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時隔7年再次訪華,有一個特殊安排
來源:北京青年報
撰文丨董鑫
11月7日至12日,意大利總統馬達雷拉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這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馬達雷拉時隔7年再度訪華。
兩國元首會談之後,還有一項特殊的安排——共同賞鑒意大利查獲並返還中方的中國流失文物。
11月8日晚,國家文物局宣佈,意大利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已回歸祖國。這些文物藝術品主要為我國甘肅、青海、陝西等地區的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其中,兩國元首在人民大會堂澳門四季廳共同賞鑒的是8件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類型,距今約5000年。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它們展現了遠古先民靈動多彩的生活圖景,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今年是馬家窯文化發現100週年。
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來到洮河岸邊,在甘肅臨洮城南約10公里的馬家窯村發現了一處彩陶遺址,引起考古界關注。
1944年,中國學者夏鼐先後在甘肅、青海考察一系列遺址開展部分發掘工作,根據田野考古新發現,指正了安特生「六期說」中齊家期和仰韶期早晚關係的錯誤,並在其後的研究中提出,將甘肅仰韶期遺存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今年也是馬家窯遺址考古發掘10週年。
2014年開始,圍繞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點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在馬家窯遺址、寺窪遺址進行了10年的考古工作。目前累計出土遺物60多萬件。
由於戰爭搶劫、非法走私等多種原因,很多中國文物長期流失海外。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
海外文物回歸主要有購回、捐回和追索三大渠道。從總體上來看,依據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法展開追索,目前仍是最有效、成本最小的一種追索方式。
可文物追索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每一次成功追索,背後可能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
以中意兩國間的合作為例。
2019年,意大利返還了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成為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
從意大利到北京,飛行只需十幾個小時,但這批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的回歸之路歷經了整整12年。
-
2007年,一大批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現身」。意大利蒙沙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巡查米蘭當地文物市場時,發現了這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
-
2008年,意方決定暫扣這批文物藝術品,並向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發出通報。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後,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鑒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擁有權屬於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
-
在經歷十年複雜曲折的司法審判之路。2018年11月,米蘭法院作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
-
2019年4月,796件文物藝術品重回祖國懷抱。
2019年的文物返還,開創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新里程,為國際合作追索返還文物樹立新範例。
此次意大利返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則是中意雙方在兩國政府關於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雙邊協定框架下開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2022年10月和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憲兵分別向我國通報3件和53件其查獲的疑似中國文物信息。
國家文物局根據專家鑒定和法律研判結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實的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並通過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意方作出返還56件文物藝術品的決定。
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政府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努力從未停止,隨著綜合國力的增長,文物追索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家文物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已與秘魯、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美國、澳州等27個國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間合作框架。
截至2024年11月,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已實現48批次2113件/組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就在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不僅明確了中國開展文物追索返還的工作機制,還增加了對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的條款。
其中第八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對於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權利,且該權利不受時效限制。
資料|中新社、央視新聞、中國甘肅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