國3個國家的防務開支「達標」。這種情況令美國頗為不滿,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時期,在任期間多次指責北約盟友「投入過少、對美國依賴太大」,對這些國家過多享受美國的安全紅利感到不滿,要求後者增加防務開支,在共同防禦上做出更多貢獻。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通過不斷向盟友販賣「安全焦慮」,進行「恐懼營銷」,成功給北約盟友重新套上枷鎖,使得很多原來對增加國防開支消極的歐洲國家開始轉變態度,競相增加國防開支佔比。例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北約「老歐洲」成員國,雖然希望對北約保持一定「戰略自主」,但也被裹挾著增加軍費。特別是德國,作為歐盟頭號經濟大國,近年來防務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今年2月,德國政府公佈了總額為734.1億美元的2024財年國防預算,首次達到北約規定的國防開支佔GDP2%的標準,創下德國國防開支的最高紀錄。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甚至還稱,未來將視情將軍費提高至佔GDP的3%至3.5%。法國也將2024財年的國防預算提升至497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7.5%,創下冷戰後增速新高。

而一些「處於前線」的北約國家,如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為獲得美國永久保護和提升自身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話語權,國防支出增幅更大。例如,作為「挺烏製俄」最積極的北約成員國之一,波蘭的國防預算從2022年的2.4%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3%和2024年的3.9%,比重甚至已超過美國,是歐洲增幅最大的國家。據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比格稱,截至2023年,已有10個成員國軍費開支已經達標,2024年隨著瑞典加入後,北約預計將有23個國家的軍費開支達標。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的話,未來北約確定的2%軍費標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基線,而不再是最初設計的「上限」。

隨著軍費開支的增加,北約國家近年來增加了坦克、戰機等主戰武器的裝備規模。隨著軍費開支的增加,北約國家近年來增加了坦克、戰機等主戰武器的裝備規模。

俄烏衝突加大北約軍事投入

北約成員國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一個主要動機是受俄烏衝突的影響,強化自身國防實力和軍事支援烏克蘭的緊迫感不斷增強。俄烏衝突爆發後,北約歐洲成員國加緊配合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援助和軍事支持,不僅長期中立的芬蘭和瑞典「火線入約」,而且大多數歐洲的北約成員國都改弦更張,增加了軍費開支。據相關數據顯示,北約國家大概每年為烏克蘭提供400億歐元(約合4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在美國和北約的「力撐」之下,烏克蘭的戰爭潛力劇增,雖然經濟體量只相當於俄羅斯百分之十幾,但其廣義軍費開支竟然相當於俄羅斯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別是2023年軍費開支達648億美元,同比激增51%,排名全球第八位,這與北約提供的「真金白銀」資金援助密不可分。

除了向烏克蘭提供資金援助外,北約還將至少20%的軍費開支用於「裝備開支」,採購先進武器系統。隨著俄烏衝突的加速演進,北約意識到其彈藥庫存及國防工業產能已難以滿足烏方日益增大的需求,亟需追加國防開支來彌補自身武器彈藥供應鏈方面的不足,以避免在與俄羅斯的「後勤消耗戰」中落敗,這也成為北約增加國防開支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於軍工實力嚴重不足,歐洲國家只能重點仰仗美國軍火商,在激增的歐洲軍費開支中,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購買美國武器上。據相關數據統計,過去兩年,北約三分之二的軍事採購都是與美國公司進行的,金額高達1400億美元。例如,波蘭2023年的軍費開支佔到GDP的3.9%,位居北約國家榜首,在一定程度上就歸因於「在美國的指導下投資20億美元實施國防現代化計劃」。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波蘭已經先後從美國洛克希德·馬田公司訂購了500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從通用動力公司訂購了250輛「艾布拿姆斯」主戰坦克。此外,去年剛剛加入北約的芬蘭也將軍費大幅增加了54%,達到GDP的2.4%,其中軍備採購支出在一年內增加了兩倍,用以購買美國的F-35隱身戰機和防空系統。

對於美國來說,作為全球最大的軍事裝備出口國,是北約大幅提升國防開支的最大受益者。據美國軍工巨頭雷神公司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一季度銷售額達1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淨收入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未交付訂單更是達到創紀錄的2020億美元。此外,洛克希德·馬田公司的第一季度銷售額也達到17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美國通過製造「假想敵」、「澆油拱火」、挑動地區衝突,誘拉脅迫北約成員擴大軍事開支,使其軍工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對此,斯托爾滕比格毫不遮掩,聲稱北約的新增軍費開支「很多花在了美國,北約創造了一個軍火銷售市場」。

波蘭從南韓引進的「天舞」大口徑火箭炮。波蘭從南韓引進的「天舞」大口徑火箭炮。

加劇國際安全形勢動盪惡化

當前,全球軍費正處於快速增長期,且屢創新高。作為世界地緣政治重心區域的北約國家,是全球軍費快速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量。4月2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佈報告顯示, 2023年全球軍費開支總額達到2.44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實現了連續九年的增長,且6.8%的同比增幅為2009年以來最高。不久前,北約也發佈了2014-2024年軍費開支數據,顯示2024年北約的軍費總額將達到11850億美元,比2023年增加10.9%,與10年前相比更是增長超過30%。

此次全球軍費激增,是在當前國際社會「戰爭、緊張局勢和不安全狀況加劇」背景下發生的,強烈的危機感驅使多國開始調整自身安全戰略。例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俄烏衝突前積極對俄羅斯進行戰略圍堵,擠壓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緩衝空間,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不斷「拱火」,極力營造「俄羅斯威脅」的氣氛,歐洲多國深陷安全焦慮,二戰後形成的「和平主義」戰略文化正在動搖,倒逼其追求以硬實力為後盾。例如,歐盟發佈的「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德國發佈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英國發佈的新版「國防戰略」等一系列重要指導性文件,均在強調發展軍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安全視作稀缺資源,追求提升「武力值」以確保自身安全,從而使得軍事硬實力的重要性空前凸顯,各國越來越陷入軍備競賽的陷阱。

而隨著國際社會的「安全之憂」四處瀰漫,全球也正進入新一輪地緣政治動盪與衝突頻發期。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地區性、地方性衝突多達183起,創近30年之最。進入2024年,隨著地區局部衝突持續延宕,全球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大幅提升國防開支來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不僅給成員國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也加劇了其他國家的安全憂慮,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目前,北約正在越來越深地介入俄烏衝突,包括頻繁舉行大規模軍演。據北約3月14日發佈的2023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北約共進行了130次規模不等的聯合軍事演習,各成員國進行了共計1029次本國範圍內的軍事演習,這些演習很多都是把矛頭對準俄羅斯,從而導致北約與俄羅斯發生正面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斯洛文尼亞政治經濟學專家博戈米爾·費爾菲拉認為,迷信軍費越多就越安全其實是一種誤解,「真正的安全是共享的,安全不能通過單方面武裝來實現,因為這會導致其他國家採取類似行為」,優先考慮軍事實力只會導致「行動-反應」的螺旋式上升,帶來軍費不斷上升的循環,很容易把世界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兵韜誌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淩雲誌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週一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