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沒有基礎工業就沒有經濟主權
【法報:#沒有基礎工業就沒有經濟主權#】法國《回聲報》11月4日刊登題為《沒有基礎工業,就沒有主權!》的文章,作者是法國普瓦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阿奈·沃伊-吉利,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新冠疫情、烏克蘭戰爭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提醒我們,經濟主權不是一個抽像概念。它是通過具體的選擇而形成的,尤其是選擇保護和發展我們的初級工業。重工業、上遊工業和基礎工業因其對環境的影響而被詬病,但它們是所有工業之母,也是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鋼鐵、鋁、化學品和原材料,要如何製造生態轉型所需的產品?
如果忽視這些工業部門,我們不僅會危及自身的獨立,也會危及我們應對環境挑戰的能力。然而,在這些工業需要為其生態轉型進行大規模投資之際,它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現實是殘酷的:來自亞洲的競爭、美國的保護主義、不斷增加的監管限制以及飛漲的能源價格。但法國及其企業往往選擇一條簡單的出路:將生產外遷到脫離我們監管框架的地方,並接受生產過程中社會和環境限制較少的製成品回到本國。當然,外遷使我們能夠以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並讓產品充斥歐洲市場,但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再對我們的選擇所造成的環境後果負責。
如今,歐盟及其成員國希望支持歐洲大陸的工業複興。但據說會重點關注高附加值工業。初級工業往往是「窮親戚」,因為面對來自亞洲的競爭和歐洲的生產成本,它們的利潤率低於其他工業。因此,為了更快地實現環境目標,任由它們衰落構成了一種誘惑。
有人可能會說,它們在歐洲已無立足之地,但這是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法國的戰略是專注於生產過程中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上遊和下遊任務,希望在某幾個行業站穩腳跟,但這一戰略失敗了。
我們非但沒有取得預計的經濟成就,反而經歷了長期去工業化的苦澀,繼承了巨額公共債務和嚴重的貿易逆差,使我們無法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社會模式提供資金。
電動汽車的例子應該讓我們質疑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方向,尤其是我們深信不疑的事。就在幾年前,我們還認為新企業很難進入汽車市場。特斯拉和中國企業的共同點是擁有集成方法,它們正在向我們表明,如果沒有戰略視野,我們以為已經獲得的優勢可能會在短短幾年內化為烏有。我們已經看到,在歐洲,電池生產和回收工廠正在艱難尋找經濟模式,高昂的能源價格和低迷的需求加劇了這一形勢。
這些基礎工業還創造了許多直接和間接就業。它們可能並非令每個人心嚮往之,而且當然需要革新和轉型,以應對本世紀的挑戰。但如果不能控制價值鏈的上遊,我們就會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並削弱我們為自己的模式提供資金的能力。(編譯/趙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