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大交易」,內塔尼亞胡能做成嗎?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內塔尼亞胡能和黎巴嫩真主黨
做這筆交易的原因,恰恰是他不能和哈馬斯做交易
以色列與黎巴嫩停火協議生效後的首個週末,數千人湧向貝魯特南郊的達希耶,參加已故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諾斯魯拉的悼念活動。
兩個月前,以色列國防軍向這一區域投擲了80枚鑽地導彈,炸死了當時正在真主黨總部主持會議的諾斯魯拉。當地時間11月30日晚間,這片長期被真主黨嚴格管控的區域,重新向公眾開放。
諾斯魯拉遇襲身亡後,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發動地面入侵,造成大面積破壞。短短兩個月內,黎巴嫩的死亡數字攀升至3000多人。
由美國和法國斡旋達成的停火協議,給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爭按下暫停鍵。協議規定,以色列軍隊在60天內撤出黎巴嫩,真主黨則必須撤至利塔尼河以北,即約距離邊界30公裡外。隨後,黎巴嫩軍隊將部署到邊境,配合聯合國部隊維持和平。
自協議生效以來,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了數次襲擊,但真主黨並未立即對以色列的攻擊作出回應。
12月2日,真主黨在停火協議下發動首次襲擊,向位於黎巴嫩、以色列邊界爭議地區的以色列陣地發射了兩枚導彈。真主黨說,這是對以色列國防軍過去幾日「一再侵犯」的「防禦性反應」。以色列隨後對黎巴嫩南部多個地區發動空襲,但表示「仍有義務」遵守停火協議。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表示,自協議生效以來,停火大體上得以維持。「真主黨發動的火箭彈襲擊從數百次減少到基本為零,以色列發動的數十次空襲減少到每天一兩次。暴力事件急劇減少。」
回不去的家園
儘管以色列軍方警告說,黎巴嫩南部仍是軍事區,但停火協議在11月27日淩晨4時生效後,黎巴嫩沿海公路很快便擠滿了返鄉車輛。有人在鼓掌,有人在歡呼,還有人揮舞著真主黨和黎巴嫩政黨「阿邁勒運動」的旗幟。
自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開始以來,至少有120萬黎巴嫩人逃離家園。在邊界的以色列一側,約有9萬多以色列人流離失所。
當車輛轉入黎巴嫩南部蜿蜒的山路時,歡呼聲漸漸消散。街道上到處是碎石瓦礫和倒塌的電線杆,房屋如同被劈開的柴一般破碎,腐爛的柑橘散落一地,提醒人們錯過了收穫的時節。
「重要的是我們回來了,這違背了以色列和所有敵人的意願。」阿西婭一家返回了位於黎巴嫩南部茲卜金村被毀的家。她對路透社表示:「我們回到了家鄉,就算要睡在廢墟上也心甘情願。」
但大多數回家的人可能會很現實地認識到,他們無法留在那裡。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利用衛星數據調查發現,在以色列國防軍佔領的地區,42%的建築物已被摧毀,水電供應也普遍被切斷。黎巴嫩房產管理局警告說,住宅內部和周邊可能有還未爆炸的炸彈和誘殺裝置。
在邊境的另一側,停火協議也引發了巨大爭議。據以色列Ynet新聞網站報導,內塔尼亞胡與以色列北部市鎮負責人的會面充滿火藥味,最終演變為激烈爭執。部分地方官員不滿以色列減輕對真主黨的壓力,同時批評政府未能提出讓平民盡快返回家園的具體方案。以色列第12頻道的民調顯示,半數受訪者認為真主黨尚未被擊敗,30%的人則預測停火協議將告破裂。
早在9月下旬的聯合國大會上,美英外交官們就釋放過將達成停火協議的信號。但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發表了一通言辭激烈的演講,拒絕政治解決與真主黨的衝突。幾乎同一時間,他批準了對真主黨總部的襲擊,導致該組織領導人諾斯魯拉以及多位高級指揮官喪生。
