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下台幾成定局,對中韓關係有何影響?
來源:上遊新聞
12月3日至今,南韓政局走向如同過山車一般,先是總統尹錫悅「戒嚴未遂」,後有執政黨否決彈劾。此前,尹錫悅度過了第一輪彈劾危機,但也不得不把治國理政和本人去留問題交給總理和執政黨。就在昨天(10日),南韓國會通過要求迅速逮捕總統尹錫悅的決議案,表決通過了要求調查總統尹錫悅的「內亂常設特檢法」。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尹錫悅提前下台幾成定局。不過,不同的下台路徑(主動辭職、彈劾下台或改憲縮短任期等)會給各方政治勢力帶來不同後果,新一輪政治博弈才剛剛開始。
01
關於尹錫悅貿然發動這場幾乎沒有勝算的「奪權」,外界存在多種分析,但政治博弈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尹錫悅政府上台後的大部分時間里,南韓政壇主要有尹錫悅和李在明(南韓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兩個主要「玩家」。長期從事檢察官工作的尹錫悅原本與政治無緣,但在2021年被國民力量黨看中,成為保守陣營挑戰執政地位的「勝負手」,並在2022年的大選中以0.73%的微弱優勢戰勝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成為總統之後,尹錫悅最大的政治對手仍是李在明,雙方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歇。
作為南韓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黨首,韓東勳的上位使南韓的政治博弈更趨複雜。由於在民生問題和身邊人的廉潔問題上嚴重失分,尹錫悅上台以來的支持率一直低位徘徊,並最終拖累國民力量黨在2024年4月的國會選舉中慘敗而歸。
以這次國會選舉為契機,執政黨內部的「親尹」勢力迅速萎縮,以新任黨代表韓東勳為首的「親韓」勢力主動尋求與尹錫悅政府切割,並不斷對尹施壓。
在尹錫悅、李在明和韓東勳的三方博弈中,時間並不站在尹錫悅這一邊。國民力量黨與尹錫悅本質上是臨時合作的「傭兵」關係,而南韓現行法律不允許尹參加下次大選。因此,作為「新寵」的韓東勳會不斷擠壓尹錫悅的權力空間,尹成為「棄子」是遲早的事。
與此同時,官司纏身的李在明同樣在和時間賽跑,力求在自己的「司法風險」成為現實之前將尹錫悅拉下馬。近期,共同民主黨在總統夫人金建希相關案件、「明泰均案件」和預算削減案等問題上對尹錫悅開展全方位攻勢,不斷對尹政府高官發起彈劾動議,給尹錫悅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尹錫悅的政治處境只會越來越不利,這給尹錫悅孤注一擲提供了最核心的動機。這種動機與尹錫悅自身偏激的意識形態觀念和小團隊決策模式結合在一起,最終釀成了這場不可挽回的「政治自殺」。
02
經過這場「失敗」的戒嚴,可以預測,尹錫悅的政治生命大概率已走向終結,其角色或從「玩家」淪為「棋子」。李在明和韓東勳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中不同程度獲益,並將圍繞如何處置尹錫悅開展新一輪博弈。
不僅如此,南韓的檢方、警方和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公調處)紛紛對戒嚴事態開展調查,韓法務部也對尹錫悅採取禁止出境措施,尹錫悅為此次決策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性越來越高。調查過程可能會帶來新的「猛料」,對民意和政治博弈產生動態影響。
共同民主黨的選擇則相對簡單,那就是通過彈劾方式讓尹錫悅下台。在尹錫悅實際已被架空的情況下,彈劾的目的已經超出了懲罰尹錫悅,而是聚焦於掌握政局主導權,儘可能削弱執政黨。
在第一次彈劾動議被否決之後,李在明已經製定了每週都發起彈劾動議的方針,並且將執政黨反對彈劾的做法視同為「內亂同謀」。李在明背負的「司法風險」也是共同民主黨急於推動彈劾的原因之一。今年11月,南韓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對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一案進行了一審宣判,判處其有期徒刑1年。若終審裁定維持該判決,李在明將隨即喪失議員資格,也不能競選總統。所以,趕在終審判決之前進行大選,是李在明規避這一風險的最好方法。
