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地面第一戰,以軍損失慘重
來源:牛彈琴
我們中國人正是國慶長假,中東卻是一片血雨腥風。
黎巴嫩地面戰爆發。趁著真主黨遭受重創,以軍開始發動地面進攻。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第一戰,以軍付出重大代價。
按照以軍10月2日的通報,22歲的以軍上尉埃坦·伊沙哲·奧斯特上尉,在黎巴嫩南部作戰中身亡。
奧斯特是以軍精銳部隊埃戈茲突擊隊的一名基層指揮官,他也是以軍首位在黎巴嫩地面軍事行動中死亡的士兵。
但這還不是全部。
除奧斯特外,以軍隨後公佈,還有4名埃戈茲突擊隊的隊員,在同一個交火事件中身亡。他們應該是遭到了真主黨的伏擊。
此外,在另一起激烈交火中,來自以軍另一支精銳部隊戈倫旅偵察部隊的兩名隊員身亡。此外,身亡的還有一名來工程部隊的士兵。
看他們的年齡,基本都在21歲-23歲。
總共8名士兵身亡,這距以軍發動地面進攻,才剛剛過去了一天。
另外,按照CNN的報導,第一天地面作戰後,還有47名以軍士兵被緊急送往醫院治療。
最終身亡的以軍士兵,可能遠不止8人。
真主黨則聲稱,一支以色列軍隊深入黎巴嫩境內400米,但遭到真主黨反擊後撤退,真主黨使用製導火箭彈,摧毀了三輛以軍梅卡瓦坦克。
以軍是10月1日淩晨發動地面進攻的,以軍的說法是,以國防軍已開始對黎南部的真主黨目標進行「有限、局部和有針對性的地面打擊」。
以軍發佈的一張照片,看不到以軍士兵的正面,但以軍槍口指向一條黎巴嫩街道,顯示以軍已經在黎境內執行任務。
地面第一戰,以軍出師不利。
憤怒的以軍,又開始狂轟濫炸。
10月2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遭到襲擊。
按照CNN的說法,這還是2006年上一次黎巴嫩戰爭以來,以軍首次襲擊貝魯特市中心。至少數十人死亡。
此外,同一天,以軍還對加沙進行了空襲,至少90人身亡。
很多國家都怕兩線作戰,但以色列不怕,南打哈馬斯,北鬥真主黨。事實上,以色列和伊朗也處於交戰之中。
出師不利的以軍,還在不斷向黎巴嫩增兵。按照CNN的報導,以軍10月2日又宣佈增派一個師,大概10000名士兵。目前以軍在黎巴嫩軍隊總數是一個謎,但量應該不小。
以軍則呼籲人們,「由於我們部隊的安全,不要分享有關部隊活動的報告。只遵守官方報告,不要散佈不負責任的謠言。」
而按照以軍的警告,目前四分之一國土的黎巴嫩,都處於以軍空襲範圍,當地居民都被要求離開。
最後,怎麼看?
戰火熊熊,歎一口氣,三點粗淺看法吧。
第一,這是以色列一個悲傷的新年。
以色列的新年,從10月2日日落時開始,到10月4日夜幕降臨後結束。
但多名士兵的戰死,以及伊朗剛剛發動的報復進攻,都給以色列的新年蒙上了陰影。
從傷亡損失看,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輪衝突爆發以來,共有716名以色列士兵陣亡。
其中, 346人陣亡在加沙地面作戰中,56人陣亡在加沙的其他事故中,包括33人被以軍友鄰部隊錯誤射殺。
但黎巴嫩地面作戰第一天,以軍就陣亡8人(甚至更多),這對以色列軍隊來說,確實是重大代價。
以色列輕敵了。
第二,以軍現在也是進退兩難。
形勢其實對以色列很有利。
在接連的重大打擊下,現在的真主黨無疑是最孱弱的時候。所以,現在也是以軍發動地面戰的最好機會。
因為很簡單,空中打擊固然能讓真主黨遭受重創,但要徹底剿滅真主黨,還必須地面作戰。
但中東國家的特點,地面戰往往就是巷戰,這裏畢竟是真主黨的地盤,所以地面第一戰,真主黨就給以軍當頭一棒。
憑以軍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真主黨阻擋不了以軍;但巷戰、遊擊戰,真主黨也能讓以軍喝上一壺。
如果有以軍士兵被俘虜,形勢更會複雜化。
還要看到,在這片淌血的土地上,仇恨如果消除不了,哈馬斯、真主黨即便被剿滅了,還會出現新的哈馬斯,新的真主黨。
第三,這個荒唐而雙標的世界。
我看到,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很多人都在指責西方雙標。
很簡單一點,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報復襲擊,西方眾口一詞指責伊朗,甚至伊朗瞄準的以色列軍事基地、摩薩德總部,在西方媒體口中,旁邊都有密集的居民住宅區,伊朗你怎能這樣做?!
所以,我看到,很多人就痛批,當以色列空襲真主黨、哈馬斯目標時,你們卻是指責,這些目標都躲藏在密集居民區里,他們拿居民當人盾……
類似的行為,卻是完全不同的標準。
更要知道,以色列遭遇了重創,但加沙和黎巴嫩卻已是血流成河。
加沙方面,以軍掃蕩近一年,4萬多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200萬加沙人,正生活在一個死亡大監獄里;黎巴嫩方面,以軍已打死1000多人,約100萬黎巴嫩人正流離失所。
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冤冤相報何時了。
尤其讓人哭笑不得的一點,10月2日,以色列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拉入黑名單,不準他入境。
要論全世界誰最狠,以色列排第二,估計誰都不敢排第一。
西方國家抗議了嗎?
反正沒聽到多少。要知道,古特雷斯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還屬於西方陣營。這樣兩面不討好的結果,古特雷斯肯定也是欲哭無淚。
這個動盪的荒唐的世界,我們正在見證新的歷史。
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