這次暗殺行動是黎以衝突的一次重大升級,也是對真主黨的沉重打擊。在此後的幾週里,該組織龐大的導彈和火箭武庫大部分被摧毀。以色列戰機隨意打擊貝魯特,地面部隊侵入黎巴嫩南部。
戰爭研究所(ISW)的報告指出,在以色列地面入侵黎巴嫩後,真主黨一直未能有效組織防禦。尋呼機爆炸事件後,真主黨通信和指揮網絡受損,可能導致了步兵和炮兵的協同合作出現困難。因此,真主黨主要依靠火箭彈和迫擊炮轟擊騷擾以軍陣地,未與步兵協調展開複雜的伏擊。此外,真主黨的撤退也顯得很混亂,導致較為珍貴的反坦克導彈等武器被以軍繳獲。
該報告指出,相比在入侵加沙後的狂飆突進,此次以軍在黎巴嫩的推進較為緩慢。真主黨將以軍沒有深入黎巴嫩描述為以色列的失敗,但戰爭研究所認為,以軍是主動放慢行動步伐,旨在有條不紊地清除真主黨的軍火庫和地下工事,而這種戰略可能源於以軍在加沙獲得的經驗教訓。
「以色列的地面行動比我預期的要成功。與2006年相比,傷亡人數更少。」英國東倫敦大學法學名譽教授、巴以衝突問題專家約翰·斯特羅臣指出。
在2006年,以色列與真主黨為期一個月的戰爭,造成121名以軍士兵陣亡。高額的傷亡是當時衝突迅速結束的原因之一。此後,真主黨在伊朗支持下擴大了武器庫,並在敘利亞戰場獲得了更多戰鬥經驗。
儘管內塔尼亞胡聲稱,已從根本上削弱了真主黨攻擊以色列的能力,但美國官方評估認為,該組織並未動用其全部軍火庫。在11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美國國家反恐中心代理主任佈雷特·霍爾姆葛倫表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顯著削弱了真主黨的軍事能力,但該組織在南部的地面部隊仍「基本保持完整」,「他們雖然受挫,但遠未被擊敗」。
美國聖母大學歷史與和平研究教授、黎巴嫩問題專家亞瑟·考夫曼指出,雖然真主黨在停火前仍能向邊境發射火箭彈,也繼續與以色列部隊在地面交戰,但真主黨對以色列的威脅已不複從前。「從以色列軍方的角度看,黎巴嫩戰爭已到了收益遞減的階段。」
在考夫曼看來,以色列內部因素是促成內塔尼亞胡最終決定接受停火協議、停止對黎巴嫩的進攻的主要原因。「以色列國防軍在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後已經疲憊不堪。這一點在以色列預備役人員中尤為明顯。」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還面臨來自執政聯盟中極端正統派合作夥伴的壓力,他們要求起草法律,讓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免服兵役。平息黎巴嫩的戰火,從而減少對現役人員的需求,將有助於緩解徵兵的壓力。
況且,內塔尼亞胡針對真主黨的戰爭目標是讓真主黨從以黎邊境撤退,並讓北部邊境數以萬計被疏散的居民安全返回家園。這一直比他在加沙尋求對哈馬斯的「全面勝利」更溫和。而與哈馬斯達成協議,可能需要釋放數百名巴勒史丹囚犯,並結束猶太極端民族主義者重新定居加沙的夢想。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亞倫·米拿指出:「內塔尼亞胡能做這筆交易的原因,恰恰是他不能和哈馬斯做交易。」
另一個戰場
2000年,以色列結束對黎巴嫩南部長達十餘年的佔領後,時任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諾斯魯拉在邊境附近的賓特朱拜勒球場,發表了職業生涯中最著名的演講。他說,儘管以色列擁有核武器,但「比蜘蛛網更孱弱」。成千上萬的觀眾為此歡呼雀躍。
當地時間11月27日,在以色列與真主黨的停火協議生效幾小時後,真主黨議員哈辛·法迪拉維杜華在同一地點宣佈勝利:「我們已經戰勝了以色列的殺人機器。」但這一次,聽眾只有十幾名記者,空蕩蕩的看台上遍佈彈片殘骸,諾斯魯拉也已在以色列空襲中身亡。