國民力量黨的選擇則要相對艱難一些。戒嚴事態對執政黨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發酵,南韓輿論調查機構Realmeter在12月5-6號實施的民調顯示,國民力量黨的支持率跌至26.2%,而共同民主黨的支持率升至47.6%,兩者差距達到尹錫悅上台以來的最大值。
若想平息負面輿論,韓東勳的最優選擇是兌現「有序推進尹錫悅總統下台」的承諾。如果這個承諾遲遲不能落地,不排除越來越多的國民力量黨議員在輿論壓力下違背其黨內的方針,給在野黨發起的彈劾動議案投讚成票。屆時,執政黨面臨的可能不只是喪失政局主導權的問題,還有政黨分裂的風險。
然而,迫使尹錫悅主動辭職對於執政黨而言也並非萬全之策。如果尹錫悅過早辭職,根據南韓法律就要在60天內舉行大選,其時間表甚至要早於遭彈劾下台的情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國民力量黨恐怕來不及消解戒嚴事態對其產生的負面輿論,結局極有可能還是目送李在明當選下一任總統,與「彈劾政局」沒有什麼區別。
另外,韓東勳在戒嚴事態爆發之後的一系列操作的確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但也沒有達到完全掌控執政黨的程度。國民力量黨的部分元老和「親尹」勢力仍在主張通過改憲縮短尹錫悅的任期,使其更體面地下台。韓東勳不僅要考慮民意走向,還要權衡黨內分歧和下屆大選的時間節點,如何製定「尹錫悅下台路線圖」對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考驗。
03
現任總統近乎被「停職」,給南韓帶來全方位的衝擊。在總統的各項職能中,國防和外交職能是最難以替代的。如果尹錫悅的下台方式不能儘早揭曉,下一任總統無法及時選出,南韓外交可能會經歷一段「空窗期」。這意味著南韓可能會錯過和美國下任總統特朗普提前建立聯繫的「黃金窗口」,對韓美關係造成一些微妙影響。
事實上,南韓政局突發動盪使美國感到震驚甚至「憤怒」。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卻特·金寶第一時間宣稱尹錫悅的戒嚴決定是「嚴重誤判」,「問題嚴重且不合法」。眾議員舍曼更是將戒嚴決定稱為對民主主義的「侮辱」。
除了對民主主義價值觀的衝擊,美國可能擔心戒嚴事態會喚醒南韓民眾的反美主義。從1948年到1979年,南韓經歷10餘次戒嚴事態,這些戒嚴無疑是南韓歷史的痛點。而駐韓美軍和南韓軍隊之間的聯合指揮體系使南韓民眾自然而然地將所有戒嚴聯繫到美軍的「預設」甚至「支持」。讓美國「慶幸」的是,此次戒嚴僅僅維持了6個小時就宣告終結,否則美軍在南韓的角色恐怕又會來到「聚光燈」下。
在尹錫悅時代,南韓外交的核心標籤是「價值觀」。在價值觀外交的指引下,尹錫悅在對美、對日、對歐關繫上投入了大部分外交資源,在南韓國內被詬病為「外交失衡」。
韓媒報導稱,在野黨在彈劾動議案中將「仇中親日」也列為尹錫悅的「罪狀」之一。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韓兩國淡化制度差異,正確理解意識形態問題。尹錫悅重視價值觀的對外政策基調,無疑給中韓關係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儘管尹錫悅時代給中韓關繫留下了些許遺憾,但也見證了兩國關係的韌性和深厚根基。不管內外政治環境如何變化,中韓都是「搬不走的鄰居」,中韓關係的健康發展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今年以來,中韓之間的高層互訪、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都呈現良好態勢,也進一步證明了兩國友好相處的重要性。
由於價值觀外交刻著深深的「尹錫悅烙印」,未來一段時期里,這種外交政策可能會有所調整。不管哪一派在下屆大選中獲勝,南韓外交都有望一定程度上回歸理性、務實軌道,這一點可能會給中韓關繫帶來新的利好。
(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