目前,真主黨的支持者們接受這種勝利的說法,許多人因有望重返家園而感到欣慰。但面對大範圍的破壞和流離失所,如果無法實現大規模重建、提供賠償和恢復社會福利,這種說法或將難以維繫。
在戰爭之前,黎巴嫩經濟就已經陷入危機中,黎巴嫩政府無力承擔重建費用。而在真主黨實際控制的地區,國際援助的發放將面臨諸多障礙。真主黨及其盟友伊朗,是否有能力提供資金,目前也不得而知。
持續數月的戰鬥重新點燃了黎巴嫩的教派緊張關係。諾斯魯拉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可能被真主黨的國內對手所利用,特別是那些希望改變黎巴嫩教派權力分享格局的基督教領袖們。在黎巴嫩,權力之爭往往以暴力收場。對真主黨領導人來說,現在可能是合適的時機來止損並為重組政治和軍事力量做準備。而隨著伊朗新總統上任和美國新政府的到來,這次停火可能是德黑蘭與華盛頓走向建設性對話的第一步。
以色列與真主黨的衝突,在與黎巴嫩接壤的敘利亞也產生了蝴蝶效應。
長期以來,伊朗通過敘利亞向真主黨輸送武器和資金。數月以來,以色列一直在打擊伊朗和敘利亞境內的目標。隨著伊朗持續損失駐敘利亞的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以及伊朗防空系統和武器生產設施被轟炸,德黑蘭的軍事力量和政治聲望遭到動搖。
上一次內戰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俄羅斯、伊朗和真主黨的幫助下擊退了反對派武裝。如今,由於這些盟友被削弱或被自身衝突所困擾,叛軍抓住機會展開反撲。
11月27日開始,得到土耳其支持的「沙姆解放組織」(HTS)領導叛軍聯盟,突破了與土耳其接壤的伊德利卜省,佔領了敘利亞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的「大片區域」,並向南部的哈馬推進,以期打開通往首都大馬士革的口子。
美國駐敘利亞前大使、中東研究所研究員羅伯特·福特分析說,這場攻勢醞釀了數月,武裝分子早已整裝待發,但土耳其此前一直在壓制他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一直是以色列最激烈的批評者之一,加沙戰爭爆發後,他削減了與以色列的貿易和外交關係,並在哈馬斯政治領導層離開多哈後為其提供庇護。「在黎巴嫩停火協議達成後,對阿勒頗的進攻就不再看起來像是土耳其在與以色列的敵人作戰。」
叛軍對阿勒頗的進攻行動,讓許多以色列人感到欣慰。以色列前情報官員納杜夫·波拉克表示:「伊朗—真主黨—敘利亞聯盟近月來遭受重創,這次又添上一記重擊,迫使聯盟所有成員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向以色列之外的另一個戰場。」
「阿薩德在敘利亞的問題,就是伊朗在敘利亞的問題,這對以色列有利。」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中東高級研究員史蒂文·曲克指出,當前的局勢對以色列有利。但如果阿薩德政權倒台,由土耳其支持的伊斯蘭力量控制以色列和敘利亞邊境,可能對以色列的安全構成重大挑戰。
內塔尼亞胡的選項
去年10月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次日,真主黨就開始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無人機和導彈,以聲援巴勒史丹武裝組織。諾斯魯拉當時表示,真主黨的攻擊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加沙的戰火平息。然而,在停火談判期間,真主黨放棄了將停火與加沙戰事結束掛鉤的要求。
英國查塔姆研究所中東北非副研究員維拿·薩布指出,真主黨接受停火條款,意味著該組織實際上已放棄了哈馬斯,也放棄了「戰略互依」的理念。以伊朗為核心的「抵抗軸心」,原本計劃將伊朗在各地區戰場的影響力連成一體,以消耗和壓制以色列。然而,以色列已通過強硬手段成功挫敗了這一目標。
「真主黨退出後,哈馬斯只能靠自己了。」內塔尼亞胡在宣佈協議後表示,將加大對哈馬斯的壓力,以解救人質。與內塔尼亞胡關係密切的以色列官員認為,如果得不到真主黨的支持,哈馬斯更有可能屈服於以色列的條件,達成更有利的人質換停火協議。
一些分析認為,隨著北部邊境進入不穩定的和平,此前反對與真主黨停火的極右翼鷹派,很可能會更加堅持在加沙追求「完全勝利」。
不久前,以色列財政部長貝紮萊爾·斯莫泰利奇表示,以色列應該佔領加沙,並通過「鼓勵自願移民」的方式將當地巴勒史丹人口減半。「我們能夠也必須征服加沙地帶。我們不應該害怕這個詞。」以色連儂業部長阿維·迪希特也在近日表示,內塔尼亞胡政府仍然專注於在加沙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是否已接近終點?絕對沒有!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分析指出,內塔尼亞胡執政聯盟中的極右翼勢力有佔領加沙的計劃,而對黎巴嫩則沒有。以安全部長伊塔馬爾·本-格維爾為代表的極右翼雖然批評了黎巴嫩停火,但並不打算因此推翻聯盟。然而,他們威脅說,如果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就會推翻內塔尼亞胡。因此,在內塔尼亞胡違背他們意願與黎巴嫩達成妥協後,他在加沙的迴旋餘地就更小了。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愈發依賴其戰時領導人的身份,來規避針對他的多項腐敗指控。他的法律團隊以內塔尼亞胡需專注於指揮戰事為由,要求推遲預定在12月初舉行的庭審。持續的戰爭狀態也為內塔尼亞胡反對在2026年10月議會任期結束前提前舉行選舉,提供了充分理由。隨著黎巴嫩戰事平息,內塔尼亞胡可能更加需要在加沙維持戰爭狀態,甚至下令加強對加沙的轟炸,以安撫極右翼盟友。
加沙停火談判已多次失敗。卡塔爾作為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重要調解方,在本月早些時候宣佈將暫停調解,直到雙方表現出「意願和嚴肅性」。以色列與真主黨宣佈達成停火協議後,美國總統拜登指示特使與土耳其、卡塔爾、埃及及該地區其他相關方接觸,重啟加沙的談判。
據中東媒體報導,埃及提出了一項加沙有限停火的新計劃。該計劃為期一到兩個月,包括三個主要內容:減少以色列軍事行動、分階段釋放人質,以及通過重開拉法口岸增加援助物資。不過,該計劃並不要求以色列從加沙撤軍。
英國東倫敦大學法學名譽教授、巴以衝突問題專家約翰·斯特羅臣認為,這項協議對內塔尼亞胡來說很有吸引力,因為這讓他在決定加沙未來走向時保留了充分的迴旋空間。
斯特羅臣還指出,為增加對內塔尼亞胡的壓力,埃及政府還與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進行了接觸。特朗普曾稱讚埃及總統塞西是「偉大領導人」,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塞西是最早向他發出祝賀的國家領導人之一。斯特羅臣稱:「塞西的聲音,在特朗普領導的白宮,肯定比在拜登時期更有份量。」
在美國資深外交官吉納·阿伯克龍比-溫史丹利看來,內塔尼亞胡可能意識到他的行動空間變小了。在拜登全力支持以色列的情況下,內塔尼亞胡仍然一再公然讓美國領導層難堪,而對特朗普而言,維護自身地位和強勢形像是其首要任務,他顯然不會重蹈覆轍。
「內塔尼亞胡若明智,就該保持與他(特朗普)的良好關係。特朗普支持以色列,並不等同於支持內塔尼亞胡。」吉納說。
發於2024.12.9總第1167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內塔尼亞胡的「停火交易」
記者:陳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